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业农村调查报告5篇 第一篇:农业农村调查报告农业农村调查报告 xxxx年7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xxxx市xxxx年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在三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17个乡场镇的44个示范点。通过观摩活动,使我对我市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有了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目前,xxxx市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耕地面积达到19.2万亩,到年底规模化整理土地将达到2030万亩,保持着倍数增长速度。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西大沟东戈壁村2千亩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棵树镇查干布勒村5000亩机采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石桥乡河湾村1.1万亩机采棉花高产创建
2、示范区、皇宫镇林家庄子村万亩棉花标准化示范园区等几个精心打造的高标准示范园区,这些分布于xxxx各个农业片区的典型示范点,在土地整合规模上达到了千亩甚至万亩,而且在生产管理上都在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实行了“五统一”,实现了“扩量、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得到的启示:高效节水技术的广泛推广,不仅打破了“水”这一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打破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形成的以埂为界的“井田”式生产方式,辅以市场竞争机制的拉动,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力量,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科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我市涌现出许多特色种植的亮点,八十四户
3、乡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九间楼 乡邢家庄子村地膜红薯、夹河子乡的邓家湖村千亩特色种植示范区,头台乡汪家庄子村设施林果业,四棵树镇哈达生布勒格村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吉尔格勒特乡库鲁木村特早熟西甜瓜示范点等。其中八十四户乡的“巴海”牌蔬菜,九间楼乡的“九乡”牌红薯,四棵树镇“如山”大米等最为典型。这些典型示范点都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种植,以特色化、品牌化抓住了市场的牛鼻子,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得到的启示。在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下,特色种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种植技术及品种的更新发展,特色种植的多元化、品牌化成为农村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又一主要趋势。 在全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要求下,
4、为更好地实现畜牧业的“三个转变”,我市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特别是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重点推出的八十四户乡琦丰养殖有限公司、古尔图镇新兴牛羊养殖合作社、白泉镇托古里克莫墩村养殖小区、车排子镇三道桥村堕胎肉羊养殖小区甘家湖牧场铁架子牧民新村锦祥多胎肉羊养殖合作社、皇宫镇沙枣林村多胎肉羊养殖小区、九间楼乡黄渠村养殖小区、夹河子乡家河子村河东多胎肉羊养殖示范小区等一批新兴的农区畜牧业示范点,在此次检查活动的观摩示范点数量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份额。这些示范点的共同特点是以养殖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专业化组织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很好地调节了农民的生产结构,拓展了增收渠
5、道。 得到的启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畜牧业在大农业发展中的增效作用日趋显现。因此,科学转化生态、社会资源,实现最大增效的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xxxx的有百万亩耕地、十几万人口的广大农区,以农区畜牧业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意义重大。 从此次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xxxx市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290个,而且还在以近30%的速度增加,涉及土地整合、农机服务、农资服务、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古尔图镇新兴牛羊养殖育肥合作社、四棵树镇惠丰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宝轩农机、土地整合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较为专业和成熟的农村展业合作组织,引领
6、了当前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潮流。 得到的启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农民生产合作的自觉意识和愿望日益强烈。各种类型的经济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如雨后春竹,迅猛发展起来。合作社的发展正逐步改变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推动着现代农业大踏步的前进。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塔布勒合特乡民民新村定居点配套完善建设、古尔图镇、西湖镇、八十四户乡、四棵树镇哈图布呼镇的农牧民小区建设,都体现了标准化、楼房化、宜居化的高标准。有效聚居了周边人口,实现了有限公共服务的最大化,同时推进了村镇 二、三产业的发 展,很好地调
7、整了村镇的产业结构。 得到的启示。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生活的城市化成为一种潮流。 总之,随着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日趋完善,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场革命性的农村生产技术和方式的改革正在xxxx广大农村强势展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轮农业大革新的重大机遇期,用工业的思维研判和谋划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市场资源整合和市场信息服务的能力。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战略主题,强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以工业与农业的良性协调发展为基础,真正实现我市农业优势资源的最大转化。 第二篇:农村农业调查报告
8、乌托邦镇天堂村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及发展现状 清镇市乌托邦镇天堂村地处乌托邦镇。村委会驻坪寨。距清镇市区37千米,距乌托邦镇政府3千米。东与顺桥接壤,东南与永新毗邻,南与河金相邻,西南接乐安。辖坪寨、岩脚、七里半、下枫香堤、上枫香堤、中寨、竹林寨、青山、大坡脚9个村民组。行政编码:xxxxxx辖区总人口3070人。总人口中,男性1335人,占43;女性1735人,占57;14岁以下870人,占28;1564岁1890人,占61.5;65岁以上310人,占1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60人,占80;布依族610人、占20。2021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
9、长率7.3。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2千米,总面积11.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平方千米,占90;水域2.3平方千米,占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41人。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2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镇
10、25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3053人,其中:男性1911人,女性11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4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9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6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2021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 二、三产业的为42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2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
11、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镇村公路1条,约15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4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坪寨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
12、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5%;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性党员16人,女性党员15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
13、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苦山组的镇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9个小组仅有3个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
14、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21年,我村农民人均
15、纯收入约为1550元,在乌托邦镇乃至全清镇市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
16、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镇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46%
17、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
18、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
19、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镇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
20、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
21、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
22、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23、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篇:农村农业调查报告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张家口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我市的农业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着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巨大变革。以我村为例,先将调研
24、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现状 xx行政村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多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少雨、无霜期短。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平均7级以上大风日数3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6,全年无霜期90-110天。不同年份各季、各月的降水变化很大,因此干旱是因扰我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村位于张北县大河乡东5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466户,共计1289人,耕地面积2647亩,其中水浇地200亩,林地3347亩。这里的居民沿袭祖祖辈辈的种植业,并以此为生。农村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牛、养羊、养猪。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莜麦、亚麻、山药、甜菜。人均
25、年收入大约为2896元,因为收入少,大部分的劳动力已外出打工。 二、我村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村农业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正在接受各种现代农业因素的改造,农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近年来,我们告别了农产品短缺,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经过不懈地努力,农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蔬菜面积和产量有了较大增长,杂粮已登堂入室,跻身农产品市场殿堂,一改以往不起眼的、低商品率的自食产品地位。 二是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土地使用权由公有化
26、转向私有化,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成为当时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进入新世纪,随着全国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家庭经营日益暴露出农户信息不灵、决策失误多、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等与市场之间的不适应的方面。于是“合作组织+农户”等产、加、销和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土地“反租倒包”以产权为纽带组建的紧密型一体化形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 三是粮食直补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负担。近年来,我村农户不断的享受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尤其是中央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各项政策。三年共落实粮食直补资金 万元、良种补贴万元、农机购机补贴万
27、元、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万元。农民人均受益元。 三、当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如上所述,目前我村农业中传统农业的成份仍然很大,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条件仍然较差。我村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尽管每年拿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全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但纯旱地面积仍然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有效灌溉面积面积只有万亩。十年九旱、遇旱成灾的状况成为我村农业发展绕不过的一道坎。1999-2021年全村连续4年遭遇旱灾,粮油作物大面积减产。连续的干旱使全市农业经济遭受巨大的创伤,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是种植业的效益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占我
28、村总播种面积85%左右的粮油作物,单位面积的产值很低。在有限的水浇地上,已主要种植了甜菜、莜麦和马铃薯,但仍然存在大路菜多、精细特菜少的情况。 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的积累率很低。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21元。由于农业可供积累的产品剩余产品较少,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投入要素多年来变化不大,增加量很低,单位产出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四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结构偏小,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大多数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而分散。分散经营抵御 风险能力差,议价能力低,标准化难,新技术推广难,农民家庭生活所需的食品、燃料,生产所需的常规作物种子、饲料、肥料、动力等自给
29、率很高,具有一定的封闭、独立的小农经济的色彩。随着务工经商人员的增多,务农劳动力的素质有一定的下滑趋势,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发展农业科技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只有科技才能兴农,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狠下功夫,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由常规农业向旱作节水农业转变。我村因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原因,耕地基本以干旱和半干旱地为主,缺水将是我村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制约我村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这一要求,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抓紧抓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是温室大棚的推广及应用 我村冬
30、季气温较低,一进入后秋季节,天气就非常的干燥寒冷,而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由于光照充足气温较高,但到了晚上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合理的使用温室大棚解决了冬天农作物的保温问题。 xx行政村书记 第四篇:农村农业调查报告关于寒假的调研报告 片区概况。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无霜期200250天,农业品种资源丰富,省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长
31、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宿州在安徽北部,人口众多,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 主要地区划分: 1、淮北区。指淮河以北地区。 2、江淮丘陵区。包括淮南市和蚌埠市淮河以南地区;滁州市、合肥市全境和六安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 3、沿江区。包括巢湖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宣城市和池州市除皖南山区以外地区。 4、大别山区。包括金寨、岳西全境和霍山大部、舒城南部,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偏西或偏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5、皖南山区。包括黄山市、石台、旌德、绩溪、宁国全境和广德、宣州、泾县、青阳、贵
32、池、东至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杂粮:高粱,谷子,大麦,绿豆,荠麦薯类:马铃薯,甘薯,木薯棉麻:棉花,红麻,亚麻 油料作物:花生,芝麻,向日葵,油菜蔬菜:白菜,番茄,辣椒,豌豆,茄子果树:梨,葡萄,苹果,草莓,李子,杏,枣茶:茶树,蚕,桑树糖烟:烟草,甘蔗,甜菜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及使用的机械 1.小麦:安徽省的小麦种植面积达36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皖北,为了保证小麦的出芽率,需要在播种前完成的包括前茬作物根茎的粉碎,撒肥,耕地,打埂,平畦等整地作业,且不能有石子,土块在小麦种植前会使到切杆机,平整土地时会使用到旋耕机,然后使
33、用犁深耕作业,耕好以后再使用播种机,收获时使用联合收割机,效率高减少损失.2.玉米:约1426.54万亩,主要集中在宿州(约363.5万亩,较去年增加了40多万亩),阜阳(约360万亩,较去年增加了30多万亩),等25个县市同比扩大105.8万亩.在种植玉米时,一般会用到切杆机,犁,旋耕机(30以上马力),播种机收获时有二种方法:(1)人工收获人工去除苞叶,再使用玉米脱粒机_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法(一般会用到镰刀), (2):玉米收获机(只有少数使用)其优点是可一次完成摘穗,果穗收集,秸秆粉碎等作业,效率高,同时粉碎的秸秆可以作为肥料,废物利用.3,大豆:约910万亩(较去年减少100万亩以上)
34、,主要集中在皖北,其中宿州,淮北,阜阳均比上一年种植面积减少近30%,种植时使用的机械和小麦,玉米的一样,收获时人工使用镰刀割,再使用拖拉机压(此类使用者依然占大多数),只有少数使用收割机进行收割.4.水稻:安徽省是水稻优势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总产值300亿斤左右,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播种:人工插秧和使用机器插秧的占有率查不多,收获时使用联合收割机,专业水稻收割机,当然还有人工操作(小面积种植)主要集中在淮北,沿江,江淮地区.种植棉花时,一般采用人工种植(小面积),也会有用播种机进行种植(大面积),收获棉花时,人工采摘(小面积),机械化采摘(面积大),不过机械采摘易混入杂物,
35、影响棉花纯度,而且色泽特不那么好看.6.茶叶:是广大山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涉及茶农,茶叶经营者,及其它茶叶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黄山以及其它地区,采摘时主要人工采摘,虽然效率不高.7.水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皖北宿州市的萧县,砀山收获时主要使用水果采摘机械(苹果机,摘果器等)8.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集中在我省的淮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地区,因种植花生很累,而且机械程度地,种植面积减少了不少,在种植时一般使用花生点播机还有就是手工点播,这二种方法都比较累人,而且其机械化也不高,收获时一般多采用手工拔出,进行晾晒,最后摘取花生果实.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 1.面积:
36、小麦的种植面积,水稻和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以往没有太大的变化,大豆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的种植面积则同比增加了不少2.机械化程度:从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角度看,机械化程度是比较低的,而且还缺少必要的机械设备来帮助农户实现及时收割农作物 3.为了保证出芽率,人们通常会选择人工种植,其原因是没有能保证出芽率的机械设备 4.一些设备通常达不到所需的目标,我的感想:安徽省是农作物生产大省,每年的农作物产值都位居全国前列,而在此期间其收获和播种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农民比较累,而且会在恶劣天气下来不及抢收粮食,而造成损失,在这里我认为在我们省可以推广一些机械设备,来帮助农民,比如(可以既保证出芽率
37、,又可以保证其完成工作的时间可以大大减少),收获农作物时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比如旋耕机-其使用马力必须达到30以上,而一般家庭其拖拉机的马力一般在20左右,这就使很多家庭并不能使用旋耕机,如果可以有小一些的旋耕机就可以使许多家庭都可以使用.还有如果有那么一种机器可以收获花生,而且损失比较少的话,那么这就可以较少农户的劳动时间了,从这里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了,我真的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家乡也可以使用这些机器,来减少他们的劳苦.我也要为此而努力. 第五篇: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按照单位要求,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乡镇、村主要领导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结合全
38、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辖8镇10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19.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2%,其中,贫困人口4.9万人,移民23769口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造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位;县内水资源总量3.241亿立方米,人均1300立方米;预计到2021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9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二、2021年主要工作 (一)农业循环经济区初具规模。农业循环经济区以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xx3个乡
39、,截至目前,xx等项目均已投产,xx交易市场现已开工建设,xx专业市场已投入使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能源利用、优质蜂蜜深加工、xx等项目均已投产营运;xx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基地,严格落实1000万元经济林奖补政策,全县共栽植果树635万株,其中板栗350万株、山楂125万株、苹果93万株、核桃60万株、梨2万株、采摘园5万株,建设100亩以上家庭果场30个、10亩以上家庭果
40、园200个,建设采摘园15个、605亩、14万株。设施菌菜基地,大力实施1000万元设施菌菜贷款贴息政策,全县新民展设施菌菜大棚4000多亩,规模发展到8000亩,位居全市第二位。基他特色基地,新增蜂群3000箱,全县达到了1.2万箱;生猪栏40万头、年产水产品2万吨、中药材2万亩。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水源建设及峪耳崖供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xx项目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xx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土地征占工作,总投资75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环省蔬菜项目正在做发展规划,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均已完成,新增节水
41、灌溉面积1.1万亩;全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500多个垃圾池,14个示范村均已完成四清四化任务。 (五)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略,7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认真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返迁移民劝返工作,保持移民整体稳定;全力抓好“三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水灾和疫情事故,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是以种养初级原材料为主,且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x家
42、,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大;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少,只有两个著名商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二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度不深,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5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23%;全县x大集团投资农业仅有3家,京企、央企等投资农业的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浇地面积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6%,林果产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经济林产业的25%,而且水电配套设施多数随着农
43、业项目建设而建设,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四是农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农业企业存在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风险高等实际情况,多数企业家不愿投资农业,单靠农户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筹建农业龙头企业,即使勉强投资建设,也只够前期建设,缺少流动资金,很难筹措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最终因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目标,优化特色种植业,规范规模养殖业,提升加工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主三特”产业格局和“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4、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到2021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立足于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11335”工程(1个园区建设,1个主导产业、3个特色基地、3个重点工程、5个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1、做大循环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区作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全县转型创新、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打捆使用向循环经济区倾斜,强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一是做产业循环。大力发展一批型煤、木煤、有机肥和食用菌工厂化等产业项目,加大对农业农村秸杆、柴草、畜禽粪便及生活垃
45、圾的综合利用,缓解因发展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鼓励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做肥,发展经济林和设施菌菜产业,建立畜禽养殖沼气沼液有机肥林果和菌菜生产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捆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园区内倾斜,突出抓好以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同时对新上的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汤道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积极组建农村经济人队伍,统一到县农牧局登记备案,按照销售量的大小给予奖
46、励;鼓励发展网络市场,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公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强大的宣传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根本利益。 2、做强主导产业。全县共有板栗46.8万亩、3000万株,年产板栗2.6万吨,板栗产业是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继续加大对板栗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板栗产业,将板栗打造成为全国板栗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一是做规模。加大板栗的栽植力度,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应载尽载,免费提供苗木,并对100亩以上的给予水利配套和技术指导,力争基地规模达到65万亩。二是做质量。加大对原有板栗树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栽植、剪枝、施肥等技术,聘请国内有经验的果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来格按照专家的指
47、导意见和板栗种植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不断改良板栗品质,提高板栗的单产产量和板栗质量。三是做品牌。立足本县板栗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神栗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板栗的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将神栗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神栗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事业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板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板栗栽培及贸易史,筹建板栗博物馆和板栗资源圃,筹办板栗文化节,提高板栗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做优三大基地。根据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三大基地建设。设施菌菜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生
48、产,提高对农村废弃秸秆、柴草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鼓励发展草菇菌、栗蘑及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促进设施菌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林果基地:加大对苹果、山楂等林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富士、国光等苹果基地规模,恢复发展红星苹果基地;依托xx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山楂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鼓励规模发展桃、杏、李子、大枣等特色林果业,建设采摘园和观光园,增加果农收益。特色养殖业:规范发展生猪产业,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并对原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排污治污设施,确保环境达标;稳定发展水产品产业,规模控制在万箱以内,严格控制饵料鱼生产,防止水环境破坏和水产品质量;适度发展绒山羊、肉牛、柴鸡等畜禽产业,严格实行舍饲圈养,防止破坏生态资源;鼓励发展养蜂产业,充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