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类型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跟踪练.doc

  •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 文档编号:1244207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58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跟踪练.doc
    资源描述:

    1、1第 1讲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 5分,共 60分)1(2017佛山一模)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DDNA 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但没有发现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 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遗

    2、传物质是 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 正确;DNA 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D正确。答案:A2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 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 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 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 S型菌慢慢冷却B无毒的 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 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DS 型菌的 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解析:与 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 S型菌慢慢冷却

    3、,以防止高温杀死 R型菌,A 正确;S 型菌的 DNA进入 R型菌,使 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进入受体整合到受体 DNA上并得以表达,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C 正确;由于S型菌有荚膜(荚膜属于多糖,不是 DNA),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D 错误。答案:D3(2017廊坊统考)在下图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 R型细菌的21、2、3、4 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 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蛋白质、多糖、DNA 和 DNA酶,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 R型细菌

    4、的是( )A2 和 3 B1、2 和 3C2、3 和 4 D1、2、3 和 4解析:四支试管中都培养有 R型细菌,加入 S型细菌 DNA的 1号试管有部分 R型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即 R型细菌和 S型细菌都有,其余三支试管中都只有 R型细菌。答案:D4(2018大庆一模)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项目 第 1组 第 2组 第 3组 第 4组实验处理 注射活的 R型菌 注射活的 S型菌注射加热杀死的 S型菌注射活的 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 S型菌实验现象 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S型活细菌下列关于此

    5、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 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到 S型活细菌B对第 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是以 13 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 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 是使 R型转化为 S型的转化因子”解析:第 4组小鼠死亡,说明其体内出现了大量 S型细菌,而实验处理时注射的是 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 S型菌,这说明某种转化因子使 R型细菌向 S型活细菌发生了转化,A、C 正确;对第 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是以 13 组的实验为参照,B 正确;本实验结论为使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无法得出这种转化因子就是 DNA,D 错误。答案:D5科学家从烟草

    6、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 a、b 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株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 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3病斑类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a型 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b型 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组合病毒(a 型 TMV的蛋白质b 型TMV的 RNA)感染植物b型 a型组合病毒(b 型 TMV的蛋白质a 型TMV的 RNA)感染植物a型 a型A.实验 B实验C实验 D实验解析:因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所以决定病毒类型和病斑类型的是 RNA,而不是蛋白质。中的 RNA是 b型 TMV的,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就应该是 b型

    7、。答案:C6(2018济宁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解析:三个实验中,只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A 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 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 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有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D 正确。答案:D7 “噬菌体侵染细

    8、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 35S和 32P及既不含 35S也不含 32P的细菌B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C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D 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含有 35S和 32P的培养基去标记既不含 35S也不含 32P的细菌,A 正确;若

    9、用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 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4细菌和未侵染的噬菌体及侵染后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开,C 错误; 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 错误。答案:A8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 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过程中与 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解

    10、析:仅通过题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 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过程中与 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答案:C9(2017泰安二模)如下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 32P标记,A、C 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 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B图中 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

    11、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C若亲代噬菌体的 DNA中含有腺嘌呤 50个,3 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 350个DC 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 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参与解析: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 32P标记的无机盐,需要加入 31P的无机盐,A 错误;图中 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 正确;若亲代噬菌体的 DNA中含有腺嘌呤 50个,3 次复制后形成 8个 DNA,所以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 50(81)350 个,C 正确;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需要噬菌体的 DNA

    12、作5为模板,细菌的氨基酸作为原料,D 正确。答案:A10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为了获得 35S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 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 T2噬菌体C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 32P标记的 DNA,检测不到 35S标记的蛋白质D用同位素 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少量出现在试管的下层,可能是侵染时间过短所致解析: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 DNA和蛋白质,没有 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错误;噬菌体没有细

    13、胞结构,不能在完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B 错误;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若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会使放射性少量出现在试管下层,D错误。答案:C11(2017山西四校联考)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B选用 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 DNA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 32P和 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未标记的噬菌体在含 32P的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其子代噬菌体中含 32P的个体占3

    14、4解析: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侵染大肠杆菌后,若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则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A 错误;T 2噬菌体结构简单是该实验中选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B 正确;噬菌体为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C 错误;根据 DNA复制的特点,未标记的噬菌体在含 32P的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其子代噬菌体都含 32P,D 错误。答案:B12(2017德州摸底)用放射性 32P和 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 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 1);乙管中上清液(a 2)

    15、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 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管中 a1的放射性来自 32P,乙管中 b2的放射性来自 35S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 DNA是遗传物质C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 b1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6D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 a2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解析:甲管的上清液(a 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 1);乙管中上清液(a 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 2),说明甲管是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乙管是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A 错误;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推测噬菌体的 DNA进入了大肠杆菌,DNA 是遗传物质,B 正确;若搅拌不充分,部分 35S标记

    16、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甲管中沉淀物的放射性较大,C 正确;若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中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乙管中上清液的放射性较大,D 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 40分)13(12 分)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若想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必须先得到_。(2)若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则第一步是获得_标记的噬菌体。(3)第二步培养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影响_中放射性的变化。(4)若要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应继续检测子代噬菌体中是否含有_(填“ 32P”或“ 31P”)。(5)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最终证明了_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_不是遗传物质。答案:(

    17、1)被同种元素标记的细菌 (2) 32P (3)沉淀物和上清液 (4) 32P (5)DNA 蛋白质14(12 分)(2017云南月考)赫尔希和蔡斯研究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35S和 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搅拌时间不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同,得表数据。搅拌时间/min 1 2 3 4 5上清液 35S百分比/% 50 70 75 80 80上清液 32P百分比/% 21 25 28 30 30被侵染细菌成活率/% 100 100 100 100 100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获得含有 35S标记或 32P标

    18、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操作是_。实验时,用来与被标记的噬菌体混合的7大肠杆菌_(填“带有”或“不带有”)放射性。(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搅拌 5 min,被侵染细菌的成活率为 100%,而上清液中仍有 32P放射性出现,说明_。(3)若 1个带有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 1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带有 32P标记的噬菌体有_个,出现该数目说明 DNA的复制方式是_。解析:(1)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一般培养基培养,所以获得被 32P或 35S标记的噬菌体,就先用分别含 32P或 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 T2噬菌体

    19、即可获得。实验时,用来与被标记的噬菌体混合的大肠杆菌不带有放射性。(2)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搅拌 5 min,被侵染细菌的成活率为 100%,而上清液中仍有 32P放射性出现,说明有一部分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且被侵染的细菌没有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3)由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最初带有 32P标记的噬菌体 DNA的两条链只参与形成两个DNA分子,所以 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只有 2个噬菌体带有 32P标记。答案:(1)在分别含有 35S和 32P的培养基

    20、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 T2噬菌体即可获得 不带有 (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有一部分含有 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且被侵染的细菌没有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3)2 半保留复制15(16 分)某研究小组为探究 H7N9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 RNA,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原理:_。(2)材料用具:H7N9 病毒核酸提取物、DNA 酶、RNA 酶、小白鼠及其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3)实验步骤: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分别为A、B、C、D。按下表所示配制注射溶液,然后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组别 A

    21、B C D注射溶液 _和_ _和_ _ _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8(4)结果预测及结论:A、C 组发病,B、D 组未发病,说明 DNA是 H7N9病毒的遗传物质;_,说明_。(5)实验分析:_组和_组对照,能说明 DNA是否是其遗传物质。B 组和 C组对照,能说明_。C 组和 D组在实验对比时起到_作用。解析:本题是一个实验探究题,解答时要认真阅读题目,从题干信息中准确提取实验原理,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从(4)(5)小题中可以确定表格中的空格处所填内容,A 组和B组、C 组和 D组是不能互换的。A 组和 B组是两个实验组,C 组和 D组是两个对照组。答案:(1)酶具有专一性 (3)A.H7N9 病毒核酸提取物 RNA 酶 BH7N9 病毒核酸提取物 DNA 酶 CH7N9 病毒核酸提取物 D生理盐水 (4)B、C 组发病,A、D 组未发病 RNA 是 H7N9病毒的遗传物质 (5)A C RNA 是否是其遗传物质 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跟踪练.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24420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