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书法“以笔代刀”、“刀笔味”初探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刻写到龟甲和兽骨上的,但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是指用毛笔“以笔代刀”,通过对甲骨拓本的摹写,再把甲骨文字“移植”到宣纸上。正如启功先生讲的“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但是,这种“移植”又不是简单的“模仿”“照葫芦画瓢”,而是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甲骨文字,认真从甲骨拓本中体会辨识殷人契刻时刀法的轻重、缓急、单刀、双刀、冲刀、切刀,以及甲骨字在各种刀法下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的变化及其特点,从刀法领会笔法,这样的“移植”才能达到不但“形似”,更具“神似”。(一)甲骨文书法的用笔技巧书法的
2、第一要素是用笔。甲骨文在龟甲,兽骨上是用刀刻出来的,而甲骨文笔墨书法是用软毫毛笔在纸上写出来的。要“把甲骨文写出活、健、美的效果来,让人看着舒服,悦目赏心。”(见杨鲁安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老老实实地花大气力,不走样的临摹甲骨拓本,弄清甲骨文的笔画、结体、取势等各种特点,体味如何用毛笔的“写”来表现甲骨文的用刀“刻”,如何用毛笔在纸上重现甲骨文的刀笔味,从而找出相应的用软笔书写甲骨文的用笔方法与技巧。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如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所说:“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钝锐,骨有细、硬、疏
3、松之别,所成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圆。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笔画交叉处剥落粗重,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用刀的方法。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定。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粗朗,或则严态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却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罕见的殷人墨迹玉片、陶片,兽骨上的墨书、朱书,横竖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自然藏锋。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转折处圆润自然,尤其宝贵。”概括成一句话,甲骨文的基本的风格特征是“刀笔味”。 甲骨文笔墨书法创作“以笔代刀”,写出甲骨文的“刀笔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线条,用瘦笔书写
4、,刚劲、挺拔、犀利、朴茂、雄健,力度均匀,清润朗健,整肃峻峭;用肥笔书写,凝重遒劲,厚实壮观,如凿如雕,豪迈奔放,气势磅礴,聚神、气、势、力于一体;转折处采用接笔,接笔自然,纵横之势,爽利见方;弯曲处,曲无常态,随物意曲尽其妙,自然超逸;字体结构,松紧相间,气意连贯,疏者任其疏,密者任其密,苍劲洗练,空灵古朴,恭而不浮;章法,有序中透着无拘无束,纯任自然,隽雅质朴,或严整缜密,庄重威严,气势逼人。总之,书写甲骨文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以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毛笔的软毫韵味,以其极为丰富的笔法为主导,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在宣纸上写出甲骨文“刀刻”的本色,从而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在体现甲
5、骨文的“刀笔味”方面,杨鲁安先生的造诣很深,其作品见图:右边的对联释文:“观成败廿四史传,言比兴十五国风”左边的对联释文:“名声如日月,义气达云天”张树天先生评价杨鲁安先生的学养与书艺说:“鲁安先生所作甲骨、金文,用笔劲健、风骨俊逸、拙巧相生,笔姿变化入微,既讲究用笔,更善于用墨纸墨相生,苍中有润,润间带枯,枯润得宜。”他引述了天津大学王双启教授的赞语:“鲁安的甲骨书法既有早年临池功底,更见近时潜心追求,手挥柔翰书之于纸卷,一如殷人运刀契之于龟甲兽骨,非惟古朴,尤重刚劲,且于古朴中求新巧,刚劲中求婉丽。至于偶现飞白,更觉神采飞扬。他的甲骨书法是写出来的,他决不肯背离书法艺术一次运笔落纸定型的创
6、作原则。也就是说,他决不画字,故而对于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传统的赞语,他确乎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如何写出“刀笔味”,杨鲁安先生本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杨先生认为,要把甲骨文写出“活、健、美”的效果来,必须从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双重下手,提出了“有底版,强笔力,得韵味,明心画”的十二字诀要领,这是写好甲骨文的“秘诀,精髓”。首先是打基础。就是认真地摹写甲骨拓本,研究契刻轻重徐疾的刀法变化,领会其笔法,对甲骨字结体、构字本义牢记在心,以便“日后用到毫端,取其凌历爽峭之势,发挥以笔代刀的作用。”二是强笔力,杨老认为,“摹写甲骨文要使笔如刀,凌历得势,线条运行中表现出强劲的刀感来。近赏书迹的笔力,首先要看在
7、字的点画形质上,通过人手控制笔锋的技巧,其力度在一点一画上表现出来。而甲骨文书迹的力感,主要运用万毫齐力的中锋笔法来表现出点画的强劲,个别处可以夹带侧锋。”(见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要表现甲骨文的“刀笔味”,关键是在甲骨文字的横、竖、点、折、曲五个基本笔划要素上下功夫。一是下笔。有露锋起笔和不露锋起笔之分。露锋起笔是笔毫稍斜与笔画方向成一定角度,笔尖顺锋入纸,随即按笔到笔画一定粗细稳定快速行笔。这样在起笔处形成一尖锋,象刀刻骨入刀形成的尖锋一样。有的甲骨字并不是露锋起笔,冲刀刻下,形成圆笔。用毛笔写不露锋的甲骨文,是垂直在纸上落笔,控制力度一步到位(即按笔到一定粗细的笔画)尔后行笔。 二是行笔
8、。为体现甲骨字线条的瘦劲、坚挺、犀利、峻峭,要用中锋行笔,不用侧锋,行笔要疾,要稳。疾,行笔要快,不犹豫,用笔洗练,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稳,对于横、竖、直画,不能有明显的提按,控制笔锋,力度均匀,写出刚劲和力感。书写时只有把握好稳定、快速行笔,才能达到入木三分,表现出“以笔代刀”的锋利与爽快,体现“刀笔味”的凝重与高雅,达到线条遒劲秀美,气意连贯,稳重大方,气势逼人的境界。三是收笔。收笔也有露锋和不露锋之分。露锋收笔,根据所写笔画的长短,控制腕力和笔锋,在稳定快速行笔中,边行边提,直到笔锋离纸,形成悬针形。这种露锋收笔,体现的风格是运笔犀利、刚劲如契、峻峭挺拔、锋利爽快。不露锋收笔,则在快速
9、行笔中,行到终点立即停住,收锋提笔斩齐。这种不露锋收笔,体现的风格是运笔劲健、精气内敛、遒美丰腴、含蓄浑厚。四是方折与曲笔。要体现甲骨文字的“刀笔味”,字的转折处必须是爽利的方折,书写时要用接笔,而不能用连笔。如果折画用连笔写成,则转折处易形成圆弧,影响刀笔味的表现。曲笔用毛笔书写时仍用中锋,无论内弧、外弧还是上下弧、连接弧,在成弧线的过程中,要控制笔锋始终处于笔划的中轴线平滑过渡,不可形成侧锋。如果属开口的弧划,下笔笔尖顺锋入笔,边行边按,到弧划的中间按笔到位,尔后再提笔出锋。在曲划写成的过程中,要适度提按,行笔要快,一气呵成。当然也有些字的曲划是封口的,或几段曲线相接,这种情况下,是直锋入
10、笔,不能有提按,平稳运笔,有的一笔写不下来,可分段重新起笔书写。关键在于接点处,不得留空隙,不能留接点,连接要平滑。当然,也有的曲划不是写成平滑的弧划,而把几段弧线变成直线一段一段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弯曲的“硬折”,也能体现甲骨文的契刻韵味。(横、竖、曲、折、短画示例字见下图)横笔和竖笔曲笔折笔竖笔、折笔、曲笔的结合竖笔、曲笔的结合五是点和短画。甲骨文中的“点”是一种特殊的短画。短画和点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缀”的形式出现。以“点”为例,其所表意义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泪滴、血滴、尘土、土粒、气味、唾沫等。其形态各异,有三角形、有枣核形、米粒形、纺锤形、方形等。书写时虽没有什麽特殊用笔方法,但在不同的字中因所会之意的不同,而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点画,点睛之笔,使甲骨字更显得生机灵动,副有节奏性和力感。甲骨文“酒”字。三短斜划(或三点)表示从酒器中洒出的酒液或散发出的酒香味。甲骨文“土”字。两点表示土粒或土尘。甲骨文“浴”(也释“温”)字。人旁边的小点表示水滴。甲骨文“疾”字。人旁边的小点表示人病了,在发汗,也表示人病的发抖。甲骨文“牧”字。牛旁边的小点表示从牛身上扫下的尘土。甲骨文“燎”字。木和火旁的小点表示火焚烧木柴迸出的火星。甲骨文“黍”字。禾旁边的小点表示成熟落下的谷粒。甲骨文“沈”或释“沉”字。牛旁边的小点表示牛沉下河时溅起的水滴,或表示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