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23896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巴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促进小杂粮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巴东县小杂粮产业 2007-2011 年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村小杂粮资源优势,突出小杂粮产业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形成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把我村打造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小杂粮产业大村,使小杂粮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新兴支柱产业。二、工作目标到 2011 年,基地规模达到 5 万亩,龙头企业精深加工、销售能力达到 10000 吨,农民增

2、收 4500 万元,实现产值 1.05 亿元,利税 2500 万元,创汇 200 万美元,使我县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小杂粮生产、科研、加工集散基地。三、工作任务总体目标实施三步走。(一)2007 年为起步阶段,完成总体目标的 25%,产值达到 3000 万元,利税 760 万元,出口创汇 30 万美元。主要工作任务是:1、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良种选育试验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做实订单基地,基地规模达到 15000 亩。2、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组建小杂粮技术服务队伍,初步建立良种供应、推广及产品收购网络。3、提高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建成精选包装生产流水线,精深加工能力达到 5000吨。4、加大产品销售

3、力度,建立以省内市场为重点,基本覆盖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销售网络,骨干产品初步打入国际市场。(二)2008-2009 年为发展阶段,完成总体目标的 60%,产值达到 6000 万元,利税1500 万元,出口创汇 100 万美元。主要工作任务是:1、建立小杂粮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出台小杂粮标准化种植规程,基地规模达到 30000亩,规范化种植比重达到 60%。2、扩大龙头企业规模,精深加工能力达到 10000 吨,40%的原粮实现转化增值,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3、建设生产、加工科研平台,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改变产品现有结构,实现产品升级,初步形成自己的骨干产品,品牌效应逐步显现。4、完善国内

4、销售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覆盖国内四分之一的省级城市,骨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三)2010-2011 年为做大做强阶段,实现 5 年规划目标。主要工作任务是:1、加大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形成从良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2、加大小杂粮精深加工的前沿化技术研究,加强以小杂粮为源料的各类食品及其他领域的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3、加大国内、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形成较稳定的国内销售市场和国际市场通道,实现30%的产品出口销售。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合资合作领域,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形成具有强势品牌效应的小杂粮系列产品,打造巴东

5、小杂粮的精品名牌,使小杂粮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四、工作措施(一)培育市场主体,扶优扶强龙头企业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适应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2、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解决资金制约瓶颈。一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内引外联,靠大联强吸引外资;二是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通过股份转让等有效形式,实行资本化运作;三是创新机制激活民间资本,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化建设;四是完善投资担保机制,扩

6、大担保额度,破解企业贷款担保不足的难题。3、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坚持倾斜重点,扶优扶强的项目扶持原则,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大开 发、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和省粮食产业化、粮油精深加工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各类补助、贴息、技改、贷款等项目的争取力度。项目相关部门要及时传递信息,搞好上下衔接,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工作。4、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土地供应,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二)建立农企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基地发展1、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基地建设,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通过

7、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源基地。2、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全作组织、村组干部在联结市场、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创新农企联结、合作和利益互补机制。建立小杂粮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建设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企业和农民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小杂粮重点发展乡镇要率先进行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县杂粮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合作组织形式。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相关部门、龙头企业为主体,乡镇为支撑,村组为基础,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建立良种试验基地,开展优质良种的培育,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建立测土配肥、品质检

8、测、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和规范种植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4、完善农民、企业的利益保障措施。完善订单经营模式,严格履行订单合同义务,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完善农业种植保险制度,减少市场风险对农民的冲击力。(三)强化品质安全,打造精品名牌1、强化农业标准化示范措施。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组织农民按照农业良好规范(GAP)手段组织生产,建立种植标准和质量安全体系,确保生产环节的品质安全。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积极开展 ISO9000 和 ISO14001 权威质量认证,采用优良操作规程(GMP),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等国际通行管理标准,严格执行 QS 生产许

9、可证制度。3、突出有机、绿色优势。加大力度,继续申报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积极争取红竹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加大商标的申报、保护力度,加强小杂粮生产、加工及产品的企业标准制定,对取得“湖北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4、整合商标资源。以龙头企业的优势产品为核心,整合小杂粮的商标资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优势品牌,形成系列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巴东的小杂粮精品名牌。(四)鼓励技术创新,加大技术产品研发力度1、创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机制。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研结合、

10、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研发平台,开展小杂粮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小杂粮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鲜食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改变产品的现有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探索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政适度扶持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流转。企业可按每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设立小杂粮科研专项基金,在科研专项基金和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3、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11、到知名企业学习、考察、培训通道,提高本土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技术队伍培训,以国家农民工转移培训、县农广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大力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五)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国内、国际市场1、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坚持质量第一,诚信取胜的原则,认真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准确把握产品定位,科学确定价格策略,合理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大打“有机”、“绿色”、“富硒”牌,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加强销售网络、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寻求与外贸企业“联姻”,逐步形成稳定的外贸出口渠道,不断提高产品自营出口比重。完善国内销售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市场份

12、额,实现以销售促生产,生产促基地的良性循环。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建立强有力的营销团队,创新销售人员收入分配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销售人员。3、建立以品牌为支撑的现代经营模式。树立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积极探索连锁销售、专营销售、委托代理销售等模式。以品牌为支撑,加大品牌的宣传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对品牌推广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实现以品牌促销售,以销售强品牌的战略目标。(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小杂粮产业顺利推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小杂粮产业作为产业兴县的战略任务来抓,按照各自不同的职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精心部署,积极推进。责任单位要做好小杂粮产业办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落实

13、工作专班,划分职责任务。重点发展小杂粮的乡镇要成立小杂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乡镇、村组工作专班。完善奖励考核办法,对在小杂粮产业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规范检查、收费行为,为小杂粮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平顶山市 2006 年优质小杂粮发展规划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属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作物,也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小杂粮抗旱耐瘠、经济效益高,对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市丘岗面积大,适宜种植小杂粮,为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优质小杂粮健康发展,特制定 2006 年小杂粮

14、发展规划如下:一、我市优质小杂粮生产现状1985 年1990 年,我市小杂粮面积 20.25 万亩左右,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为全市粮食生产做出重要贡献,1990 年后,我市小杂粮面积逐年减少,到 2000 年仅有 8.97 万亩,随后虽有恢复性增长,但增幅不大。制约我市小杂粮生产主要因素有:一是小规模、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贫瘠的地力及传统落后的栽培方式,造成对有限降水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限制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三是科研滞后,生产用种老化,商品率低下,阻碍着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四是小杂粮加工工艺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产销脱节,产业化进程缓慢。因此,小杂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5、。二、2006 年我市优质小杂粮发展规划2006 年我 市优质小杂粮争取由 2005 年的 8.9 万亩发展到 20 万亩,总产 2 万吨。重点建设汝州市陵头乡万亩谷子生产基地和汝州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舞钢市的六大千亩谷子、千亩绿豆生产基地,并逐渐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打造我市小杂粮产业品牌,占领我市乃至其它地方的销售市场。其中汝州发展 12 万亩、宝丰 2 万亩、郏县 1 万亩、鲁山 3 万亩、叶县 1 万亩、舞钢 1 万亩。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面积落实在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高国团、姚秋花等 4 位代表指出,优质小杂粮用途广泛、市场前景好,我市又适宜种植,因此,我

16、市应大力发展优质小杂粮,鉴于目前我市小杂粮生产现状,要想规划发展好小杂粮,实现规模化种植,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小杂粮生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006 年,我市计划新发展小杂粮 10 万亩,每亩市财政补贴农民 10 元,共补贴农民资金 100 万元。(二)引进推广优质品种,改进品种结构。绿豆要推广中绿 1 号、中绿 3 号、中绿 4号、安绿 231 及高产优质新品种(系),谷子要推广豫谷 3 号、豫谷 5 号、豫谷 6 号、冀谷 12 及新品种(系)。要以高产、优质、高效来带动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小杂粮生产。要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实行规模化连片种植,做到 500亩以上为一方

17、,一方内种植一个品种,统一播种,确保纯度。(三)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坚持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改制种植模式,采取中厢带植,间套轮作方式种植。(四)搞好产、加、销一体化,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实施以销定产的一体化方略,大力改进加工工艺,开发质量过硬、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着眼国际市场,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多渠道、规范、健全的小杂粮市场体系,使小杂粮生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顺外村“十一五” 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2006-2010 年) 发展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

18、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主导产业开发的载体,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顺外村“十一五”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

19、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建设结合。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目标任务 (一)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对已经确定的示范点,着重在发展现代工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市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 2010 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

20、、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翻一番,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的 70%以上,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70%以上,全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达到“五有”目标:一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有中介服务组织或龙头企业;三有知名品牌;四有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五有创业型带头人。 (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村工业园区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要积极推广新农村示范点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

21、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到 2010 年,基本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村现代产业发展水平。 三、发展重点 要高度重视品牌的培育。着力打造一批能够代表顺外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名牌产品,以品牌、名牌扩大顺外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搞好 “龙头”企业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拢,向规模经营推进,把一村一品建成龙头企业稳固的生产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努力创新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2、。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的顺外村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协调。 (二)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开展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及典型经验的宣传。要在本村醒目位置树立 1-2 块宣传一村一品的永久性标语墙,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发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三)三轮驱动,科技支撑。要侧重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市场服务体系三轮驱动。要有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产业向区域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主导产业突破发展。坚持用一户带多户,用一片带动一个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最终形成特

23、色产品和产业集群。要建立产业信息服务站点,通过配备电脑和信息员,真正建成连通全国、功能完善的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一村一品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各部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发挥整体合力,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杨园村小杂粮种植规划发布日期:2009 年 6 月 16 日 来源:杨园村委会 作者: 碾沟村小杂粮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促进小杂粮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三年里为了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经过村委会会议认真研讨,制定了碾沟村小杂粮发展规划。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黑龙关镇碾沟村位于蒲县黑龙关东南部,黑河公路贯穿全境,地理位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内煤、铁资源较为丰富。以劳务输出、种植、养殖、运输为主导产业全面发展。气候偏低,风沙大,无霜期 150 天,平均降雨量 400毫米,干旱少雨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