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25733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吉林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附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代拟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 201512 号)文件精神,加快推 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创建“ 美丽吉林” ,实现 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永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其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总体格局, 为深入推进生态

2、 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期间,要求我省要通过久久为功的行动,让吉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目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不高,虽然起步较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经济长期粗放型高速增长,使我省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我省2必然选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切实增

3、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建设美丽吉林为统领,勇于创新,积极进取,采取强有力措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永续发展。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统领,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

4、化有机融合,依托我省独特的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好、保护好吉林的自然生态环境,3努力让全省城乡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永续发展,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二)基本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坚持节约优先,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要尊重自然、尊重

5、客观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建设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方向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作为内生动力。以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总体方案为统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把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完善政4策、加强管理、强化监

6、督相结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推进机制。(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省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城市空间控制在合理规模,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更加高效。全省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

7、减少,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 74.29%和 53.85%,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高于 94.1%,地下水 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到 45%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 60%,湿地面积不低于 102.5 万公顷,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基

8、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后果严惩” 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显著增强,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普遍推行。三、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空间结构,引导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严格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推动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白山市、通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9、试点示范建设,推动通化东昌区、集安市升级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逐步将镇赉、柳河、桦甸、蛟河等县(市)调整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提出限制和禁止发6展产业目录,增强产业发展指导和约束。全面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合理划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规模和比例结构,探索开展“多规合一” ,为一 张蓝图绘到底奠定基础。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做好“东、中、西” 区域战略三篇文章。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推进内联外通、生态恢复保育、绿色产业、沿边开放、大旅游等五项先导工程;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低碳转型、农业向规模优质

10、高效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融合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构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城镇化、开放合作等区域高地,引领带动东西部协同发展;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实施河湖连通、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沙地碱地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调节功能,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绿色新型产业。2全面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实施“ 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空间策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城市规划、建

11、设与管理,严格“三区四线”管理,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 现 象。加快推 进绿 色城市建设,树立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7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积 极 推 进 城 市 地 下 综合 管 廊 建 设 试 点 ,探 索 投 融 资 、建 设 维 护 、运 营 管 理 等 模 式 ;以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加快推进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进程,提 升 城 市 绿 地 汇 聚 雨水 、蓄 洪 排 涝 、净 化 生 态 功 能 。统 筹 地 下 空

12、 间 开 发 利 用 ,提 高城 市 土 地 综 合 利 用 率 。加 快 绿 色 城 市 建 设 ,选 择 3 个 左 右 县市 开 展 生 态 城 镇 化 试 点 。积 极 推 进 辽 源 、四 平 、榆 树 等 13 个国 家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抓 好 长 春 市 、吉 林 市 、延 吉 市 、二 道 白 河镇 等 国 家 新 型 城 镇 化 综 合 试 点 建 设 。强化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的监管,提升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3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编制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按照“六通、六改、六建、三化”的 标准要求

13、,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公路危险桥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70%-80%。加快农村公路屯屯通、农村庭院整治、农村绿化美化、农村学校改造、农村村级“一站式” 服 务群众平台、 农村休闲广场 、健身器材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村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垃圾收集8率力争达到 90%。积极推进农村“ 厕所革命”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造方案,每年改造农村厕所40 万座,五年改造农村厕所 200 万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

14、到 2020 年创建 300 个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 100 万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年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全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积极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农膜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4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健全国土空间用途和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科学规划生态空间,合理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等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生态

15、红线面积。到 2020 年,新建国家级保护区 5 个、省级保护区 10 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 14.5%。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珲春东北虎、汪清远东豹、长白山棕熊、长白山原麝、长白山红豆杉等 10 个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育保护地,扩大野生濒危动植物种群,到 2020 年濒危动植物保护率达到 95%。加强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 “三北”9防护林五期等重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建设。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林地清收面积 55 万公顷、森林抚育 70 万公顷。保护和治理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实施河

16、湖连通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规划区内的 203 个湿地、湖、泡、水库进行连通,恢复改善湖泡湿地总面积到 4939 平方公里;实施草原恢复工程,落实草原奖补面积,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耕还草还湿和荒漠化治理。到 2020 年治理“三化” 草原面积2 万公顷。积极推进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移民试点建设,到 2016 年底完成 248 户、856 人生态移民任务。加快建立生态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积极探索建立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 源头生态补偿机制,提升长白山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以市、县等区域

17、板块为重点,从建设美丽街道社区、美丽乡村抓起,加快人居生态、田园生态、采业生态、产业园生态、连廊生态建设,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 。到 2020 年,创建生态示范市(州)2 个,生态示范县(市、区)10 个,生态示范乡(镇)和村 200 个。(二)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提升发展质量1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市场对绿色产10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领域或产业建立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构建上

18、下游企业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协同创新链条。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与绿色能源、绿色建筑与建材、资源综合利用、减灾防灾与适应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治理与防控、环保产品与装备、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建设,推进成熟适用技术的转化和示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和应用技术开发,加快中试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熟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舟桥 ”机制,推动实施产 学研技术开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创新成果和产业对接,推进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加快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振兴工程和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