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Teachng Essentials of Prescription(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方向)专业使用)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药制药各专业,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药学课程之后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60 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今后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奠定基础。并为中成药学、中药药理、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知识要求:(1)明确方剂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
2、其重要性。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 40 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方剂 20 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每章节后都有附有作业,作业背诵方歌为必做作业,后续问答题可任选 2-3 题做。(2)本课程总课时 32 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3、能力要求:对课程授课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
3、逻辑推理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结合实际,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课时分配次序 课程内容 讲课内容与学 时 分 配备注1 绪 言 、 总 论 52 解 表 剂 23 泻 下 剂 24 和 解 剂 25 清 热 剂 36 温 里 剂 27 补 益 剂 38 固 涩 剂 1
4、9 安 神 剂 自 学 210 开 窍 剂 自 学 211 理 气 剂 212 理 血 剂 213 治 风 剂 214 治 燥 剂 115 祛 湿 剂 216 祛 痰 剂 、 驱 虫 剂 217 消 食 剂 自 学 218 涌 吐 剂 自 学 119 复 习 120 合 计 32绪 言目的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药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了解方剂的发展概况。教学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重点难点方剂学概念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举出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及其历史意义。课 时 1 学时上篇 总 论第一章
5、 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等)。教学内容1 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 八法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重点难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汗法、和法、消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八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课 时 2 学时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自学 1 “七方“的基本涵义。3以病证病因脏俯治法(功能)等各种类方法及其特点。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目的要求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
6、、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教学内容1重点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重点难点 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课 时 2 学时第四章 剂 型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自学 1各种剂型制法。2各种剂型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煎药法、服药法目的要求1了解汤剂的煎法 2了解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自学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
7、、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附录:古今用量考证3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下篇 各 论第一章 解表剂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参苏饮、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4了解(三级方剂,下同)香薷散、止嗽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1)阐明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
8、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5)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6)败毒散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7)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至咳嗽的常用
9、方剂。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8)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9) 参苏饮与败毒散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2试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主治功效异同。3试述银翘散中配伍辛温解表的荆芥穗和豆豉的意义。课 时2 学时第二章 泻下剂目的要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
10、注意事项。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3熟悉:大黄牡丹汤、济川煎、黄龙汤。4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十枣汤、禹功散。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1)通过三承气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 “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
11、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补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通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6)大黄牡丹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8)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
12、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2试述济川煎中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大承气汤是如何体现“通因通用”法和“寒因寒用”法的。课 时2 学时第三章 和解剂目的要求 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2掌握: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3熟悉:四逆散、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4了解: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疏凿饮子。教学内容 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
13、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主治要点。(5)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邪未解,热邪入里之热利,方取葛根配以芩、连,外解内清,组成表里同治之剂。(6)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
14、、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以清里为主,为何重用葛根且先煎? 试述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的组方特点。课 时2 学时第四章 清热剂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青蒿鳖甲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清暑益气汤。3熟悉:仙方活命饮、清胃散、黄连解毒汤。4了解:普济消毒饮、泻白散、竹叶石膏汤、凉膈散、白头翁汤、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当归六黄汤。教学内容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
15、则。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
16、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之气的特殊性。(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7)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即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8) 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9) 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
17、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10) 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痈成脓之常法。(11) 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之证属于气阴两伤者。(12)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2清营汤是如何体现清营法及“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治法的。犀角地黄汤证见血热妄行出血,
18、方中为何不用止血药?而用散瘀药?4芍药汤配伍大黄的意义,青蒿鳖甲汤青蒿配鳖甲的意义。 5龙胆泻肝汤证见肝胆湿热下注,为何方中仍用厚味滋腻的当归、生地。课 时3 学时第五章 温里剂目的要求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3熟悉:阳和汤、当归四逆汤。 4了解:黄芪桂枝五物汤、回阳救急汤。教学内容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3、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19、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1)吴茱萸汤以吴茱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茱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2)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3)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4)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
20、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2比较理中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主治异同。3比较四逆散和四逆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异同。课 时2 学时第六章 补益剂目的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四君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肾气丸。3熟悉: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生脉散、玉屏风散。4了解:大补阴丸、参苓白术散、泰山磐石散、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人参蛤蚧散、八珍汤、补肺阿胶汤、益胃汤、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鬓丹。教学内容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
21、及应用注意事项。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2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并补的代表方剂。(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 、 “陷者升之” 、 “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
22、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6)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都是补气生血之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使气旺血生,主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与补中益气汤之治气虚发热有别。归脾汤方中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故为补气生血,健脾养心之方,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以及脾不统血证之。 (7)泰山磐石散中补气与补血兼顾,配伍白术健脾,续断补肝肾,黄芩清热,以加
23、强安胎之功,主治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之证。(8)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9)左归于大队补阴药中加入补阳之品,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意义,主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10)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之主方,方中以熟地、龟板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具有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11)炙甘草汤重用生地黄为君,配以炙甘草、桂枝、麦冬,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12) 一贯煎以生地、枸杞滋补肝阴,少佐川楝以疏肝理气,组成滋阴疏肝
24、之方,滋阴而不腻,理气而不燥,为阴虚气滞的代表方。(13)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化痰止血。方中二地与百合、麦冬、玄参配伍,滋补肺肾而清虚热,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咳痰带血,骨蒸潮热盗汗等症。(14)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15)右归丸是肾气丸减去“三泻” ,加入补阳养血之品,减少用“泻”妨补之力,功专于补,主治肾阳不足诸证。(16)地黄饮具有阴阳并补,水火既济,化痰开窍之功,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之暗痱证,阐明其用药特点及配伍意义。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教学方法 讲述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2补益剂在使用上应注意怎样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