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2417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临考冲刺卷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普通高等学校 2018 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2、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B.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C. 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组成成分

3、和结构相同D.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不需要的、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需要的物质甚至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入【答案】A 【解析】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A 正确;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维持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相等,主动运输是维持浓度差的,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B 错误;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C 错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不需要的、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D 错误。2. 植物 A 被害虫咬伤后,受伤部位分泌的多肽 S 能激活相邻细胞内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2 -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从而抑制害虫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据此分析

4、正确的是( )A. 多肽 S 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B. 多肽 S 基因是害虫的攻击诱导植物 A 突变产生的C. 多肽 S 在植物 A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D. 多肽 S 作为化学信息调节植物 A 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答案】C【解析】多肽 S 和双缩脲试剂能产生紫色反应,A 错误;在害虫攻击前植物 A 中已有多肽 S 基因,在害虫的攻击下多肽 S 基因表达产生多肽 S,B 错误;由题干分析可知,多肽 S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C 正确;多肽 S 作为信息分子只对植物细胞起作用,调节植物 A 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的化学物质是蛋白酶抑制剂,D 错误。3.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

5、的是( )A. 重铬酸钾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碱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B. 还原糖组织样液在加入苏丹后呈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 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使 DNA 呈现红色,使 RNA 呈现绿色D.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 NaOH 进入琼脂块的效率【答案】D【解析】检测酒精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会出现灰绿色,A 错误;还原糖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变成砖红色,苏丹 III 是鉴定脂肪的,B 错误;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可以使 DNA 呈现绿色,使 RNA 呈现红色,C 错误;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

6、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反映的是 NaOH 进入琼脂块的效率,D 正确。4.某研究小组将某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图 1)后小组成员甲绘制了图 1 中段的横切示意图(图 2),小组成员乙根据资料绘制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示意图(图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3 -A.只有在光照条件下,图 1 中段的色氨酸才可转变为生长素B.图 2 中的 b 侧与横放植物的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引起的生理效应相同C.达尔文通过实验证明了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由图 3 可以看出,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答案】D【解析】胚芽鞘产生生长

7、素的部位在尖端(段),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色氨酸均可以转变为生长素,A 错误;图 2 中的 b 侧的生理效应为高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横放植物的根的近地侧的生理效应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B 错误;达尔文经过实验发现,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会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C 错误;由图 3 可以看出,生长素可作用于转录过程,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D 正确。5下列关于大气污染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B. 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可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8、,暴露出特有的抗原C. 污染物中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机体需依靠细胞免疫才能将其清除D. 污染物中含有的病原体可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答案】D【解析】人体呼吸道黏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A 正确;污染物中的病原体被人体吸入后,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B 正确;细胞免疫作用的对象是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C 正确;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因此病原体不能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D 错误。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遗传病患者均带有致病基因B. 遗传病往往表现出先天性和家族性等特点C.

9、基因诊断可以用来监测遗传病- 4 -D.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答案】A【解析】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不带有致病基因,A 错误;遗传病往往表现出先天性和家族性等特点,B 正确;基因诊断技术能够更好地监测和预防遗传病,C 正确;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D 正确。7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 ,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D “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 ,该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 答 案 】

10、B【 解 析 】 A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该过程铁与硫酸铜发生了置换反应,A 正确;B生石灰或硅胶是常用的干燥剂,没有抗氧化能力。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应加入抗氧化剂,B 不正确;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 ,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 正确;D “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 ,该过程中某些化合物在灼烧时发生了焰色反应,D 正确。本题选 D。8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CCl 4含碳原子数目为 0.1NAB常温下 56g 铁片投入足量浓 H2SO4中生成 1.5NA个 SO2分子C常温下,22gCO 2和 N2O

11、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1.5NADpH=1 的 H3PO4溶液中,含有 0.1NA个 H+【 答 案 】 C【 解 析 】 A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 A 错误;B56g 铁的物质的量为 1mol,常温下由于铁与浓硫酸能够发生钝化,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无法计算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故 B 错误;CCO 2和 N2O 的摩尔质量均为 44g/mol,故 22gCO2和 N2O 的物质的量为 0.5mol,而 CO2和 N2O 均为三原子分子,故0.5mol 混合气体含 1.5mol 原子,个数为 1.5NA,故 C 正确;D未告知溶液的体积,

12、无法计算 pH=1 的 H3PO4溶液中含有的 H+数目,故 D 错误;故选 C。9下列选项中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5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中通入 Cl2 溶液褪色 HClO 有漂白性B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 170,将产生气体通入溴水 溴水褪色 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C向浓度、体积都相同的 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各滴加 1 滴酚酞变红,前者红色深结合 H+能力: CO 32-HCO32-D用发光小灯泡分别做 HCl 和 CH3COOH导电性实验发光强度:HCl强于 CH3COOH CH3COOH 是弱电解质【 答 案 】 C【 解 析 】

13、 A氯气与 NaOH 反应,溶液的碱性减弱,酚酞也可褪色,不能判断是 HClO 的漂白性,故 A 错误;B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 170,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与溴水反应,不能确定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故 B 错误;C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的酸性越弱,则由现象可知结合 H+能力:CO 32-HCO 3-,故 C 正确;D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有关,浓度未知,不能判断电离出离子浓度及电解质的强弱,故 D 错误;故选 C。10下列关于正丁烷(b) 、2-甲基丙烷(d) 、甲苯(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 与 d 互为同系物Bb、d、p 的一氯代物种数分别为 2、3、4Cb、d

14、、p 均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b、d、p 中只有 d 的所有碳原子不能处于同一平面【 答 案 】 D【 解 析 】 Ab 与 d 的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不互为同系物,故A 错误;Bb、d、p 的一氯代物种数分别为 2、2、4,故 B 错误;Cp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 C 错误;Db、d、p 中只有 d 的所有碳原子不能处于同一平面,故 D 正确。故选D。11用甲醇燃料电池作电源,用铁作电极电解含 Cr2O72 的酸性废水,最终可将 Cr2O72转化成 Cr(OH)3沉淀而除去,装置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 -AFe(II)为阳极BM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15、CH3OH+8OH 6e = CO32 +6H2OC电解一段时间后,在 Fe()极附近有沉淀析出D电路中每转移 6 mol 电子,最多有 1 mol Cr2O72 被还原【 答 案 】 C【 解 析 】 AH +向右移动,表明 M 电极是负电极,Fe(II)为阴极,故 A 错误;B酸性溶液中没有大量 OH-,M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 = CO2+6H +,故 B 错误;C Fe(I)产生 Fe2+,6Fe 2+Cr 2O72 14H +=6Fe3+2Cr 3+7H 2O,电解一段时间后,Fe(II)产生的 OH-大量移向阳极区,在 Fe(I)极附近产生 Fe(OH)3、C

16、r(OH) 3沉淀析出,故 C 正确;D 6Fe2+Cr 2O72 ,电路中每转移 6 mol 电子,最多有 0.5mol Cr2O72 被还原,故 D 错误。故选C。12X、Y、Z、M、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X与 Z 可形成常见的 XZ 或 XZ2型分子,Y 与 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质量是相同条件下同体积氢气的 8.5 倍,W 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最高价含氧酸酸性:XY BX、Y、Z 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W 可形成双原子分子 DM 与 W 形成的化合物含极性共价键【 答 案 】 A【 解 析 】 首先结合题意判断出 X、Y、

17、Z、M、W 五种元素,X 与 Z 可形成常见的 XZ 或 XZ2型分子,应该是 C 和 O 元素,则 Y 为 N 元素,Y 与 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质量是相同条件下同体积氢气的 8.5 倍可推出 M 为 H,W 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元素则为 Na。H 2CO3c(H2B)c(B2-)- 7 -B如左下图表示 25时,用 0.1molL-1盐酸滴定 20mL 0.1molL-1 NaOH 溶液时,溶液的 pH 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C在 pH=2 的 NaHSO4溶液中 c(H+)=c(OH-)+ c(SO42-)DpH=2 的两种一元酸 x 和 y,体积均为 100 mL,稀释过程中 pH 与溶

18、液体积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分别滴加 NaOH 溶液(c=0.1molL -1)至 pH=3,消耗 NaOH 溶液的体积为 Vx、V y,则x 为强酸,y 为弱酸且 VxVy【 答 案 】 C【 解 析 】 A由于 0.1mol/L NaHB 溶液 pH 为 4,所以 NaHB 在水溶液中既能电离又能水解,但其电离作用大于其水解作用,所以在该溶液中 c(HB-) c(B2-)c(H2B),A 不正确;B分析左图曲线,在滴定终点 pH=7 附近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可以判断 B 不正确; C在pH=2 的 NaHSO4溶液中,由电荷守恒 c(H+)+ c(Na+)=c(OH-)+ 2c(SO42-)

19、,因为 c(Na+)= c(SO42-),所以 c(H+)=c(OH-)+ c(SO42-),C 正确;DpH=2 的两种一元酸 x 和 y,体积均为 100 mL,稀释到 1000mL 时,x 的 pH 分别变为 3 而 y 小于 2.5,所以 x 是强酸、y 是弱酸。因为它们起始时 pH 相同,所以弱酸 y 的物质的量浓度远远大于强酸 x,所以在分别滴加 NaOH 溶液(c=0.1molL-1)至 pH=3 过程中,y 可以继续电离,因此消耗 NaOH 溶液的体积为 VxVy, D不正确。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7 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

20、合题目要求。第 1821 题有多选项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 分,有选错的的 0 分。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8 -A氢原子从 n=3 能级跃迁到 n=1 能级和从 n=2 能级跃迁到 n=1 能级相比较,前者辐射出的光的波长比后者的长B 射线与 射线和 射线相比, 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C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D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实验说明 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答 案 】 D15将一小球从某高处水平抛出,最初 2 s 内小球动能 Ek随 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取 g =10 m/s2。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

21、法正确的是A小球的质量为 1.25 kgB小球 2 s 末的速度为 20 m/sC小球在最初 2 s 内下降的高度为 40 mD小球 2 s 末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为 25 W【 答 案 】 D162018 年 1 月 12 日,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6、第 27 颗北斗导航卫星,拉开 2018 年将发射 16 颗北斗卫星的序幕。北斗导航卫星的轨道有三种: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5809 km)、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 35809 km)、中圆地球轨道(高度 21607 km),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的周期一定比静止轨道卫星的周期长B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一

22、定比静止轨道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大C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始终位于地球表面某点的正上方D倾斜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经过同一地区的正上方【 答 案 】 D17真空中,如图甲在直角坐标系的 y 轴上关于坐标原点 O 对称的两点固定有两点电荷,两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在 x 轴上各点电势 随 x 坐标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其图线关于 y 轴对称, B、 C为 x 轴上的两点, B 与坐标原点 O 间距离小于 C 与坐标原点 O 间距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B 点的电场强度一定大于 C 点的电场强度- 9 -B电子由 B 点向 O 点移动过程中其电势能增大C将一电子从 B 点以某一速度射入电场,仅在电场力作

23、用下有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D将一电子由 B 点静止释放,电荷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可以运动到 C 点【 答 案 】 C18一个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 L1、L 2和 L3是完全相同的三个灯泡, U 为正弦交流电源。当开关 S 断开时,电路中的灯泡均能正常发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2:1B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1:1C开关 S 闭合稳定后,灯泡 L1和 L2消耗的功率之比为 1:4D开关 S 闭合稳定后,灯泡 L1能正常发光而 L2无法正常发光【 答 案 】 B19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 a、 b 之间用轻绳相连,小球 a 通过轻杆固定在左侧竖直墙壁

24、上,轻杆与竖直墙壁夹角为 30。现改变作用在小球 b 上的外力的大小和方向,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 60不变,则A轻绳上的拉力一定小于 mgB外力 F 的最小值为 32mgC轻杆对小球 a 作用力的方向不变D轻杆对小球 a 的作用力最小值为 mg【 答 案 】 BD20如图所示,边长为 L 的正三角形 abc 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电荷量均为 q 的三个粒子 A、 B、 C 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从 a 点沿与 ab 边成 30角的方向垂直射入磁场后从 ac 边界穿出,穿出 ac 边界时与 a 点的距离分别为 、 、 L。不及粒子的32重力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

25、的是A粒子 C 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LB A、 B、 C 三个粒子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 3:2:1C A、 B、 C 三个粒子从磁场中射出的方向均与 ab 边垂直D仅将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减小 ,则粒子 B 从 c 点射出13【 答 案 】 ACD- 10 -21如图(a)所示,水平面内有一光滑金属导轨, ac 边的电阻为 R,其他电阻均不计, ab 与ac 夹角为 135, cd 与 ac 垂直。将质量为 m 的长直导体棒搁在导轨上,并与 ac 平行。棒与ab、 cd 交点 G、 H 间的距离为 L0,空间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在外力作用下,棒由 GH 处以初速度

26、 v0向右做直线运动。其速度的倒数 随位移 x 变化的关1v系如图(b)所示。在棒运动到 MN 处的过程 中A导体棒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导体棒运动的时间为 032LvC流过导体棒的电流大小不变D外力做功为232008BmR【 答 案 】 BC第 卷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3-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29 分)22(6 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 MN 、 PQ,并测出间距 d。开始时让木板置于 MN 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 F0 ,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 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 P Q 处的时间 t。则:(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 d、 t 表示为 a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 a 与弹簧秤示数 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