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强畜牧场环境保护 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 加强畜牧场环境保护 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摘要:畜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畜牧场的环境保护依据相关法规,结合农牧结合、种养平衡、过腹还田的原则,科学规划和建设畜牧场,既要保证畜产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又要有效防止畜牧场受到周围环境已存在污染的影响,促进畜牧业生产科学发展。 关键词:畜牧场;环境保护 .CoM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畜牧业生产现代化逐步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分散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现代化。但是,随着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
2、提高和大规模现代化畜牧场的建设,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畜牧业对环境的危害日益显现。虽然国家环保总局在 2001 年针对畜牧场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颁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法规,但由于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依然存在。曾经有报道称:广东省东莞市因环境不勘重负,为解决污染问题而发布了禁猪令,并且还将发布禁禽令。毫无疑问,这将限制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建立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呢?只有加强畜牧场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 畜牧场环境保护的意义 家畜是
3、生活在各种环境因素之中的,自然界中各种环境因素本身之间以及各种环境因素与家畜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着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状态。只有在各种环境因素的正常平衡系统中,渗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其净化能力时,才会造成其平衡的破坏,各种环境因素恶化,以致造成环境污染。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的化肥、农药以及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和噪音都可对家畜环境造成危害。同时,随着现代化畜牧场的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畜产废弃物,如不经有效处理,不仅会危害家畜本身,而且会污染周围环境,甚至形成公害。因此,畜牧场的环境保护是两方面的
4、:既要防止畜牧场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要避免周围环境已存在的污染对畜牧场的危害,以保证家畜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出安全的绿色畜产品。 畜产废弃物所造成的各种污染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一、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经营。畜牧场规模庞大,饲养集中,家畜成千上万,产生大量粪尿,不加处理,随便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二、畜牧场由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城镇人口大量集中,对畜产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多,为便于购买饲料和销售畜产品,节省运输费用,畜牧场多建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近郊,造成农牧脱节,粪尿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公害。三、农业
5、由使用有机肥料逐渐转向使用化学肥料。本来,家畜粪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经过处理,施入农田,除能供给农作物养分外,还可改进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但与化学肥料相比,由于家畜粪尿体积大,施用量大,装运不便,运输费用高,因而提高了使用家畜粪尿的费用,结果造成积压,变为废弃物,难以处理,形成公害。总之,畜产公害归根到底是人为造成的。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在此阶段重申环境保护问题,总结造成畜产公害的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畜产废弃物,化害为利,及早防止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将有助于我国畜牧业的科学发展。 2
6、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途经及危害 2.1 畜牧场对空气的污染畜牧场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家畜的粪尿或其它废弃物产生的难闻气味及畜牧场排放出的烟尘、灰尘等,由畜舍或工作间经风机排出或直接散发至畜牧场及附近居民区上空,影响人畜的生理机能,其中含有的微生物飘浮于大气中,可在本场造成疾病的传播,甚至随风散落至附近居民区,扩大传染的范围。此外受工业废气污染的大气也会给家畜造成危害。 2.2 畜牧场对水体的污染畜牧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家畜粪尿及畜牧场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引起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超标,造成水体污染。畜产废弃物中的碳氢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腐败性有机物大量排放至水中,首先使水质混浊,同
7、时如果水中氧气充足,则好气菌发挥作用,可分解有机氮为氨、亚硝酸盐,最终为硝酸盐类的稳定无机物。水中溶解氧耗尽后,则有机物进行厌气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硫醇之类的恶臭物质,使水质恶化不适于饮用。又由于有机物分解的产物是优质营养素,使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更加大了水的混浊度,消耗水中氧气,产生恶臭,威胁贝类、藻类的生存,造成鱼类死亡。如作为农业用水,则因水中含有过量的氨态氮等能导致水富营养化,使农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水源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可引起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影响畜牧业生产。另外,受到工业废水等污染的水体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往往经生物转化、浓集及食物链
8、富集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健康,威胁畜产品的安全。(FAN) 2.3 畜牧场对土壤的污染土壤的基本机能是:一、它具有肥力,可以生长植物;二、可以分解物质。这两方面构成了自然循环的主要环节,因而土壤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主要承载者,它的机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并通过产品影响人畜健康。人们向土壤堆放和倾倒大量的废弃物,使土壤中积累了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基本机能,则构成土壤污染。畜产废弃物中的家畜粪尿易被分解,提供有机物,使土壤维持其原有的机能,但在过量的情况下,超过了土壤的自净分解能力会使土壤有机物质过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污染。特
9、别是由于粪尿灭菌处理不当,其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可以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或继续繁殖,保护和扩大了传染源。 2.4 畜牧场引起的昆虫、噪音等污染畜牧场的家畜以及饲料、粪便等,易于招引或孳生蚊蝇,会骚扰附近居民并传播疾病;还有家畜的嘶叫啼鸣和使用机械及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噪音等都会污染环境。 3 畜牧场环境保护的主要环节 畜牧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畜牧场内所产生的一切废弃物不可任其污染环境,使恶臭远逸,蚊蝇漫飞,也不可弃之于土壤、河道而污染周围环境,必须加以适当处理,合理利用,化害为利。同时,也要防止畜牧场受到周围环境已存在污染的影响。畜牧场环境保护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是农牧结合、种养平衡、过
10、腹还田。因此,保护畜牧场的环境主要要从规划畜牧场、妥善处理家畜粪尿及污水、绿化环境、水源防护、环境卫生监测等方面着手,力争做到无污染、零排放。 3.1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合理规划畜牧场合理规划畜牧场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在对一个畜牧场选点、建设之初,就必须从环境保护着眼,依据相关法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选择地理位置,合理规划规模和场内建筑,合理规划畜产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防止畜牧场污染周边环境,同时也要防止周边环境已存在的污染影响畜牧场。 3.2 妥善处理和利用家畜粪尿及畜牧场污水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其经营与管理的方式随之改变,畜产废弃物的形式也有所变化,对家畜粪便可通过用作肥料
11、、产生沼气和用作饲料等途经加以处理和利用;对畜牧场污水可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经过机械分离、生物过滤、分解、沥水沉淀等一系列措施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或再利用。 3.3 绿化环境畜牧场的绿化具有改善场区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噪音、减少空气及水中细菌含量、防疫、防火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4 防止昆虫的孳生可以采取填平所有能积水的沟渠洼地、排水用暗沟、粪池加盖、定期及时清除粪尿等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干澡,防止蚊蝇孳生;也可以采用化学杀虫剂和电气灭蝇灯等杀灭蚊蝇。 3.5 水源防护禁止在生活用水保护区建设畜牧场,严格控制畜牧场污水排放,加强畜牧场水源管理,作好水源防护工作,确保
12、家畜饮用水的水质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确保畜禽健康和畜产品安全。 3.6 监测畜牧场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污染源监测,即对畜牧场废弃物和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定期、定点测定;另一方面是环境的监测,定期采集畜牧场水源及周围自然环境中大气、水等样品,测定有害物质浓度,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进而正确评价环境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之,畜牧场的环境保护应在立项建设之初加以考虑,依据相关法规,结合农牧结合、种养平衡、过腹还田的原则,科学规划和建设畜牧场,既能使畜产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又能有效地防止畜牧场受到已存在的环境污染的影响,努力构建畜牧业生
13、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畜牧业生产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
14、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 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 ”,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
15、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
16、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 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
17、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
18、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 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
19、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 ,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
20、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
21、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 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
22、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23、,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创新内容与方法
24、,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25、。(三) 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