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突围书评不只是余秋雨先生的启迪还是那种人行对人性的自然的理解,我竟对东坡产生独到的品位。正如先生所言,那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 赤壁之战是否在黄州已不再重要,至少东坡与黄州的结缘 不曾联系到赤壁的成败,或许当时只是东坡无从选择 的恰好流浪到了黄州,而黄州亦恰好收容了他。傅雷曾说过, “感情就是让你把这件事当成心灵的灰烬来看,想 对着古战场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然而当人性与人性发生共鸣,当痛苦的经历与美妙的思想碰撞出巨大的火花,感情也无法再被理智所控了。正如丁立梅对沈老的评价,东坡的仕途似乎也可用这几个字作注美丽总是愁人的。从一个曾因母 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李定,到安徽
2、灵璧县芝麻绿豆小官李宜之,从一个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实际上写诗作文绕来绕去都离不开“金玉锦绣”这些字眼的跋扈和虚伪的老人,到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沈括,一个个围攻者捧着千辛万苦从东坡的个性中搜寻出的缺点和罪状 在神宗皇帝面前颠倒白黑。可以想象,一个人或是两个人的指控怕是无法改变神宗对东坡的态度,但现如今是一组有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尤其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结果连神宗皇帝也对苏东坡疑惑起来,下旨说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这些人。正如先生
3、言,或许东坡之前的态度还算得上是潇洒,但当面对一群小人强烈攻势和朝廷的逮捕令后,我 们这位可爱的大师立即不知所措了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而之后的事也众所周知东坡被贬黄州。似乎任何的解释与备注都比不上当事人所承受痛苦的心境,所以读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时,最震撼人心的应是那首卜算子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这首词中,不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取而代之的却是有恨无人省的寂寥与欲 说还休 的心绪。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
4、很多很多朋友的,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 坡是被冤屈的, 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 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可以想象,东坡也许是真的怕了,怕得不是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而是麻烦,而是“尿入骨髓,化作酱缸泪”的人世无情、世态炎凉。而这首似乎还略见一斑,印象里最触人心弦的, 应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5、何似在人间。这首水调歌头几乎是年年中秋晚会上都回播放,强大的演员阵容,华丽的舞台装饰,多姿的舞娘,悠扬厚重的西洋乐器,抑或是亮丽鲜艳的服饰和迷幻的灯光,但无论种种,都比不上一支清幽的笛,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一人演奏一人听来的更有意境,或者根本不在意境,而是辛酸与辛酸融合的浊泪,寂寞于寂寞碰撞的火花。儿时总吟诵这词,却也总奇怪,若说这词的下阕是表思乡之意,那上 阙又如何解释?一向豪放无羁的大词人又如何抒发出这般细腻的情思?但了解了先生的仕途经历后,便可想而知了,这首词是东坡被贬密州 时所作, 虽与黄州无甚关系,但那 高处 不胜寒的寂寥却已由心生,成熟也已生了几分,虽谈不上脱胎换骨,但这 一刻的成熟却奠定了 东坡之后漫漫人生中成熟大气、豪放淡漠的基调。蘸墨走笔,丹青勾勒,点燃记忆的十万细软,和漫天纷纷扬扬的飞絮幽幽远去,远成咫尺天涯的寂寞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