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236982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新三大机制 全面服务产业发展所谓机制,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指为发挥组织功能、实现组织目标而设置的一套策略,包括有关的制度、手段、途径等等。机制是组织与目标之间的中介设置,机制创新是发挥组织最大效能、全面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 (甬政发200574 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等文件精神,以人才培养机制、社会服务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融入、服务于浙江、宁波的纺织服装装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通过覆盖产业链的专业建设、订

2、单化的培养模式、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共建性的实践基地,努力构建与纺织服装产业全面融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放性的科研信息平台、全方位的社会培训活动、广覆盖的职业教育集团,努力构建与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全程融合的社会服务机制;通过红帮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的研究、交流和教育,努力构建与纺织服装行业全息融汇的文化创新机制。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产业的全面融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职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努力从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与产业的全面融通,大力培养适应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需要的,专业

3、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专业结构全面覆盖产业链作为全国纺织大省的浙江,服装大市的宁波,已经拥有从原料、设计、制造到营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需要种类较多的专业人才。学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力打造纺织、服装、艺术类专业群为主体、机电、商贸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专业格局,既开设了从纺纱、织造、面料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到服装表演营销等覆盖纺织服装垂直产业链的专业,也开设了纺织染化、纺织品检测、纺织服装机械、纺织服装企业管理等覆盖横向产业链的专业。现有 31 个招生专业中,61.3%的专业是直接为纺

4、织服装产业服务,其中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染整技术是省级重点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家纺设计) 、服装表演是市级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家用纺织品业异军突起,急需培养大批专门人才,而国内尚无院校培养家纺人才。学院派专人深入企业,调研市场,在中国家纺协会的大力支持和促成下,与宁波博洋集团合作,共同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家纺专业,解决了家纺企业的燃眉之急。在专业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后,受中国家纺协会的委托,学院专家起草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家用纺织品行业标准。由于目前纺织服装行业产品设计开发人才、技术人才、外贸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员工总体素质的普遍不高,极大地制约了

5、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满足浙江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换代的长远需求,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还逐年开发了创意设计、纺织服装连锁经营等前瞻性专业,为浙江宁波纺织服装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适用高技能人才,每年向社会输送 3000 余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市内企业技术骨干、中高级管理者。2005 年至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 95%以上并逐年上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达 98%。2、培养模式推行创新订单式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包括企业提出培养要求、学院制定培养计划、学生自愿签署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开展培养活

6、动、学生定岗实习就业等五个环节,以此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对企业“质、量有保证” ,学院“教、导有规格” ,学生“学、练有岗位” ,达到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我校从 2004 年开始实行2+1 模式人才培养,使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增加到 1 年。学院分别与维科集团、杉杉集团、太平鸟集团、仙甸服饰公司、申洲针织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了“维科预备班” 、 “杉杉班” 、 “太平鸟管理班” 、 “仙甸班” 、 “申洲班”等。这些班级前二年的教学以完成学院既定培养计划为主,第三年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对应岗位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训环节,部分课程直接由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承担。为了解决先前订单式培养模式普遍存在

7、的学生到岗率低、企业违约率高的现象,学院创新思路,在实施环节,增加了学生与企业、岗位双向自愿选择、签订培养上岗协议的内容;在教学环节,增加了企业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培训与实践及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企业、热爱岗位的情感。得到企业和学生的大力欢迎。以订单形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既满足了企业提升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具体的教学环节,同时参与教学管理、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及经费的资助。订单培养涉及专业

8、覆盖面达 32.9%,学生受益面 17.2%。3、教学方式:大力推行项目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是对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方式的颠覆,适用于实践性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建构职责任务表,以任务为核心分解出若干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相一致的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完成某一特定项目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每个项目包含多元知识结构,因而需对应因势而变的教学形式。教学项目一般都为案例项目或模拟项目。目前,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被高职院校采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行业优势,创新了这一方式,并广泛推行,想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首

9、先,新项目化教学采用了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就是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核心,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企业的真实活动场景直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其次,使项目教学与品牌教学的一体化,我院采用的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化生产的特点,通过“品牌引领、任务导向、团队协作、企业评价”等完整的实际生产环节,包含了项目课程结束后由企业人员验收,部分学生的作品被企业采用后直接进入市场。项目式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职业需求的满足性、工作能力培养的真实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核方式的实际性、学生的团队协作性、教师素质的完整性。如我院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式课程教学得到了多家企业支持与合作,其中以宁

10、波仙甸服饰有限公司的 FAERIE 品牌、上海和芗贸易有限公司的 ARRIO 品牌和杭州山水人家服饰有限公司的 Me Forever 作为项目实施的改革,已取得良好的教育和经济效果,也吸引了许多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目前项目化教学通过引入企业品牌,开发新产品 2000 余款,直接投入生产 250 余款。4、基地共建努力实现共享性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全面融通,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组织教学,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如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借助学院服装生产流水线的建立,将培养计划中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串联成两

11、条整个学期不间断的服装生产流水线,改单件练习的实训方式为流水作业,通过实训实习方式、内容、管理、人才评价的工厂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校内实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学业评价与岗位评价的一致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与企业管理者评价的一致性。目前该项改革成果获宁波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子,学院与宁波维中印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衣染色生产性实训基地,双共同投入资金和设备,由企业提供生产、实训场地,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建成后,学院与维中公司共同培养学生,按投资比例共同分享生产所得。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学院与企业融为一体。二、社会服务机制的创新:与

12、产业的全程融合除了人才培养,直接向企业、产业、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和信息的服务,是高职院校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围绕浙江宁波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建设高素质的科研、培训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的研发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创新社会服务机制,为纺织服装的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我市高职院校中处领先水平。1、开放的科研格局学院构筑与企业合作、与行业融合的开放式科研格局,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工作全面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首先是科研团队的开放性。学院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2006

13、年与宁波巨鹰集团、富强鑫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产业技术联盟 2 家;2007 年与浙江省常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产业技术联盟 1 家;2008 年与宁波维科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产业技术联盟 1 家,共计 1 家。其次是项目研究的开放性。学院要求充分利用我院各类科研所的优势,引导其主动联系企业,面向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2006 年共获得校企合作项目 39 项,总计引进科研经费 156.4187 万元;2007 年共获得校企合作项目 30 项,总计引进科研经费 160.78 万元;2008 年 9 月前共获得校企合作项目 16 项,总计引进科研经费 101.5359 万元。再

14、次是科技服务的开放性。学院充分发挥宁波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示范龙头作用。鼓励和支持符合宁波产业发展需求的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我院。2006 年筹建市级重点实验室 1 家并于同年底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08年在市级重点实验室成果评估中获得优秀并获得奖励建设经费 30 万元;2006年学院各类研究所和个人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 30 项,总计科研经费 73 万元;2007 年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 25 项,总计科研经费 174.25 万元;2008 年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 41 项,总计科研经费 50.55 万元;累计开发特种纺织服装面料 5 项

15、;染整助剂 4 项;目前已有日本近畿大学、山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和大连理工大学 3 家科研团队入住我院进行项目合作。2007 年授权专利 3 项;2008 年授权专利 2 项;3 年来年我院专利授权已累计达到 5 项,其中 1 项专利已顺利产业化;主持研制国家标准 1 个;2、广泛的社会培训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几年来,学院的培训中心和鉴定中心,根据浙江纺织服装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培训途径,开发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培训中心成立短短 3 年多来,已推出纺织服装类培训 14 个工种,2006年以来,为

16、几十家企业培训了 16000 余名职工。其中针织染色工培训项目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培训项目。学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目前拥有 40 多个岗位的技能鉴定资格,2006 年以来,为社会培训鉴定了 10032 人,在省、市和全国纺织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卓有成效,在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起了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被确定为浙江省服装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市服装技师的主考单位,在全国纺织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职业技能鉴定人数名列全国纺织行业第一;06、07 年度,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在全行业最早进行高技能人才技师的鉴定;全国首次进行纺织面料设

17、计师等新职业的鉴定;由于站在服装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的高地,还主持多项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试题库和培训教材。完成了服装制作工题库和教材、 染色小样工题库, 针纺织品检验工国家标准 ,参与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国家标准建设。每年为企业鉴定一批批技师级的高素质“能工巧匠” 。浙江、宁波不少纺织服装企业从高级管理层,到中级执行层,到普通员工到接受过培训。如在杉杉集团、雅戈尔服饰公司、培罗成集团等单位,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维科集团还定期邀请举办高级主管班。不少企业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院随班就读,不求证书,只求学到真知,提高能力。3、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为进一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整合职业

18、教育资源、实现与纺织服装产业的多层次融合,学院于 2002 年,率先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浙江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2005 年改为浙江省纺织服装教育集团) 。集团以学院为龙头单位,由 21 家纺织服装类中职学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实体组成合作联盟,通过项目或契约实现互补性合作,培养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开展科技合作和信息交流,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成为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先行者,得到光明日报 、 教育研究等报刊的关注和报道。三、院校文化机制创新:与行业的全息融汇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精气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师生素质、体现办学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

19、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创新,认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立足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通过机制创新,使红帮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1、弘扬红帮文化宁波是享誉行业的红帮裁缝的故乡,在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作为中国近现代服装业的重要开拓者,红帮给中国近现代服装业留下了诸多的业绩: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本西服裁剪著作和第一所西服专业学校。但更重要的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帮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的的专业态度、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宁波乃至浙沪的服装从业者无不以红

20、帮传人自豪。实际上,红帮精神也是宁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红帮“兴学、育人、传技、授业”的文化传统,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进以红帮精神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红帮论坛、开设红帮史选修课、开展红帮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传承演绎红帮精神,树立学生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敬业的精神。红帮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为进一步弘扬红帮精神,学院一方面成立红帮研究所,选拔优秀中青年服装专业教师拜红帮老艺人为师,全力整理、抢救、传授红帮精湛的传统工艺;另一方面,成立纺织服装文化研究所,联络校内外学者,深入研究红帮发展史,探索“新红帮”的文化内涵。几年来,学院的红帮研究成绩斐

21、然,成为国内红帮研究的学术重镇。先后出版了红帮服装史 、 中国服饰变革史论等专著;发表红帮研究论文多篇,举办了国内首届红帮学术研讨会。2、融汇企业文化在浙江宁波纺织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也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就宁波来讲,如雅戈尔企业提出“诚信、务实、责任、和谐”八字企业文化理念,把“装点现代人的人生”作为企业口号,它也反映了雅戈尔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向全体员工展示:想在企业中立住脚。必须自觉地把企业的团体目标内化为自己刻意追求的价值目标,有效地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而奋斗。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

22、企业文化的引入。一是把企业文化教育列入课程,二是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三是在组织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顶岗实习的时候,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时,突出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3、推行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我院主动服务纺织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创业文化建设是学院文化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院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领导组织,通过一个校内创业园区、一所创业人才学院、一次创业模拟大赛、一批创业团队,构筑校园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其次是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创新创业学分均有明确规

23、定。同时,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浮动学分、替代学分和奖励学分。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等均可申请奖励学分。学校对学生除有课程学分的要求外,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实施办法 ,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读书、讲座等系列活动获取 6 个素质教育学分和 2 个创新创业学分,旨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综上所述,通过三大机制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院与纺织服装产业“两张皮”的状态,学院融通、融合、融汇于纺织服装产业,与企业共同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学共同体,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内涵,增强了服务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对区域经济、纺织服装行业的贡献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