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文献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泉 州 师 范 学 院读书笔记陈守仁工商信息 学 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会计)专 业 08 级 3 班 学生姓名 施丹妮学 号 080805022 指导教师 黄哲日职 称讲师完成日期 2011 年 12 月 20 日教务处 制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准备期间我阅读了一些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相关的文献,下面是我在阅读后的几点感想大家分享,希望能够为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有所帮助。 1、2011 年 11月 8 日,星期二今天我就读了朱晓丹的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来自中会计与审计 ,通过阅读使我加深了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的认识。(一) 从宏观上考虑 1. 会计制度滞后现
2、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 1998 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 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
3、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 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 ,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二) 从微观上考虑 1. 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 企业会计制度 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
4、) ,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2. 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
5、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3. 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
6、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2、2009 年 11 月 13 日,星期日今天我阅读了何静的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来自商业文化2008 年第 9 期让我对现行固定资产核算弊端和改进有了更深认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资产的初始确认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不核算磨损价值, 不核算价值变动,规定“固定资产”科目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
7、旧,通过年终根据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随着资产的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净值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价值均不能揭示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中的固定资产和净资产类中的固定基金一般情况下按相等金额列示,且均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由于受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导致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和价值损耗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往往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从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都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信息使用者从报表信息中难以真正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和净资产状况,无法合理分析
8、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潜力,也不利于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在国家逐步重视和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进行考核的情况下,现有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信息也难以真实反映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事业单位资产在没有处置之前一直保持价值不变的,而这些资产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但是仍符合资产定义的。从企业会计准则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不等于资产,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特征。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目的是取得资产的效能,这一效能将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应
9、属于资产。例如学校 80 年代购买的 386、486 微机,单价高,但是由于计算机淘汰速度快,这些计算机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只要学校不进行处理,会计报表中都将其按未提折旧的初始价值列入固定资产项下,显然,这种列示没有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情况,虚增了资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国 2006 年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要素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
10、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笔者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在
1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1.直接支付方式下,收到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用款额度批复时借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科目;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2.授权支付方式下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科目。计提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
12、” 、 “累计折” 、“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3、2011 年 11 月 15 日,星期二通过对王秀清的阅读,让我对事业单位核算缺点有了透彻认识。 论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来自现代商业第 249 页。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大发展,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事业单位也无法真正地实施各种行政能力,因此,在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不足与缺陷。首先,会计核算方式的缺陷。虽然我国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但目前仍有一些事业单采采用的依旧是收付实现法,
13、这种收付实现法,无法客观准确反映会计的预算、核算信息,无法明确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另外,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由于相互独立,这就使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财务报表不能准确地提供正确的事业单位财务情况,对于基建财务的管理也无法贯彻落实。在会计核算中,还存在着在资产方面的缺陷。如做资产负债表时,此表一般反映的为事业单位的动态的财务状况,并且固定资产的核算不涉及折旧,资产报废的核算在固定资产和基金是同步去除的,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出现重复计算等现象,不能如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其操作不规范,并且在事业单位的支出项目均为列报支出,这对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会带来
14、强大阻碍,也不利于绩效的评价工作。会计核算的缺陷还表现在固定资产账目价值同净值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净资产出现虚增收入等现象,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不能真正了解会计核算报表,容易对会计核算报表产生误解。其次,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主体是事业单位,但对于会计核算的所有者而言,其自身应经没有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事业单位做会计核算时,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所有者的具体情况,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忽视了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忽视了各项资金与资源的使用率。再次,资产管理的缺陷。现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由于会计核算方式存在问题,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也存在缺陷。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计算
15、时,由于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不用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资产按成本价归纳到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这就使得固定资产账目价值同净值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净资产出现虚增收入等现象,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不能真正了解会计核算报表,容易对会计核算报表产生误解。另外,有一些原本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内容,在进行资产计算时,也被加入到了计算行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现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要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事业单位做好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的需要,就要进一步地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4、2011 年 11 月 21 日,星期一对现代商业 2009
16、第 6 期中张轶琼的新时期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深刻了解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诉求如下:1、实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以全面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来提高政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及经济调节和管理的能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能够全面确认,记录和计量政府的资产、负债和运营情况,并能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有助于解脱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人民群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同时也离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
17、更近一步。2、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自 1998 年我国政府财政改革才开始了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社会和公众也开始关注政府如何把钱管好花好,在改革后的公共财政体制下,想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正、公开和透明,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但我国政府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完整财务状况。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也能很好推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3、防范政府财政风险的必要措施。收付实现制无法对隐形负债的信息进行及时、完整和真实的披露,政府潜在的财政危机也被掩盖,这
18、给政府财政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和财政状况,从而使政府对未来潜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范财政风险。4、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必备条件。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为政府绩效评价所提供数据的政府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收付实现制只能提供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政府成本和绩效信息被扭曲。如果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配比,使得全部成本与所取得的绩效密切相关,将会使政府的绩效透明化,也有利于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情况和工作效率。5、提高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强化公众监督的有效手段。收付实现制下的计量对象只是现金,对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有很大的影响。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以确认和记录政府的全都资产和负债,要求把政府的财务状况以资源的形式进行系统的整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化、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的监督意识增强,政府财政收支公开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政府的所有资源都将会得到系统有效的管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