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感觉器王庭家,概 述,感觉器简称感官,由感受器及其辅属装置构成。定义: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功能:为接受刺激,并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分类:根据感受器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把感受器分为三类:,感受器,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位 置 分布于体表 分布于内脏、 分布于肌、肌皮肤和粘膜 心血管和腺体 腱、骨和关节接受刺 来自外界环 来自内部环 来自肢体在空间 激来源 境的刺激 境的刺激 位置觉、运动觉感 觉 躯体浅感觉 内脏感觉 躯体深感觉 性 质 视、听、嗅、味 头部平衡觉感受器依结构不同又可分为一般感受器和特殊感受器。 特殊感受器即感官,主要讲一下眼和耳,附皮肤。,第一
2、节 视 器即眼,是人体感受光刺激的结构,它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两部分组成。眼球壁眼球 视器 眼球内容物眼副器(眼睑、结膜、 泪器、眼球外肌等)一、眼球眼球位于眶的前部,后端由视神经连于间脑。眼球似球形,有前极,后极,眼轴,视轴,(一)眼球壁 角膜 眼球纤维膜 巩膜 虹膜 眼球血管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虹膜部 视网膜 睫状体部 视部,1、眼球纤维膜 角膜:前1/6,无色透明; 巩膜:后5/6,呈乳白色,有巩膜筛板及 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面的环行结构,是房水循环的通道。,2、眼球血管膜 虹 膜:瞳孔、瞳孔括约、开大肌,眼房,眼前、后房、虹膜角膜角(前房角) 睫状体:睫状突,睫状小带,睫状肌
3、。 脉络膜: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虹 膜 部 视网膜 3、视网膜 睫状体部 盲部视 部,眼 底:视网膜的后部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生理盲点):视网膜后部中央偏鼻侧的乳白色圆盘状隆起。是视神经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黄 斑 :视神经盘外侧约3.5mm处黄色小区。中央凹 :为黄斑的中央凹陷,此处感光最敏锐。,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外层:色素上皮层 内层:神经神经细胞层,视锥细胞:内含红、绿、蓝等视色素。 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不含血管,无色透明,有屈光作用。 眼屈光系统:角膜、房水、
4、玻璃体和晶状体。,(二)眼球内容物,1、房 水 无色透明,充满眼房 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睫状体分泌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眼静脉。,位置: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 形态:是无色透明具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前面较平坦,后面的曲度较大。其形状 随机能和年龄而改变。,2、晶状体:,结构:晶状体主要由晶状体囊,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核构成。晶状体囊是一层由胶原纤维,借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晶状体内无血管和神经,营养由房水供应。若晶状体因疾患 或损伤而变混浊,则形成白内障。,晶状体在视力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曲度加大,折率增强,看远物时,睫状肌
5、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率减小,曲度变小,3、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玻璃体除折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二、眼副器 (一)眼睑 (二)结膜 (三)泪器 (四)眼球外肌 (五)眶筋膜和眶脂体,(一)眼睑分为上、下睑,有内、外眦,睑裂,泪湖,泪阜,泪点等。在睑缘有一排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睫毛腺 的急性炎症麦粒肿。,眼睑自外向内分为五层 皮肤,薄而柔软; 皮下组织,为薄层结缔组织; 肌层,为骨路肌,包括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 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与睑缘成垂直排列的睑板腺分泌皮脂,有滑润睑缘和保护角膜的作用睑板腺囊肿霰粒肿 ; 睑结膜,为
6、平滑透明的薄层粘膜。,(二)结膜: 形态: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并有少量的粘液腺。 位置:衬在眼睑内面及巩膜前面。,分部:衬在眼睑内面的为睑结膜;,功能:分泌粘液,滑润眼球,减少睑结膜与角膜的摩擦。,贴于巩膜前面的称球结膜,于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球结膜、睑结膜移行转折处称结膜穹窿。,当闭眼时全部结膜形成结膜囊,(三)泪 器 泪腺:位于眼眶的外上方 泪道:包括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四)眼球外肌 共有7条,有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及上、下斜肌,(五)眶筋膜及眶脂体,三、眼的血管及神经 (一)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二)
7、静脉 眼上静脉,眼下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第二节 前庭蜗器 由前庭器(位觉器)和蜗器(听器)两部分组成。按部位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一、外 耳,耳廓 外耳 外耳道鼓膜,(一)耳 廓: 位置:头的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呈扇形,凸面向后内,凹面朝向前外,前下方有一孔称外耳门。 构造: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作支架,外覆皮肤,下方的小部无软骨, 仅有结缔组织和脂肪称耳垂,为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耳 廓: 耳垂,耳轮,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软骨部:外侧1/3软骨 (二)外耳道 外耳道峡骨部:内侧2/3骨,(三)鼓膜 是传导声波。 位置:介
8、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封闭外耳道底,呈倾斜位,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角。,形态:鼓膜为卵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呈漏斗状,其中央略向内凹陷,称鼓膜脐,锤骨柄末端附着于此。鼓膜的前上1/4,活体呈淡红色,称松弛部;鼓膜的后下3/4,活体呈苍白色,称紧张部。紧张部的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二、中耳为颞骨岩部内的含气空腔,外以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内与内耳相邻,前以咽鼓管通于鼻咽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等三部分。,(一)鼓室 位于中耳中部,有六个壁,内有三块听小骨。,1、鼓室壁 上壁:盖壁 下壁:颈静脉壁 前壁:颈动脉壁 后壁:乳突壁 外侧壁:鼓膜壁, 内侧壁:迷路壁,有岬,前庭窗(卵圆
9、窗),蜗窗(圆窗),面神经管凸,2、听小骨 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借骨连结形成听骨链。其连结如下:鼓膜脐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二)咽鼓管 外侧1/3为骨部,借鼓室口开口于鼓室的前壁; 内侧2/3为软骨部,借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短、粗、平直。所以,咽部感染更容易扩散到鼓室,引起中耳炎。,(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三、内耳:内耳是在颞骨岩部骨质内的一系列走形弯曲、结构复杂管道,亦称迷路。,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是颞骨岩部内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密闭而连续的膜性小管和小囊,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内含的液体称内淋巴; 膜迷路与骨迷路间隙内的液体称外淋巴
10、。 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 耳 = 迷 路 前庭 骨迷路: 骨性隧道 骨半规管 耳蜗 椭圆囊和球囊 膜迷路: 膜性囊管 膜半规管 蜗管,后壁有5个小孔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前壁有一大孔通耳蜗。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神经穿入的许多小孔。,(一)骨迷路,1、前庭:骨迷路中部椭圆形的腔隙。,2、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有前、外、后3个互相垂直的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其中一个脚上有一膨大部称壶腹骨脚,另一个称为单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3、耳蜗:位于前庭前内侧,由蜗螺旋管绕蜗轴两圈半形成。蜗轴由骨松质构成,有血管和神经穿行其间。自
11、蜗轴发出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约达管腔的一半,将蜗螺旋管分为两半: 上半前庭阶,通前庭窗;下半鼓阶,通蜗窗。,(二)膜迷路 1、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其底部有椭圆囊斑;球囊在前下方,其前壁有球囊斑。 椭圆囊、球囊囊斑为位觉感受器:接受直线变速运动和头部静止时位置觉。,2、膜半规管:,膜壶腹壁上有壶腹嵴,为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合称前庭器。,3、蜗管:位于耳蜗内,横切面呈三角形,下壁称鼓壁(基底膜、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上壁称前庭壁,由前庭膜构成;外侧壁与蜗螺旋管相贴。,(三)声音传导径路 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骨传导:声波颅骨内耳。,声波的传导,声波,蜗神经,四、内耳道 是内耳门至内耳道底之间的管道,有蜗神经 ,前庭神经,面神经,内耳的血管行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