1、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论文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是一种专门阐发为人之道的大学问。古今中外,解释儒家学说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为什麽还要来凑热闹?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虽愚求明” 的普通人,即便夙兴夜寐,“博览群书 ”,总是茫无头绪、不得要领。举例说吧,什么是儒家学说?或者说如何定义儒家学说?迄今还是学界争论不清的根本 问题 呢。至於儒家学说裨益了 中国 ,还是害苦了中国?对於今天全球 政治 民主化、 经济 一体化、 科技 现代 化和 发展 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究竟是促进、相容还是对立?换言之,儒家学说在现世大有可用呢,略有可用呢,还是应该弃之若敝屣?人们居然可以得出种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而且
2、大多理路驳杂,词意含混,搅成一锅黏粥。这种玄玄乎乎的“学术讨论” ,对下里巴人来说,只能是一种雾里看花,遥不可接,与己何涉的奢侈罢了。眼下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一般中国人对此天字第一号国粹其实莫名其妙,就积极的正面意义而言,充其量讲得出几款泛泛道德教条口头禅而已。当然别说西洋人了。两百年前德国首席 哲学 家黑格尔(george friedrich hegal,1770-1831)眼中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实际的世俗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条,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别的东西。”尽管中国学人多不甘苟同,事实上至今孔门儒学尚难建立一种现代
3、科学 观念上具有确切定义和严谨逻辑性的 理论 体系。ary group)中血缘和亲密核心成员之间的共存关系,是为接续繁衍物种的起码需要。其中尤以“母爱” 为大端。人类天然的原始的爱心相当有限,不见得比灵长目动物的本能高出多少。个人需要依仗集体的强势和多功能,方可成功地应付力所不逮的挑战,并分享唯集体力量才能获致的巨大成果。亚斯多德揶揄得好:“凡离开而自外於城邦(社会集体)的人,如果不是野兽,那就是一位神。”马克思说: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类文明就是在交叉组合的集体生活即社会生活中存在、发展和进步的。人类虽然拥有至可宝贵的灵性,但
4、只有靠着超乎传种接代本能以上的“高阶爱心 ”,方能在首属群体范畴以外的广大人际相处中,有效调控私心,防范自私作祟,形成“合作比不合作好” 的观念,从而建立灵性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维护人类特秉的创造能力在集体范围联合运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发展进步。这种超乎传种接代本能以上的“高阶爱心” ,既非天生,也不遗传,系凭人类特秉灵性创造性思维作用後天领悟、传承、积累、培育、弘扬而来。这个“高阶爱心 ”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根本的必要的条件,否则不用说社会生活了,就是几个人的微型集体也无法维持运行。下文所说爱心,皆指人类特秉灵性创造性思维作用下後天领悟、传承、积累、培育、弘扬而来,超乎非灵性生物普遍本能之
5、上的“高阶爱心”而言。从昆虫到猿类,许多动物有群居习性。动物的群体生活,与人类社会根本不同,是通过遗传实现的盲目的本能现象,按照进化论的说法,是在适应个体生存和物种延续需要的过程中长期进化的 自然 选择结果。在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无论千年万载,这种本能行为的模式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灵性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爱心调控私心,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有机系统,藉以改造自然,支配自然,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谋求增进自身福祉。这个足以调控发展方向所需的“超乎传种接代本能以上的高阶爱心”,弘扬、扩展至集体、社会,就是所谓公心(public spi
6、rit)了。十九世纪中期的 现代 心 理学 奠基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依特(sigmund freud,18561939),断言道德的基础来自性本能(libido)的唯乐原则,并非过甚其词。“ 食色性也”,有了食物维持生命之馀,性就是出乎私心本能的最大人欲。满足性的简单方式是强暴。霸王硬上弓,会遇到阻抗,享受不到两情相悦、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情趣,且有遭受报复惩罚的风险。灵性人类终能悟出一个了不起的道理:合作化的性生活比不合作的为好。於是,出自生物本能的性欲可能就成了灵性人类私心升华,萌发高阶爱心的重要源头。“聪明”人懂得对自己倾慕的异性对象,不是简单地强行占有,而是发扬利他的爱心,投其所好,善
7、献殷勤,培植对方的好感、信任和安全感,诱发共浴爱河的情欲共鸣;一旦成功,不仅顺畅满足一时鱼水之欢,且能建立持续稳定、互相呵护的恩爱关系,由孤家寡人进至可靠合作伴侣形成的两人世界。於是灵性人类得天独厚,有了超乎鸟兽发情本能之上的人世爱情这回事。藉灵性智慧选择爱情代替强暴,并感知爱心无限奇妙,类而推之,领悟人际关系“合作比不合作好 ”这个貌似浅显其实来之不易的天道至理的人们,率先建成比较牢固的“首属群体” 和由此为始扩大“组织起来”的血族社会。血族社会靠着爱心(公心)调控私心的神奇功能,拥有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发挥的非常优势,产生了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强大能动性,不复停留在被动因应大自然环境的状
8、态,破天荒显现了“生产力”发展进步,向氏族部落和雏形国家过渡的大趋势。在丛林世界的淘汰机制中,那些停留在强暴苟合阶段,不见开窍长进的同类,不免在具有爱心道德优势和相应合作优势的血族社会群体面前相形见拙,若不仿效赶上,终要落後、挨打、淘汰,以至开除球籍。因此可以说,爱心或公心始自“首属群体” ,亦即最自然的基本社会组织 家庭。“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章句)。故易基乾、坤,诗始关睢,人类文明由此发端和传承不止。重视和珍惜家庭价值,根本意义在此焉。爱心萌发,调节私心,刚柔相济,灵性焕发,人类方得出类拔萃,走出丛林,成为天地众生间的唯一强者。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l.s.
9、stavrianos)在远古以来人类的生命线(1989)一书中说:“人类组成了血族社会才是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血族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由合作代替了争斗,在获得食物和性伴侣中出现了不同於动物的 规律 ,这种规律实际上便是道德的最初形态。”该书引用了 m.d.萨林斯社会的起源( 科学 的美国人1960 年第 3 期)的一段话:“在有选择地适应石器 时代 的种种危险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克服或贬抑了灵长目动物的种种习性,如自私、杂交、争雄称霸、野蛮地竞争等等。人类会用血族关系和合作代替冲突,将团结置於性欲之上。人类社会在其最早的时期中实现了 历史 上最伟大的变革,克服人类所具有的灵长目动物的天性,从而确保
10、了人类的不断进步的特点人类这种灵长目动物当时正处於同大自然生死攸关的 经济 斗争中,所以负担不起社会斗争这种奢侈品。合作而非仅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唯有人类,实现了这场历史上不同凡响的伟大的变革。这是万物之灵在漫长岁月严酷生活实践中,特秉天赋灵性引导私心升华,爱心(公心)萌发、丰富、深化、健全,以致理性化和体制化的结果;是人类得以脱离兽性生存方式,逐渐形成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以至社会性的集体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掌握和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草创唯灵性人类独有的文明社会、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八问: 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一个极其重要的 问题 :爱心(或公心)究为何物?爱心(或公心)和人性的动
11、力之源私心之间,存在何种关和互动作用?答: 乍一看来,定义为利他之心的爱心(或公心)很像是私心的对立物,是游离於人欲之上高尚圣洁的天使心肠。但仔细想想,又像与私心盘根错节,同根所生。如果我们像敢於惊世骇俗的佛洛依特那样不怕难为情,诚字当头,实话直说,倒不如认定爱心(或公心)源自私心,是私心的衍生物,或者说得文诌诌一些,叫做“私心的升华”来得真切无误。弘扬爱心,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论语颜渊),是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耶苏说“要爱邻人象爱自己一样” ,也以爱己为始发点;救赎的目的是自己避免下地狱,争取上天堂。中国 圣人和西方救世主创导仁爱之心,前提都是世人首先必定懂得爱自己;一个不知利
12、己的人是谈不上什麽推己及人的。且不说获取可观报酬的形形色色慈善机构经营者,就算那“纯属” 施舍的善人,做善事的背後常常需要沽名钓誉、积德延寿或进入天国等好报作为精神动力,所谓不望报者,不在乎直接回报,甚至不在乎受惠人知不知道,感不感恩,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收获,或者是一种激励自信以求取胜利,或证明堪获上帝预选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爱心竟然同自身利益毫无关系,岂非无缘无故了?孔子以“仁” 为完美人格。什麽是 “仁”?孔子的标准答案包括了“仁者爱人”和“仁者爱己”或“仁者自爱” 这两重概念。如果你把爱人和爱己对立起来,这种貌似对立、矛盾的说法就成为不可理解的悖论,一些主
13、张“无一毫人欲之私” 的伪道学君子,怪不得为此晕头转向了。夫子曾考问三位优秀学生:“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贡对曰: “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可谓士矣” ;颜回答得最出色,他说: “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给予最高评价:“ 可谓士君子矣”(孔子家语三恕)。谅必出诸自爱的利他之心,通过“ 使人爱己”实现高境界的“爱己” 目的,即以私心为原动力的爱人之心,才是有本有源的或者说真正靠得住的仁心了。一八六一年三月,反奴隶制的民主主义者、出身低微的林肯就任第十六届美国总统。林肯以为,“我们的中心思想不应当只是一切公民是平等的,而应当
14、是更广泛、更美好的一切人生来平等。”他简括地表明立场,“ 我们给奴隶以自由,就是使自由人的自由得到保证。”“我不当奴隶,所以我也不当奴隶主。”“仁则荣,不仁则辱” 。“行仁”、“爱人” ,总是事关自身荣辱。统观一部浩瀚人类史,最高阶次历史经验莫非就在於此。可以见得,与其说仁道是“为他 哲学 ”,不如称为“为己哲学”才来得真切,才会确有实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章句下)天时、地利、人和,以人和为最能动、最积极的要素,弘扬爱心(公心)就是是实现人和的需要,就是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的需要。摈斥爱心的自私或唯我主义者其实是傻瓜。爱心(公心)不但有利自己,而且是一种最为他人和集体
15、乐於接受的爱己方式,或者说绝顶高明的利己之道,应视为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爱人者,人恒爱之;恶人者,人恒恶之。爱心(公心)为你带来尊敬、赞美、信任、支持、多助、和谐以及安全感。因此,爱心(公心)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成功和快乐之源。这麽说很容易被道学家怒斥为亵渎了神圣高贵纯洁的爱心(公心),叫人羞羞答答,但如果你我“诚其意,毋自欺” ,说老实话,说真实体验,并且相信也是全体人类的共同真实体验,无非就是如此。诗人歌颂高尚的爱情,据说“爱情是不讲究理智的行为,是自我牺牲。”真的是这样吗?“一个热情的爱人只需要一点儿鼓励就变得勇猛无比。” (伏尔泰天真汉)如果没有哪怕是“一
16、点儿鼓励 ”,那“不讲究理智的行为”或“ 是自我牺牲”会凭空发生吗?准确一点说,“爱情是一种双重的利己主义。” (盖伊博尔顿雪莱情史)还是罗曼罗兰痛快明白:“在爱情上,谁都光想自己。” (母与子)”任何情况下,唯有私心驱动下的爱心才会强劲有力,也唯有私心支持下的爱心(公心)才是真实可信的。九问: 然则公心与爱心又有何异同?同私心之间究竟是什麽关系?答: 爱心扩展到集体,就是公心了。也许我们可以说,爱心较富情感色彩,比较容易用弗洛伊特的性心理学进行阐释,而公心则更多理智和权衡的成份;它们同属一个利他心的大范畴。弘扬利他的爱心或公心,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 观念的基本内涵。公共利益者,无非众
17、多个人利益共性因素的集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简明方程式表明,为我的私利就是公益的源头、动力和 内容 。所谓无私的爱心或公心,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做夸张的文学语言或许不伤脾胃,如果认真实行起来,不是弄虚作假,就是害人匪浅了。自从三百万年前 “真人”(trueman)显踪,十几万年前出现现代智人(modern homo sapiens )以来,灵性人类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草创文明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和灵长类动物一般在丛林里讨生活,还干些什麽(较之直立和使用工具)更为重要,堪称人之所以为人的“崇高事业” ?我们不妨想像,人类足足化了数以十万年计的时间,凭着天赋灵性,在一切生
18、物共有的私心本能基础之上培育、积累、传承、发展成功那赖以建立文明的爱心或公心(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有助这种观念的培育、积累、传承和发展),逐渐懂得互相残杀并非人际争强的唯一选择,利己又利人,互相合作帮助,方可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发挥灵性创造能力,成为天地间真正的强者。有了爱心或公心调节私心,人类方才得以建立集体生活,形成有利於发挥灵性创造能力的环境条件。爱心或公心的发生和弘扬,是造物给予灵性人类的一种选择,是人类逐渐感悟出来,藉以脱离漫长达数百万年的兽性蒙昧时期,开创文明进步,追求幸福美满理想境界的决定性明智选择。爱心或公心调节私心的伟大功能一旦突破了某个临界点,在我们迄今为止所知道的环宇范
19、围,出现了独一无二的灵性智慧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终能跨越漫漫长夜般的旧石器时代,脱离丛林生涯,形成合作机制,组建社会集体(由群落、部族到雏形国家),开创文明纪元,由新石器时代而农业、 工业 ,直至今日讯息时代;可望由小康臻大同,营造人间天堂,堪“与天地叁” 焉。十问: 没有爱心(公心)不行,爱心(公心)无限扩大好不好?爱心(公心)私心关系何以处之方为得当?”答: 人类得天独厚秉有超越生物本能的灵性创造能力,凭藉这种能力为善抑或为恶,取决於人性两大要素,即“利己之心”私心,和“利他之心 ”爱心(公心)这一双看不见的推手的联合调控作用。为了叙述方便,下文将这两大要素简称为“两心” 。两心联合
20、调控灵性创造能力,这个貌似简单之至的作用机理,作为人之所以为人(不是鸟兽)的活动规律性的发端肇始,就是人性畴如假包换的“大本大源 ”了。两心按先後而论,私心为先;按主次而论,私心为主。要认定私心为第一性,是生物普遍本能的直接延伸;人类一切行为的真性原动力来自第一性的“利己心 ”,包括因“利他心”做好人好事的真性动力也是来自“利己心” ,所谓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太虚幻境。爱心(公心)为第二性,是靠着私心加上灵性的感悟作用,从传种接代本能之上衍生出来,但又相对独立於私心。爱心(公心)的功能在於调控制约私心,以防范和克服损人利己的自私之心,引导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产生
21、“利在自己,功在众人(社会)”,“达则兼济天下 ”的良性发展进步效果。基於这样的观念,出於爱心帮助他人,除了救急,重要的是创造条件激励对方发挥私心积极性以自救,而非一味施舍。国际救难委员会(irc)有这样一条很好的施援原则: “协助饥民不宜只是给他一条鱼,而应教以钓鱼之道。”个中哲理美矣哉。摆正了私心第一性的地位,老老实实承认人首先是为自己而活着,才有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才有确保自身自由 发展 权益的要求,才有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的条件” 。又因第二性的爱心或公心的调控制约作用,人们意识到在要求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和肯定他人同样的权益要求,方才符合自身的根本的长远的
22、也是最大的利益。民众因而需要选择和建立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政治 ,通过制订和贯彻适当的“礼(包括法)” 行为准则,“事之治也 ”,保障人们都能在互相尊重各自的权益的条件下谋求自身的发展(既有平等,又有自由),从而争取造成一个利於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发明创造纷至沓来,先进生产力进阶不止,驱动 社会 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条件。对於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者来说,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全在於此了。两心在联合调控运行中的地位孰轻孰重?一般情况下,私心与生俱来,主动强盛;爱心(公心)天生微弱,要靠家庭、学校、宗教和社会陶冶、传承、积累、培养和 教育 形成。因此,能否弘扬爱心(公心),或者说能否弘扬伦理
23、道德,经常是关系着社会健康进步或倒退沉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核心 问题 。 两心联合调控运行中最普遍发生的失误是自私泛滥、爱心泯灭,特别以握有统治权力的决策阶层腐化变质为甚;其後果必定人祸连绵 表现为社会性的暴政、苛政、贪婪、腐化、堕落、犯罪、衰败、沉沦、停滞、落後、毁灭灵性生命的战争和其他可能的劫难。 两心联合调控运行的另一危险倾向是无限夸大公心的重要性,追求“大公无私 ”的极端化 “至善”之境,“过犹不及”,後果堪忧也。从两心本质概念出发,没有第一性的私心,就不会有第二性的公心,那无私的大公纯属空中楼阁,只能是虚假的伪公,并无真实意义可言。倘若坚持“大公无私 ”这一悖理,作为政策强行贯彻
24、,人性第一性的私心遭到“大公 ”压抑、否定和剿灭,失去了正当进取的途径以至合法公开存在的条件;而万恶的自私,特别是统治阶层的自私之心,必定会利用大公旗帜作掩护,改头换面竭尽诡谲伎俩能事以求一逞,其危害社会,较之显性的自私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因浸透了虚伪的毒汁而更形险恶和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私正名(也是为公正名),澄清私心天经地义的第一性地位,保护正当的私心积极性,就成了拨乱反正,重振爱心,实现真性道德复苏的关键。 孟轲尝曰:“人有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奢谈天下国家,否定个人本位,可不忘了根本?青年毛泽东曾经致力於寻找“大本大源”,对於
25、人性“两心”曾有非常卓越的认识。大约在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一九一八年上半年,他在详读了德国康德派 哲学 家、伦 理学 家包尔荪(18461908)的代表作伦理学原理後,写下了大量批语。其中在评论该书引述叔本华强调 自然 人类的利己性时,他发挥道:“人类固以利己性为主,然非有此而已也,又有推以利人之性,此乃是一性,利人乃所以自利也。”他又进一步说道: “如吾所亲爱之人,吾情不能忘之,吾意欲救之,则奋吾之力以救之。到剧激之时,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 显然他相信人类不仅有利己之性,还
26、有利人之性;两者以利己性为主,利人也是为了自利,绝非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天生善念,所以两者其实出自一性利己性。毛泽东在这份批语中还说:“吾於伦理学有二主张,一曰个人主义,一切之生活动作所以成全个人,一切道德所以成全个人”,“ 个人有无上的价值,百般的价值依个人而存,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的价值大於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於最高之谓。”(引自李锐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天地图书 1996 版)毛泽东在 1945 年举行中共七大上还讲“个性解放” ,认为“被束缚之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
27、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马克思清醒地识透了, 历史 发展的进程中, 经济 因素归根到底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即追求利益的动。换言之,就是我们阐述的第一性主动元私心的原动力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要求实现每个人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的和谐关系,使人人成为可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自由个体(free individual)。可惜後来 中国 现实政治一度把这种真知灼见抛诸九
28、霄云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狂热无比“破私立公” 、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狠斗私字一闪念 ”,意图通过否定私心根本消灭人性罪恶之源的“至善 ”理想主义。当时所谓 “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以为唯有在思想领域破除人性之私,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配套,方能防止执政党腐化变质,防止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滋长和复辟的危险,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於是马克思关於“按劳分配” 的“有私”原则,也遭公开否定。终至以“斗私批修” 为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成一场希世人为浩劫,就“大本大源” 而言,其实肇因於此。既然两种极端:自私唯我和“破私立公”皆不足取、不可行,则“极高明而道中庸” 焉。吾
29、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原则,当循“黄金中道”(golden mean),按照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在两大极端之间找出一个两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可利己以调动私心积极性,又泽及社会大众,增进集体福祉,归根到底是在更高层次意义上利己的优化解。借用数学术语,不妨比拟为对非线性无约束多元函数寻求每个变量的偏导数等于零时对应的极值。工程师们从事工程项目设计时,总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在安全和经济这两大主要对立因素之间,经由 计算 、 研究 、 分析 ,集思广益,统筹兼顾,制订两全其美,综合效果最好的优化解决方案。在求解为人之道难题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做:在私心和爱心(公心)之间,追求建立一种“两心相悦” ,适
30、足以引导灵性创造能力循正向顺畅发挥作用的“调谐” 状态呢?”十一问:然则所谓“调谐” 状态该当何解?答: 调谐(harmonization),就是通过协调有关互相 影响 的因素,使进入和谐状态,获致有效的以至最佳的运行工况。按诸无线电学关於调谐的定义,当调节(tune)可变电容器或电感线圈,使收音机接收系统与无线电波达到谐振(自振频率一致)范围,就进入了有效收音工况;如达到确切的谐振点,则可获得音正量足的最佳收音效果,称为调谐工况。如果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且
31、常常是暂时的、易逝的,事物总要向前发展和运动,原有的矛盾体会分解,重新出现对立,要求进一步变革;但无论如何,变革之所以发生,只是为了追求调谐的需要;变革或斗争不论如何轰轰烈烈,终究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可以本末倒置的。离开了调谐的目的去谈斗争,或鼓吹变革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就是没有建设性可言的破坏狂了。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提高效率。凡是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理想循环可逆过程 理论 ,或从事过动力工程回热循环实践的人们,恐怕非常容易对此心有灵犀一点通了。调谐是什麽?是协和,是均衡,是恰到好处的配合;是真、善、美;是两个以上
32、复合因素交互作用实现低损耗、高效率、平稳顺利的联合运行方式。调谐是幸福、美好的精华和极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性追求,具有公理性质和普遍意义。人类和一切生物概莫能外,皆以享受调谐成功的生活为莫大福祉。天赋灵性的人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受非灵性生物本能追求极限的限制。人生追求幸福不息,一旦达到了某个层次的调谐的目的,又要通过变革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调谐,永远没有止境,这就是人类独有的“发展 ”特徵。当然,也只有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调谐,变革才有其合理性质。国家、社会、集体、家庭或个人欲求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采行反调谐的变革手段如暴力、战争,都是逆反天道,应为灵性人类所不取的下下策;唯有作为不
33、得已的反制,这种手段始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调谐化途径,通常具有和平渐进的演变形式;历史经验表明,通过人们常说的“和平演变” 以寻求优化决策,常常是损失少,收效大,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光明坦途。 人性范畴的两心调谐化,乃人生幸福意义上的调谐过程的基础或起点,是“肯定人欲,引上正道” 的必要。私心,与爱心或公心,既矛盾又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更不应该对立。任何个人、集体或社会,欲求经营成功,私心与公心,亦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者必须协调得宜,达到一个合乎当时当地环境条件的最佳交会点,方能烘蒸郁衬,相得益彰,花好叶茂,欣欣向荣。这就是人性两心调谐原理的要旨了。调谐不仅是人性两心的优化联合运行方式,也是人与自然的最佳相处之道。今日举世认同的“可持续发展” 观念,是灵性人类从自身最大利益出发,感悟、发展起来的合理化社会文明观,要求社会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决不要对後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没有“可持续发展” ,人类世界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也没有远大前途可言。而“可持续发展” 观念的最高境界,实质全在於美轮美奂的“调谐” 两字。调谐,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