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4059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 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导航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重点)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难点)一、历史背景1.“三冗”问题(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2)表现冗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2.“积贫积弱”局面(1)国家财政入不敷

2、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3.庆历新政:1043 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2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思维点拨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改革没有做必要的

3、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 ,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 20%到 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募役法(免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其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

4、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3)成效: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1)“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2)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措施 内容 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以经义策论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官制度 批评“恩荫”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 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思维点拨1.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

5、要目的:维护地方治安;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提高军队战斗力并节省军费开支。3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注重实用性;(2)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三、变法结局1.失败(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2)失败:1085 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2.变质: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易混易错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

6、建统治危机。史论要旨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另外也有着与大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深刻目的。知识图示主题一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史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史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在于学。王安石上仁

7、宗皇帝言事书史 料 解 读 指违法作乱的事情。指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体现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4问 题 思 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提示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提示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8、)史 论 总 结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 ,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2)整军措施的特点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3)改革科举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主题二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

9、辙栾城三集史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史 料 解 读 表明苏辙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表明邓广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5问 题 思 考 (1)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2)史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析?提示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进行评析。史 论 总 结 对王

10、安石变法的全面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1.从下列北

11、宋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三冗” “两积”引起社会危机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因素之一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 15 085 万余 12 677 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 12 625 万余 “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 11 613 万余 13 186 万余6答案 A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上表中只能反映出北宋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2.按下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

12、梭伦改革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全部作废,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 ”分析说明在这次变法后,改革内容被全部废除,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余改革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3.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C 项最接近客观事实。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其它选项与历史事实不

13、相符合。所以选 C。4.(2016盐城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商君书画策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王安石周公(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

14、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7(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答案 (1)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2)方略:立善法。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整顿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3)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解析 第(1)问“方略”根据材料“民本,法也” “不刑而民善故无刑也”可知商鞅主张运用

15、法治立国,推行严刑峻法约束百姓;“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第(2)问“方略”根据“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分析作答;“措施”结合“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3)问从法律能否严格依据立法者立法初衷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寻求各方利益均衡点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基础达标1.(2016宜宾高二检测)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

16、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答案 C解析 依据“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等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结论,在宋代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故此题应选 C。2.(2016临沂高二检测)“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冗兵现象突出8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中“西戎已叛” “北虏愈强” “岁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夏、辽对北宋的威胁,以及岁币的负担,故选 D。A、B、C 都是北宋内部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3.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17、)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答案 A解析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4.王安石上书宋神宗曰:“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 ”划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答案 A解析 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它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生

18、产时间,故 A 项正确。B 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 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 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 B、C、D 三项错误。5.(2016北京怀柔区高二检测)“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青苗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答案 A解析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 A 项正确。6.(2016衡水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中

19、,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9C.将兵法 D.更戍法答案 A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故本题选 A。能力提升7.(2016日照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 ,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

20、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 “所取利近一倍” ,翻了个大跟头。 “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 ,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 “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

21、点的?(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看法: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解析 第(1)问, “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结合主要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