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26283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内容提要 】本文从两个角度透析国外教育社会学 20 年来的发展:在研究对象上, “建构”(Make)取代“接受”(Take)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在研究主体上,追问“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的凸现。以此透析西方,准确地说是国外包括崛起中的非西方,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摘 要 题】比较教育【 关 键 词】教育社会学 /比较教育/新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可追溯到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从诞生开始,它就是教育学科群中最具思想活力、提供批判反思并指引路标的“母学科”之一。1971 年以来,这一领域涌现出诸如艾坡(Apple)、伯恩斯坦(Bernstein)、吉鲁(Gir

2、oux)、瑞威(Renway)、赖塞尔(Lather) 、麦克赖恩(Maclaren)、威克斯勒(Wexler)、威蒂(Whitty)、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等杰出社会科学家,1他们对教育问题与实践的关注与探究,并使“教育研究”不再划地为牢地限制在贴着教育学家标签的狭小圈子中。一、 “建构 ”取代“接受”一个研究者进入问题时, “问题”之于他(她) ,究竟是”Take”还是”Make”?这并不是一个语言游戏,而研究问题的转折借用鲍尔的话,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2”Take”(接受)的对象一定是外在的与“你” (准确地说,是研究者,研究者的面具罩在你的头上,你之为你

3、的一切,成长背景、生活世界都不重要)无关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任何眼睛看起来都一样。这个”Take”所针对的是自然事实,准确地说是物理事实,象桌子、凳子一样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自然事实也不等同于物理事实,向日葵可谓是自然事实了吧?在梵高的眼里与画中,向日葵充满着生命、激情,我们从梵高的眼中甚至能看到向日葵周遭的阳光、风影、干湿,看到透明的、流动的空气,看到画家的性情与生命。梵高是在“建构”向日葵而非照相式的呈现(Take) “正是这有生命的、流动的、充实的空气对画面中的物体起了作用” 。3而建构所强调的就是“你”“研究者” , “研究者”开始向生活中的“你”回归,虽然研究可以重塑“你”的生活世界

4、,但你的生活、你生活中的问题关怀凌驾在学科戒律之上,主导着“你”的探究之眼。对同样一个问题,接受与建构的研究策略与问题意识均有诸多差异。接受及其后的自然主义研究传统所关心的是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自然主义的传统企图将社会世界等同于自然世界,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相关性分析、现场实验、机率大小等等,移植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用量的方法致力于“寻找”人的行为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事实”客观的、外在的事实,寻找超越情境而存在的规律性认识。自然主义取向的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在美国被称为“教育的社会学”(Educational Sociology),譬如科尔曼(Coleman) 与布劳(Bl

5、au) 的研究;在英国则是政治算术(“Political Arithmetic”)的传统,区别于“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4我们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个重要的教育社会学问题来分析两者的路数有何不同。“教育的社会学 ”(Educational Sociology)所关注的是工业化民主社会中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艾坡(Apple,1996)将其表述为社会分层与所达成的地位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出身先赋地位(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等)与后致地位尤以教育成就为代表之间的关系。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补救,教育对既有的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进行重新洗牌,学校教育

6、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补偿性援助,使他们能在一个更为公平的起点上开始其职业、文化与社会历程,因而学校被视为一个生产民主与公平的社会建制。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穆勒(W.Muller)与卡尔(W.Karle)的欧洲教育体系的社会选择 ,多尔伯拉特(M.Duru-Bellat) 的法国中等学校中的社会不平等:从数字到理论等。5一币两面, “补救”的社会学又有一美誉“黑箱”的社会学,只关心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忽视严格地说是其研究方法上不能涉入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建构及其后的解释主义教育社会学从自然主义视为当然、准确地说视为禁区处起步。对教育社会学中自然主义传统的批判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

7、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来源新马克思主义、互动理论和知识社会学,依照“敌人的敌人即为朋友”的简单分界,它们常被笼统地视为一类,并被冠以“新教育社会学”(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NSOE)。6而新教育社会学(NSOE)的核心就在于坚持不断地建构(Making)问题,而非简单地从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那里接受(Taking)任务。 “教育的机会均等”这样一个在结构功能主义传统下被表述为事关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学命题,被解释主义者转换为这样一个问题域:在时间滴滴哒哒的流逝中,学校这个黑匣子究竟发生了什么?“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在扬(MYoung )那里就成了“知识与控制”

8、的问题。7教育机会均等后面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民主这样一些核心价值,其后又是所建构出的“贫困”概念。在英国 20 世纪 5060 年代, “贫困”的内涵逐步由经济意义转变为文化意义,贫困者逐渐由物质上的赤贫者被建构为文化上的匮乏者布迪厄所贡献出的文化资本成为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而优良合理的教育应该成为“补救”文化匮乏者的利器,教育机会均等成为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学业失败者、学业能力欠佳者开始吸引教育研究者乃至公众的眼球,并被建构为一个教育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功效观出发,认定其为“教育浪费” ;随着探究的深入,这个问题逐步被转换为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关注兴趣乃

9、至不同的研究域。学业失败者的特征首先被描述成心理特征,诸如智力商数、学业能力等等;其后学业失败者的特征又与一组社会变量相关连,诸如家庭、阶级、族裔乃至性别,学业失败者与社会中弱势人群相关连。此类研究后面隐蔽着歧视、排斥甚至压迫社会的等级秩序再制于学校对学生的分类过程中。我们的疑问是 “学业失败者”过去怎么不成为“问题”?是过去没有学业失败者吗?非也。学校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编码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各色人力进行分类、塑造,在强筛选、强分类的教育观下,教育的一个职能就是分层与淘汰,学业失败者自然在教育决策者、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视线之外,或隐匿不现或视而不见。由此看来, “学业失败者”的产生与建构应

10、了福柯(Foucault)的一句话:从隐匿到可见,从命名到定义,从描述到治疗,都是社会建构(Making)的过程。直到扬等知识社会学家开始追问:学校中的分类标准由谁制定?学校中的知识代表谁的利益?在何种利益角逐中,谁被界定为“学业失败者”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课程Take 取向下的“法定文化”才从超越种种利益之上的 Given(被赋予的、给定的)知识被还原为一种社会组织中的知识,课程这只旧时王孙燕不得不落入寻常百姓家,课程是“做”出来的“社会建构”或“社会建制” 。扬与艾坡8用不同的语句指出:课程是经由意识形态(既包括政治的意识形态,也包括科技的意识形态)所界定的知识、所选择的知识、所分配的知识,

11、所实施的知识。无论是正式的官方课程还是非正式的潜在课程,这些课程无论假借圣谕的权威,理直气壮地“替天言道” ,还是假借科学的魅力,将自己转换为客观、中立、远离是非利益的“真理” ,都被挑破了面纱,被迫承认其情境性。知识也罢、课程也罢,都是置身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一种建构,甚至是复数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角逐、相互妥协的社会建构。课程在此早已不是一种天赋的(Take) 的客观事实,而是一个人为的(Make)社会建构。当利益、权力这类社会控制凸现出来时, “更有成效地传授知识”被转换为“更公正、更合理地传授知识”这一事关社会公正的价值问题。我们略为回溯一下 20 余年间建构派新教育社会学的发

12、展轨迹。其核心兴趣是教育的传递过程:新马克思主义讨论着学校经验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学校与教室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当为鲍尔斯(Bowles)与金蒂斯(Gintis)1976 年提出的 “符应原则”与莫尔(Moore)的符应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 ;互动理论与学校人种志研究则揭示着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身份的建立过程,揭示着教室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选择;知识社会学则将学校中的知识与学科从教室中置换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课程与教学都是社会的建构。知识社会学进而责难自由主义的知识观与教学观,认为知识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差异精确知识的地位、尤其是可概括为数字的知识地位最高;可

13、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的地位高于口述的、民间流传的知识;远离生活的知识即与个人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地位高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学中倡导个人化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地位就较低,这就是知识的层级化(Knowledge Stratification)。9课程、课堂教学看似中立的学校知识场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的角逐场,文化实践中包含着权力斗争,教育中充满着不平等与压迫。吉鲁(Henry A.Giroux)等提出将文化学转换为政治学,弗莱雷(P.Freire) 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学应该是“可能性的”学校社会学,教师应该勇敢地成为“解放者”与“转化型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政治或吉鲁所说的“跨越边

14、界” 。10同时,新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根本性的革命而非修正性的改良,其间有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值得再提。70 年代后,教育中批判性的研究谴责教育再制着社会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充任着压迫的社会体系。美国鲍尔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欧洲伯恩斯坦的阶级、符号与控制 ,布迪厄与帕森斯(Passeron)的社会的再制:教育与文化皆在讨论着教育,通过其空间与时间的组织,对课程知识的选择,对居统治地位的文化与语言的传递,有效地维持着阶级的边界,学校被视为传递社会控制的“隐性课程” 。用阿图塞的术语,这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其功能在于再制等级秩序。70 年代晚期,另外一些研究凸现,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学校

15、中学生的抵抗力量,抵制论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威尔斯(Willis)对英国劳工阶层子弟的研究:学习成为劳动者 。11新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研究者主要是艾坡、吉鲁和威克勒斯(Wexler),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互动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熔合并铸就了一套新的、多元的批判性工具。教育社会学中纯粹的理论急速减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学科跨界、观念变化。到了 90 年代后,批判的传统与后现代的发展集中在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改革领域。相应地,接受与建构取向之后也预示着教育社会学在方法论与研究技术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接受后多为量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的传统,建构后多为质的研究与解释主义传统。塞拉(Searle)1999

16、年说: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取向是乐观的,所强调的观念实体具有理论普遍性,研究所根植的世界独立于人类的关怀之外尽管这个世界由人的劳动所创造。相反,质的研究承担着双重责任真实性(发现与再现行动者的意义)与建构性(社会行动者的观念是社会世界的解释) 。研究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是理解人们赋予其行为的意义,理解与共享社会世界之于他人的意义。最好的理解建立在对所研究的生活情境的熟悉与持续参与上。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再科学化的观察者,无论进行多么细致的研究都无法代替对研究之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本身的熟悉。12Make 后的努力正如曼罕(Mehan)所说的是一种“社会行动、文化传递与建设性的活动” ,它与人亲密互动,密

17、切地观其言察其行,以描述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矛盾与细微的差异。它同样为 20余年间所活跃的不同理论与认识论所共铸:符号互动理论、人种志研究与现象学等,为获得更多的普适性与大众性,还将实证主义的逻辑性接纳其中以回应对其“太软”或“太随意”的批评,同时也在接受与包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的冲击。如同一场学术接力赛跑,到目前为止,新教育社会学在其活跃期所呈现出的最后一个角色是反省性角色新教育社会学将工作的基础更多地放在自我批评上,而下一棒女性主义研究的活跃将承继着批判的传统并开启新的方向。13二、研究者是谁?如果说在新马克思主义与新教育社会学盛行的 20 世纪 70年代、80 年代(早期) ,教育社会学中充满

18、着阶级、阶级再制与阶级抵抗这类术语,随着有性的(女性主义)与有色的(种族的)研究者的活跃,批判话语从宏大的经济、阶级这类“大词”(Big Words)转换为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的立场等充满着微观政治学色彩的”小概念” 。 “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Standpoint Theories)开始活跃,并主导着 80 年代后的发展。在以往的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生产中,充满着学科的微观政治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系研究生的隐型课程” ,隐型课程有两种,其一为弱形式,它界定与控制着“像一个社会学家” ,即在具体的方法、主题、关怀与旨趣上对学生进行社会学专业化,也即布迪厄的“惯习” ;其二为强形式,在社会学的研

19、究过程中再制既存的权力层级化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其中白人男性学者居重要地位;而女性、少数民族这些社会边缘群体,被排斥于知识生产领域之外。14许多人甚至认为女性研究仅是针对父权制的狂躁的报复而非合法的学术探讨。在此类学科戒律下,研究者所身居的社会位置、他(她)的生活世界所赋予其独特的问题意识是不重要的。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来说,不管身处于多么边缘的情境,有多么真切的现实关怀,但一走入学科体系,就需要采用主流的、官方的语言、问题与思维,准确地说,将自己处理成一个抽象的“人” ,一个虚假的、被异化的“人”来进行学术操作,热的问题关怀常被冷的学术技术所肢解。艾德兰莫兰就说:社会学者尤其是科学的社会学者常是一群精神分裂的人。15然而,教育是人的实践,教育学是人的科学,人有其生活与立场,有其生命痛痒亲切的所在。科学化的努力只会使研究者远离行动与实践,并建构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教育学这样有关人的实践的学科可以高居(远居)于人之上(之外) ,并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吗?这种理性主义的进步论调不仅是危险的,也是一种蓄意的欺骗。不独研究者的身份被架空,教育的实践者亦被架空了。鲍尔指出近些年来如日中天的管理学就是一种道德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