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城乡空间关系及其当代启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城乡空间关系及其当代启示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用隐性的空间生产分析图式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有着自然空间,而同时人类也作为类的存在物从纯粹的自然空间中走出来,在社会空间中开展人类活动。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空间是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过程,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但从空间上对整个国家的城乡结构进行重新布局,而且从空间
2、上对社会关系进行重组,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性。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 18%飙升至 2013 年的 53%,而且每年持续有 1000 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城镇人口还将增加 3 亿左右,可以预见,以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为核心的城乡对立问题将层出不穷。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的城乡空间关系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历史唯物主义追溯了城乡空间发展的历史进程: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城市乡村化。由于社会分工不明确、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社会里的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浑然一体,城市空间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有的仅
3、仅是军事防御的城堡。中世纪开始,城乡空间在对立中开始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众多有效的生产要素汇聚到城市空间,城市空间逐渐地成为商业贸易、工业和交通中心。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农村空间则走向了城市空间的对立面。 城乡空间的分离与对立。一是乡村空间的衰落。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乡村空间是一个熟人社会,空间中的居民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彼此的生活也具有某种同质性,社会中邻里之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联系紧密,他们对乡村空间的认同与对故乡的归属感交织在一起,乡村空间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更是农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并在建构和维系乡村空间的社会关系
4、体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资本主义大工业侵袭前的乡村空间作了这样的描述:工人们就这样过着庸碌而舒适的生活,诚实而安静地、和和气气而又受人尊敬地生活着。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大土地所有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的主体变成了无产者,他们不是流落到城市空间去,就是留在乡村空间中,受雇于大土地所有者或租地农场主。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所造就的普遍竞争和农业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化,原有的乡村空间日益衰落,原来充满生机的乡村空间蜕变为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环境恶劣且充满竞争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场所。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农业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描述:工人住在乡村里,
5、住在偏僻的地方。只要他们在做那种繁重的工作,除警察外,谁也不关心他们。 二是城市空间的异化。城市空间在资本的作用下被不断重塑。在乡村空间衰落中被一批一批地赶到城市里面去的农民,他们在城市里的状态又如何?历史唯物主义从微观角度审视了城市空间的变化。恩格斯在实地考察城市空间的工人社区中发现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可见,穷人和富人在城市的居住空间里是分离的,城市空间有富人区和贫民窟之分。 同时,恩格斯继续深入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内部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空间里,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难堪。在资本的异化作
6、用下,利己主义在城市空间里蔓延和滋长,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特殊目的,按照自己的特殊原则生活着。这表明资本主义由于其普遍的物质关系的确定,开创了一种新的交往样态,表现在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相互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然而事实上依赖并未消除,只是从对人的依赖转向一种对物的依赖。 三是城乡空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发现随着城乡空间逐步分离,城市空间集聚了生产工具、资本、人口、享受和需求,而乡村空间则截然相反,处于隔绝和分散的状态。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这样的描述: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
7、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 城乡空间产生了对抗,以乡村为空间载体的农业文明受到了以城市为空间载体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机器大工业造就的城市空间凭借强大的劳动生产力建立了对乡村空间的霸权,把一部分人变成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乡村动物,乡村越来越依附于城市,广阔的乡村及其村落人类置身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失语状态。从此,主导人类活动的乡村生产和交往形式让位于工业城市的生产和交往形式。城市人一改自然看护者的身份,凭借启蒙理性,跃居自然的主宰,以自身的样态改造乡村空间、消灭乡村空间。 城乡空间统筹与融合。一是城乡空间必将融合。历史唯物
8、主义认为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空间这种压制农业,发展工业;排挤乡村,扩张城市的分离和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未来社会的重要论断中就明确地把消除城乡对立作为既定要求,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人类理想的社会空间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空间对立,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互相融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里,明确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随着人类从社会主义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城乡空间的对立逐步被消灭,城乡空间将成为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的新的社会统一体。随着历史唯物
9、主义对人类城乡空间关系模式认识的深入,对消除城乡空间对立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了更为审慎的认知。例如,1872 年的版本和以后的历次德文版本中,把对立改为差别。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城乡空间城于乡育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既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价值追求,也符合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 二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途径。在1888 年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本中,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了消灭城乡空间对立的基本路径是:在最先进的国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这就说明通过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伴之以方便快捷的交通建设,人口会很合理、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各地。 同时,历史唯
10、物主义强调城市工人与农村生产者之间的联合,提出要把农村的生产者置于他们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精神指导之下,显然众多的农村生产者从乡村空间中转移到城市空间中,身份发生了变化,农村生产者成为工人。工人是农村生产者在城市的利益代表者,只有把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文化生活方式的各自优点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空间里的生产者和城市空间里的生产者在文化生活条件上日益接近,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城乡空间关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两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社会发展的人性是第一位的。城乡空间关系经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后,最终将走向城乡融合,融合的核心就是人
11、。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从物回到人,从唯土地城镇化转变为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既然城乡空间的对立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分工而产生的,因此城乡空间的融合也需要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来实现。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出通过城乡的融合,社会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当前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运用。 空间上建构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其一,新型城镇化要以提高城镇空间人口的生活质量为主题。在城市空间中,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公共设施,像水电、住房比较方便,另外就是医疗、教育、文化服务等等。新型城镇化要关注提高城镇空间人口的生活质量,让城镇里的人能够同样分享现
12、代化成果的问题。 以提高城镇空间人口的生活质量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就是要对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低收入群体补贴和失业救济等公共服务均需追加投入。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要让农民真正转变身份,共享改革的成果。虽然城乡二元结构是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的,但是二元体制造成的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我们应该在城镇化助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基础上,更多地从人的平等的视角,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主力军作用,制定逐步消除城乡空间人口之发展机会的不同、享有社会资源不同这一问题的政策。 其二,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城镇空间中农民的创造地位。长久以来农村积贫积弱的现实,使农村出生的大量精英最终离开农村
13、,人才的匮乏使农村失去了与城市比肩的创新和竞争能力,使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产业止步不前,这必然导致农村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弱势地区,加重了农村失语问题。 新型城镇化涉及城乡人口之间的利益均衡和博弈问题。一方是凭借强大资本实力觊觎廉价土地已久的利益阶层,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改革的利益获得者;另一方则是想通过土地换身份来实现城市梦的农民们。两者角力的矛盾爆发点将集中于利益交换的结果:前者是想以最小的代价交换最大的成果;后者则是想以仅有的维系性命的土地要素来交换未来全部的新生活。由于要建设与管理城镇,将激发新的城市生活概念、服务概念、管理概念,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地位。只有
14、赋予农民这样的权利,他们才能够去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让城镇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通过就业或创业实现理想价值的地方。 新型城镇化要促进城乡空间在文化资源上的融合。新型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让农村人也享受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文化。近日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指出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一定要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根据罗马人的信仰,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无论是产业的、空间的抑或是历史和民俗的特色,只要有了空间生命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就会有如罗马一样成为千年不朽的城市。中
15、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应该是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的开始,地域化是文化的栖息之地,多样化是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要传承乡村空间的文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绝大多数人口与农村有无法割舍的生命关联,传承乡村空间的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 城市之魂,传承文化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灵魂。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文化的记忆拉长,在城市建设中把文化的附着物留住,讲得出故事;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有特点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留住,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石,一山丘,一坑塘,勾得起回忆;无论在城在乡,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希腊在 2500 年前就有了高度发达的
16、城市化,所以有了希腊文明;罗马在 2000 前就已经达到了70%左右的城市化率(当时还是农隶社会),所以创造了罗马文明。在城镇化进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将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作为原则之一,能创造独特的空间精神的城镇历史记忆保护体系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要开创多元开放的现代文化空间。城镇化是一个资源汇聚、资源融合、资源创新的过程,其中包括文化资源的融合。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开放多元的,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兼容外来文化,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融,
17、开创现代文化空间。 在这样的文化空间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新的文化形式与当地传统资源相结合,既突出地方特色,又赋予时代新意,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社会发展留下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这样才能建设出既接续传统文脉、又富有时代风貌的现代化新城镇。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点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社会,实现中国梦,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只是一个环境性空间的建设,更是一个关系性空间的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城乡空间关系理论富有科学预见性,在当前统筹城乡空间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