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中華茶文化研討會會議手冊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高雄餐旅學院協辦單位:高雄地區五校通識教育聯盟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遠東技術學院中華民國餐旅教育學會會議時間:九十三年四月十日中華茶文化研討會會議手冊議程專題演講范增平臺灣茶藝及其發展. 1劉漢介茶商品行銷. 10主題報告林木連茶藝課程之設計與規劃. 27蔡榮章茶藝證照之規劃與實施. 40分組討論議題茶藝課程之設計與教材編訂. 69茶藝證照之內容規劃與編訂. 69結合茶藝證照與茶藝課程規劃. 69與會人員名單 . 70會議地點:高雄餐旅學院國際會議廳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中華茶文化研討
2、會議程一、 指導單位:教育部二、 主辦單位:高雄餐旅學院三、 協辦單位:高雄地區五校通識教育聯盟、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遠東技術學院、中華民國餐旅教育學會。四、 會議時間:九十三年四月十日(星期六)五、 會議地點:高雄市小港區松和路一號 高雄餐旅學院國際會議廳六、 會議程序:時 間 研討會內容 演講人 主持人0800-0830 報到 陳主任啟勳0830-0840 開幕式 容代理校長繼業0840-1010第一場專題演講:臺灣茶藝及其發展 明新技術學院 范教授增 平 萬教務長金生1010-1030 茶敘1030-1200第二場專題演講:茶商品行銷 春水堂 劉經理漢介 陳主任啟勳1200-1300 午餐
3、1300-1400第 一 場 : 主 題 報 告茶 藝 課 程 之 設 計 與 規 劃茶 藝 證 照 之 規 劃 與 實 施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 林場長木連陸羽茶學研究所 蔡所長榮 章 潘總務長江東1400-1410 休息1410-1500第 二 場 : 分 組 討 論茶藝課程之設計與教材編 訂茶藝證照之內容規劃與編 訂結合茶藝證照與茶藝課程規 劃林場長木連、蔡所長榮章石名貴主任、施組長拓全粘老師振和、徐老師永鑫1500-1520 茶敘1520-1620 第三場:綜合座談容 代 理 校 長 繼 業列席人員:林場長木連、蔡所長榮 章1620 賦歸臺灣茶藝及其發展范增平明新科技大學教授【演講者簡
4、介】范增平,臺灣新竹縣人,東吳大學畢業,歷任教師、講師、教授。現任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專家級教授。大學時代研習哲學、文學、宗教,因吃茶去公案得到啟示。1979 年從林馥泉先生習茶。1982 年發起組織中華茶藝協會並任秘書長。1984 年赴韓國、日本親近韓國茶文化泰斗韓雄斌先生、日本煎茶道學會會長西山泰生先生。1986 年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並設立良心茶藝館 。1988 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是第一位把茶藝帶入中國大陸的使者,深入參訪大陸 18 個省市產茶區及臺灣的茶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 20 多個城市公開演講和表演茶藝。推動並參與中華茶藝專業教育的設立和茶藝師認證考試制度的完成。
5、曾應邀前往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港、澳等地講學,開班授徒。接受全國及中外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專訪,不計其數。也數次擔任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報告人兼主持人。20 多年來,專業從事茶文化的研究發展不遺餘力。著有臺灣茶文化論 、 臺灣茶葉發展史 、 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 、 喝杯好茶 、茶藝學、 生活茶葉學 、 生活茶藝館 、 臺灣茶人採訪錄 、 臺灣茶藝觀等書。臺灣的茶藝文化明新科技大學 范增平前言一百多年來的台灣茶文化發展史與茶葉市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茶文化活動大部分是商業性的。台灣茶葉一向是以外銷市場為主導,茶文化活動是隨著外銷市場的音樂起舞,台灣的茶葉供應人員練就出全套的工夫
6、,可以製造全發酵的紅茶,不發酵的各種綠茶,也可以製造部分發酵的烏龍茶來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1970 年代台灣茶葉發生旋乾轉坤的變化, “茶藝”興起。“茶藝”一詞是台灣所創立的新名詞,並且已被普遍認同而發展起來,形成茶藝文化。一、茶藝在台灣的成立1977 年,以民俗學家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提出“茶藝”一詞。(一) 為恢復和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二) 避免引起誤會,以為是提倡日本茶道。(三) 國人對於“道”字特別敬重,認為“道”是很高深的東西,如果講“茶道”可能不容易很快且普遍地被大家接受。二、茶藝的普及方法(一) 開辦茶藝講座,學習茶藝知識。(二) 設立茶藝館,提供訓練、交流、休閒的場
7、所。(三) 組織人民團體,成立地方性、全國性的茶藝協會。(四) 把茶藝帶入校園、帶入家庭。(五) 舉辦各種茶藝活動。如:親子茶藝、孝親茶藝、茶藝婚禮、節日茶會等。(六) 結合茶產業和茶文化,形成產業文化而文化產業。(七) 創造各種趣味、新鮮的茶藝事物,運用大眾傳播媒體,擴大影響。如:茶藝比賽、茶藝小姐選美等。(八) 創作現代方便的各種品飲茶的器具。三、茶藝普及的背景(一) 時代背景1. 1970 年代國際形勢不利台灣,促使台灣人民反省和思考,鄉土意識抬頭,傳統文化受到重視。2.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世界冷戰局勢和緩,台灣茶葉的國際市場逐漸萎縮,台灣經濟轉型。(二) 社會因素1. 經濟起飛,國民所
8、得提高,中產階級形成,講求生活享受,消費需求擴大。2.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1968 年),文化教育水平提高,逐漸重視生活品味。3. 工商業社會形成,小資本創業增多,興起的茶藝業適合創業。4. 戰後出生的青年喜愛具有文化氣氛的茶藝。四、茶藝對台灣人民的影響(一) 提供正當的休閒生活1. 茶藝館的出現並普遍化成為人民喜愛的休閒場所。2. 茶藝進入家庭,改變家庭的裝修理念,和式房間流行,榻榻米業再度復甦。3. 茶藝活動不斷增加, “茶之旅” 、 “茶藝 DIY”、 “親子茶藝” 、 “無我茶會” 、“茶藝研習營”等等活動經常出現。(二) 認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1. 提出“以茶代酒”的社
9、會活動,呈現精神文明建設。2. 推動“有茶、有道”的書香社會,遏止社會奢糜風氣。(三) 打開茶藝文化的學術研究1. 1982 年中華茶藝協會成立,各縣市也有茶藝協會組織。2. 各大學紛紛成立“茶藝研究社”的學生社團。3. 1988 年中華茶文化學會成立。4. 以茶文化為研究專題的碩士、博士論文出現。5. 茶文化、茶藝文化的專書、雜誌出版發行。(四) 豐富文學作品和人民的藝術生活1. 以茶藝為主題或相關的文學創作、音樂、電影、電視劇,相繼推出。2. 茶藝館成為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花道、陶藝、書道、香道、民族音樂等的討論和交流經常在茶藝館舉行。(五) 認知茶是健康飲料1. 人人知悉茶是健康飲料,茶
10、葉消費量 10 年來增加近 4 倍。2. 以茶入菜的料理成為時髦,茶葉應用範圍突破品飲的限制。3. 流行“飲茶歌”:晨起一杯茶,振精神。開思路。飯後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乾渴、去煩躁。工餘一杯茶,舒筋骨、除疲勞。(六) 掀起鄉土文化熱潮1. 尋根風氣崛起,富鄉土的歌曲、文學、服飾成為時尚。2. 收藏老家具、老古董成為搭配茶藝的一項風氣。3. 茶藝使崇尚西方文化的台灣社會逐漸回歸到東方文化的風情。五、茶藝的現狀、今後的檢討點以及在茶文化中的定位(一) 茶藝處在轉型階段1. 茶藝館的發展成停滯狀態。2. 茶藝館的經營方式和風格正在調整。3. 茶藝同好各自組成各式各樣的茶會。4. 茶
11、藝器具不斷的多樣化和精緻化發展。5. 茶藝內容在充實和廣大中。6. 台灣進口茶葉的量遠大於出口。(二) 形成輪迴性的台灣茶葉市場1. 綠茶市場的到來。2. 口味的多樣化。3. 茶文化的開創。(三) 茶器具的多元、多樣性,紫砂壺的熱潮消退。(四) 茶藝成為高雅的休閒項目,休閒渡假中心的必備設施。(五) 品飲高山茶的風潮高漲。1. 產地的海拔愈高價格即愈高,海拔高度成為品質和售價的依據。2. 湯色蜜綠、香氣清高、滋味鮮濃回甘、葉底青綠的茶葉成為主流。(六) 高級茶葉台灣島內消費,低級茶葉出口外銷,顛覆過去的茶葉市場。(七) 茶產業文化,形成茶文化產業。(八) 茶文化發展歷史清晰,可以檢討1. 青年
12、知識份子帶動起茶藝,缺乏經濟實力,不得不與商業結合。因此,身受商業的牽制和影響,造成理論的深度不夠。2. 茶商業與茶文化糾纏不清,茶文化成為茶商業的附庸。3. 茶藝活動是茶商業促銷的手段,茶文化失去自主性。4. 政府不重視茶文化,影響茶文化的發展。5. 茶藝文化應與茶商業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發揮相輔相成的功效,才是茶藝文化發展的方向。(九) 茶藝在茶文化的定位1. 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茶道為圓心,茶藝為半徑,畫出茶文化的圓。2. 茶藝是物質(茶葉)和精神(茶道)的過度橋樑、載體、媒介。3. 茶藝是生活藝術,是人生哲學,是生活美學的一部份。4. 茶藝內容的綜合表現就是茶文化。內容包括技
13、藝、禮法和道。結論由於茶藝的普及,突破了多種文化,並與社會各階層緊密結合,使得茶藝深具文化內涵,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茶藝的發展,茶文化更趨於廣泛和深入,舊的茶俗得到復興,新的茶藝形式成立。探討茶文化的發展,融會了對立統一的道家思想、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茶禪一味的佛家思想,都在茶文化中體現出來。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華部分。台灣茶葉的產區明新科技大學 范增平世界上茶葉的品種在二千種以上,台灣茶葉的品種也有五十種左右。而台灣產製茶葉可以說是最特別的地區。世界各國需要什麼茶,台灣就能產製出什麼茶。台灣茶葉起初是以產製烏龍茶出名,因為,早期台灣居民絕大多數是來自中國大陸沿海的福建、廣東兩省;福
14、建、廣東兩省的居民主要是飲用烏龍茶,那裡也是中國產製烏龍茶的主要地區。因此,台灣沿襲了產製和飲用烏龍茶的技術與習慣。一八八一年以後,由於世界茶葉市場不景氣,台灣烏龍茶受到很大的打擊,乃將烏龍茶運到福建省的福州窨花,仿製福建具有花香的包種茶,販售到東南亞,為台灣茶葉開闢了新的岀路,台灣茶葉是枯木逢春,又是一片欣欣向榮。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是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為政策,為了不衝擊日本本土綠茶的市場,繼續讓台灣產製包種茶和烏龍茶。一九二年以後,國際紅茶市場發生變化,日本政府開始在台灣研究產製紅茶,台灣紅茶於是興起。一九三年以後,台灣綠茶輸出較為可觀,尤其,東亞戰爭爆發後,中國東北、華北被日本控
15、制,台灣提供了其所需的茶葉,綠茶的產製逐漸的活絡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戰敗,產業蕭條,中國上海的綠茶專家來台灣指導製造綠茶的技術,擴大了綠茶的市場,台灣綠茶在一九五年至六年,曾經風光過一段時期,由於,台灣茶業歷史的波折、迴流而發展出多彩多姿的多樣化茶葉產品。也因此,台灣的茶葉生產遍及全省,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幾乎全台灣島都有茶葉的生產。北部茶區一、 台北市包種茶:主要產地,南港區。烏龍茶:文山區木柵的鐵觀音茶 。二、 台北縣綠茶:主要產地,三峽鎮的龍井、碧螺春 。包種茶:主要產地,坪林鄉、石碇鄉、深坑鄉、汐止鎮、新店市的文山包種茶。三峽鎮的海山包種茶 。林口鄉的龍壽茶 。烏龍茶:主要產地,石門鄉、三芝鄉的鐵觀音 。三、 桃園縣包種茶:主要產地,龍潭鄉的龍泉茶 。龜山鄉的壽山茶 。蘆竹鄉的蘆峰茶 。楊梅鎮的秀才茶 。大溪鎮的武嶺茶 。高山茶:主要產地,復興鄉的拉拉山高山茶 。四、 新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