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是指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个人联合消费,无论个人对这种物品是否支付了价格。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性是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作为产品属性分析的教育 ,是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资源的有限性 ,使得对教育服务消费总量等于所有个人消费额的总和 ,多分配给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分配成本不为零 ,因此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消费始终都具有竞争性。教育在整体概念上具有分割性 ,能够分成各类教育服务 ,也能够通
2、过各类教育机构来实施。但是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对教育服务的消费具有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和产权上的共享性 ,甲对教育服务的消费 ,没有将乙消费排除在外。因此 ,教育具有非排他性(注意 ,这里非排他性是指物品在消费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和产权上的共享性。教育的非排他性是对已经接受教育的消费者而言的 ,至于收费及考试等措施将部分人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属于教育的消费效用和产权上的排他性) 。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个人受益 ,而且具有“外部性”,溢出效应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可能受益。美国经济学家 W.舒尔茨(1961)和 F.丹尼森(1962)等都已证实 ,教育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 ,教育的外部性却非无穷大。教育消
3、费效用的扩散性 ,使其内部性不为零。教育不为社会全体成员直接消费 ,可以是强制性(义务教育) ,也可以是非强制性(非义务教育) ,可以是导向性的 ,也可以是非导向性的。正外部效应分析(1)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本增长速度 ;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 ,在大多数情况下 ,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收益率。(2)教育对社会公平的正效应。教育就具备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因为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及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 ,教育能够纠正人们初始状态中资源拥有量的不同 ,它可避免贫穷世袭 ,是底层人凭才智向上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因教育而取得的开阔视野、知识
4、技能 ,会增强其参与社会博弈的能力 ,从而能够获得更多、更平等的机会。教育机会的均等 ,会激励所有人在社会基本制度层面上 ,通过自己的努力 ,参与公平竞争。而赋予所有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就是给了所有人以改变生存状态、向上发展的希望 ,从而会激发其自身的活力。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教育对社会文明的正效应。义务教育更多地是体现为一种社会效益 ,它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提供人力资本储备 ,并且会使全社会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受益 ,它涉及到一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正是义务教育这些更多的公共产品性质 ,决定它必须由政府真正负起相应的主要资金投入的
5、责任 ,通过税收支付义务教育的实施成本。教育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全人类,是从文化、精神、体制、社会、环境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教育这种特性使得它不可能通过纯市场的机制来有效地提供,而必须主要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制机制。因此,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模式受限制。2、缺乏创新的兴趣及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毅力和勇气。3、高校建设自身
6、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l、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模式赋予了大学生很强的书本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环节,中国的大学生却明显处于弱势。有一项统计表明,中目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前要有四年的适应时问,而圈外的同龄人却只需要4个月。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形成,新世纪对人才的更新、史高的要求,都对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切都说明,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大学生,改变教育理念是先导,要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形式,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当代
7、大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所在。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唯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
8、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有实习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内的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更是成为了就业大潮中的幸运者。因此,从大学时代,就应该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当然,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设备,加强校园内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注重科研,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5、建立和完善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制度。并将其纳入综合能力测评
9、中。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准确衡量,现代社会赋予“人才”二字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标准。探索并建立全面的综合测评体系呼之欲出。其内容可以包括科研项目、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发明设计等。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二字还有它独特的含义。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和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我创新”的体现,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创新”的价值。因此,综合能力测评体系,还应该就此内涵设置专项规定,以激励学生自我突破,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5.建
10、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三、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在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生产人才和新知识似乎不难。只要有了教育人才和钱,产品的生产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现在的中国,不乏教育人才,更不差钱。但为什么高等教育没有担当起培养人才和生产新知识体系的重任?关键在于软件,即教育体制。中国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系统仅仅是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的延伸。政治经济力无所不在,它们对教育系统的每一个体的
11、神经都产生了影响。人们的思维空间都受到了限制,没有办法进行知识的想象。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思维和想象能力。政治化和行政化主导中国教育。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进步而得到改善。但这只是一种程度的不同,整个教育系统的性质还是没有发生变化,政治化和行政化还是主导着教育系统的运作,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新知识体系的生产。现在政府对大学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比较普遍。有人甚至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当成了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事实上,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权力过大,掌握着主要分配资源的时候,大学管理者往往会极力向行政权力靠拢,无休止地在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中过日子,而抛却了大学的
12、精神和使命。大学功利主义倾向也日趋严重。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的倾向,教育缺乏自主性。首先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主体性,造成了中国大学及其教授们基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创发能力的萎缩。教授们说话空间的大小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成正比,课题确定又要投其所好,所以创发能力和热情苍白化。又怎么有精力去好好培养学生?教育产业化也使教育不再是清净之地,被铜臭所玷污。学术腐败,使得教育界和学术界乌烟瘴气。教授们急功近利、浮躁心态、逐利捞钱,不肯老老实实做学问,不肯踏踏实实教书育人,一天忙于兼职,承揽项目,帮人鉴定,做顾问等等,催生了弄虚作假、巧立名目乱收钱等腐败现象。没有名师,哪来高徒?特别是近些年
13、来大学的学术腐败,权学交易,更加摧毁了中国大学的最后道德,一个本应该以崇尚思想、道德、信仰的象牙塔已经崩塌!人才标准模式化,运行机制程序化,管理功能格式化。中国教育体制,是由上面(政策拟定者)按统一的预设,整齐划一、自上而下(下级服从上级)去“培养人才”。中国的大学的教育,不但传导着填鸭式的教育饲养,而且扼杀和压抑学生的梦想。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学校说了算,学生个人的兴趣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没有兴趣,怎么有学习的动力?怎么有成为大师的可能?形式主义浪费太多。大量的形式评估,大量的形式教研,大量的形式检查,既消耗教育资源,又妨碍教员的正常教学,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教育重量不重质。这不仅表现在对学
14、生的大量扩招上,表现在对经济利益(赚多少钱)的追求上,也表现在对教员的业绩评介上。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是博士生教育,教育机构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现代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线。对教员的业绩评介,也是如此,扭曲师生的人格,抑制师生的思维,消磨师生的素质,怎么培养人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耗费国家的钱财,助长敷衍虚伪,滋生学术腐败,结果必然会造就众多平庸之才、庸俗之才。培养大师级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成为潜在大师的人物必须是标新立异的人物,也就是被“正常”中国人称为“有病”的那些人。在当今物欲横流、世浮俗躁的年代,这样的人物早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了。缺乏自由和和谐的环境,也不利于大师的培养。整个社会道德
15、沦丧,重商趋利,如此社会环境怎么能培养出大师级人物来呢?中国不大注重有创新型的人材,而这些人材到外国就能发展。人才外流也是没有大师的重要原因。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所谓自主管理是一种自觉自愿、启发引导式的管理,它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尊重人,依靠人 ”。 学生自主管理,单靠班主任或几个学生干部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增强,若让学生被动地执行条例成效很小。不如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养成
16、自我管理的习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教育者要注意通过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具体:1.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带领学生自主确立班级的目标,自主制定班规班纪。针对班级特点与学校管理体制,带领学生讨论申请创建合格班级,有了班级总体目标,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就是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的办法。先组织学生讨论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班级制度?为什么制定?在学生讨论时,允许学生出现不同意见,在出现
17、不一致的意见时,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协调一致,学生结合各项规章制度,自己确定本班的班规班纪并由学生书写贴在墙上。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的班级制度,充分体现了班级管理民主,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们在制定各项制度的同时,既理解了守则规范的内容,又将这些呆板的规章制度转化成自身发展的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注意考核与监督,并加入奖惩制度。这样,学生人人心服口服,个个心情舒畅,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人人追求健康向上的良性发展风气。2.建立自主管理体系,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培养班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为此要发挥班委会的核心力量。一个好的班集体
18、,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组织班级同学自己选举班干部,要求新当选的班干部即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又要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既要给予指导,在恰当的时候还要放权给他们管理;同时,承担学生干部解决不了的难题。3.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巧借载体,培养、锻炼、展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此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应该群策群力、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开展班级活动,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在班委的组织下,学生们可以对班级事务进行民主评议,对班上的量化考核人人参与。4.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19、(反馈)体系。许多时候我们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有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体系。一是及时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方面的动态。二是增强了班级管理的力量。还要与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体系。经常性地找学生谈话、进行个别教育。这种交流必须以客观、平等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全部的爱心为前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5.主动营造一股“为集体争荣誉光荣”, “破坏集体荣誉可耻 ”的舆论,弘扬正气,让歪风邪气低头。“班级自主管理”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指导,班级学生实行的对班级的自治。可见,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转
20、变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明确自己的作用只是疏和导。六、怎样激励老师?1.树立新的教师管理观教师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师管理观,树立这样的教师管理观:重视保健因素,以消除教师的不满意;利用激励因素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对教师管理的满意度,促使教师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哪些是保健因素哪些是激励因素,然后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避免把激励因素转化为保健因素,费力不讨好。2.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公平的教学平台。在教师管理过程中,校长要注重保健因素,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首先,建立灵活宽松的制度环境。校长应抛弃刻板僵化的管
21、理方式,使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柔性化。其次,创造良好的工作、娱乐环境。再其次,构建校领导、同事和学生(含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师人际关系体系。校长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融洽上下级关系。校长还应创造机会,增进教师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3.用适当挑战性调动教师积极性首先,加强教师思想教育。使教师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增强教师的社会贡献感、责任感、义务感和对事业的忠诚度,使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其次,实行民主式管理。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对教师授权。授权之所以能产生激励作用,是因为这种授权强化了外在激励因素,使教师获得
22、了“主人翁感” 、 “信任感”、 “责任感”,这些心理感受正激励着教师不断努力,而作出决策的人总是力求通过努力使决策得到落实,并获得所期待的结果。既然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要依靠教师办学,所以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制订。关于专业改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更应该以教师的意见为主。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参与式。让教师参与某些教学管理目标的制订,参与有关学校发展问题的讨论、研究与决策。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有建设性的建议,校长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二是提案法。让教师就教学管理大胆地提建议和意见,群策
23、群力,集思广益。再其次,恰当赋予教师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是重要的激励因素,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教师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因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会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身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要让有能力的教师承担更大责任的教学教研工作,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且积极为教师提供和创造能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能,增强自身对工作挑战的能力。在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时,校长一定要注意科学衡量教师的实际能力与工作要求。在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度” ,赋予教师的
24、工作的要求要略高于教师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最后,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在当今社会,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所以校长必须坚持和教师一起发展的原则来激励教师,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基于这个目的,校长可以面向不同类型的教师推行三阶梯激励体制,建立相应的多渠道职业发展路径:一是专业技术职业生涯路径,即“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校级领导” 的路径,它适合那些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师;二是职称职业生涯路径,对于教研水平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按“ 普通教师校级教学名师 地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的方向来发展;三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按 “科员 主任科员科长处长”
25、方向发展的路径,适用于那些不太适合从事教学科研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教育是否引入市场机制?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各种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在这里我们将讨论的对象界定为正规学校教育.教育可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指商业机构直接介入教育市场,以商业运作模式经营学校;也可以指教育领域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应用。总之是强调选择, 多元,竞争,需求主导型经费筹措以及自决等基本的市场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基础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国家必须承担基础教育的责任。即义务教育不必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教育对个人明显的收益,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带来
26、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等领域中这种私人物品的性质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理论和现实基础: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社会的进步决定于个人选择的自由,自由市场是参与式民主的唯一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福利国家的经费支出并没有缓和贫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不受市场规则的激励和惩处,如果教育向下授权,并且遵循市场规则,则教育经费减少,但教育品质提高;新制度经济学主张教育是一种投资,既需要支付成本又能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效益。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受益各方即受教育者个人和代表社会的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即实行成
27、本分担。主张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引入市场、准市场等激励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开展了一场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目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上,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性经费不足,社会融资困难)体制僵化(学校行政化、缺少自主权) 效率低下(垄断、缺乏竞争)。当前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之间的矛盾。为此,国家鼓励个人或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并允许其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和回报。这为私人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提供了可能。意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筹资
28、多元化,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矛盾;学校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设置课程,满足各类人群的教育需求;更好的促进教育和劳动市场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会大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市场对调节和推进教育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自由发展, 也有利于教育市场体制的创立。强调教育效益和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实施优势教育竞争,能促进优势教育的发展。在中国, 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打破以往教育上严重的官本位的弊端, 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一是促使教育直接面对社会需求, 二是允许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权, 聘用适用人才, 分流不称职员工不同学
29、校可以依据市场要求实行不同收费标准利用市场杠杆放开收入分配, 更充分地发挥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可以依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开设急需专业并及时关停并转过时专业, 更好地服务社会市场机制也有利于更好地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教育,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教育服务市场化从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将教育服务视同商品或私人产品,如同食品、服装消费一样,谁上学谁买单,谁买单谁消费,无钱买单就不能上学,就不能获得教育服务。教育可以市场化,但教育市场并非纯市场,教育市场只能是一种有限市场或“准市场”,是“在政府机制强力规制下的 准市场”。因为教育产品只能是市场选择和政府规制的统一。其依据有两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后的教育是非公共产品,具有较大的个人收益。第二,教育在性质上不是经济部门,而是非营利的公共部门。教育市场必须在政府的规制下运营。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市场化究竟在多大的范围内和多广的程度上推行,却需要我们审慎选择。政府需要对教育进行适当的干预,同时必须要引导市场的公正,兼顾效率和公平。我们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正确地把握教育市场化的性质,合理地运用教育市场化的形式,用教育市场化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公正关系,使二者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