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海高程系翁克勤2016 年 7 月*黄海高程系1,潮汐现象与海平面1.1,潮汐现象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古人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图 1 月光下的潮汐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 )一词狭义地理解为海洋潮汐。日球、月球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与海水的流动,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图 2 潮汐示意图1.2,潮汐类型按照涨落次数和潮高
2、,一般将潮汐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含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日潮)、日潮。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的潮高与后一次高潮的潮高大致相近,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的时间也比较接近,约 6 小时 12 分钟。一年内大约出现 705 个潮次。一个太阴日指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 24 小时 50 分钟。在我国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一般每日涨落两次,潮高比较接近,称为半日潮。比如天津大沽、青岛、厦门等。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经常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出现半日潮的天数相对比较少。比如在广西北部湾沿岸的北海港、龙门港,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全日潮海区。混合潮型:细分为不规则半日潮与不规则日
3、潮两类。前者为一月内经常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也有长有短;后者为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又有些日子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地区多数属于 型。比如海口属于不规则日潮(F = 3.92),一年内 全日潮 天数约 200 天,其余约 160 天出现不规则半日潮,1980 年时全年出现 518 个潮次。湛江港( F = 0.82 ) 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潮汐研究中发现:潮波可以分解成很多半日分潮与日分潮之和,其中最主要的半日分潮为 HM2,日分潮为 HK1和 HO1。定义:F = (H K1+HO1)/H M2 ),F 为潮汐形态
4、数。上式中,F 是日分潮与半日分潮的潮高(振幅)之比值,(H K1+HO1)值较小,F 值也较小,以半日潮为主;反之亦然。我国采用苏联杜瓦宁的潮汐分类意见,按照每日潮水涨落的次数及其潮高变化,并计算潮汐形态数 F,各潮型分别为:F 0.5 半日潮0.5 F 2 不规则半日潮2 F 4 不规则日潮4 F 日潮不论哪一种潮汐类型,都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发生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位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每逢农历每月初八、廿三以后两三天内,发生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廿三见海滩”之说。每年的“中秋节”后的两三天,一般发生年内最高
5、的天文大潮。钱塘潮是最壮观的海潮。有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 当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之间,潮峰耸起形成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图 3 钱塘潮1.3,验潮站为观测研究潮汐现象,在海边设立验潮站。通常站内有一个直立的大井筒,称为验潮井,井壁下方开一个进水孔,既能让海水通畅地进出,又能屏蔽海边波浪引起的井筒内的水面波动。井内水面上有浮块,系上测绳,连到井口的滚轮上。浮块可以随着潮水涨落、上下升降,测绳带动滚轮转动,再通过齿轮组接到记录笔和纸
6、上。为了便于校核,在井筒外另设固定水尺。测站旁设固定水准点。图4 为青岛验潮站示意图(此图中应将进水口降低,最低潮位时也能进水) 。图 4 青岛验潮站示意图图 5 海洋站图 6 广东闸坡验潮站近年来,验潮站普遍采用自计仪器连续记录。但报表采用月报表,逐时记录方式。1.4,平均海平面 平均海平面是在多年潮位观测资料中,取每小时潮位记录数的平均值,也称平均海面。海洋学中称为:平均海水面。按照计算时段的长短,可以是日平均海平面,月平均海平面,或者年平均海平面。在工程建设中最关心的是年平均海平面。记录完整时,一天 24小时,一年 365 天,一年内 24*365 = 86400 个潮位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7、,为年平均海平面。分析中,可以将潮位分解为天文潮与气象潮之和。天文潮是日球、月球等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其变化非常有规律。海洋局情报所每年发布的潮汐预报表由调和常数计算得来,主要是考虑天文潮,潮位预报可以达到很满意的准确度。太阳系内日月地球运动有18.6 年的长周期,所以最好用 19 年的潮位资料来计算年平均海平面。气象潮包含大气压强、海水温度、风、海流等诸因素,往往是常态发生和偶然变化的作用,其异常情况下产生的潮位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但是在大数据情况下,采用算术平均数,正负相消,反而成为零和,或者成为一个常量。因此,一般年平均海平面非常稳定。已有的大量的计算结果说明:若取不同年份的一整年的验潮资料
8、计算,各年的年平均海平面在其多年平均值上下微小地升降,年际的变幅一般在 23 cm 之内。1.5,理论深度基准面(后改称 理论最低潮面)图 7 理论深度基准面验潮时,要求水尺零点相对比较低,这样验潮时潮位都高于零点,读数为正值;当然水尺零点不宜太低,不必富裕过多。所以世界各国的海图上都倾向于采用比较低的潮面为深度基准面。但是各国略有些小差别。比如:平均低低潮面: 美国大潮平均低潮面: 英国(后改为最低天文潮面) 、意大利、委内瑞拉、秘鲁等略最低低潮面: 日本、印度、巴西、伊朗等理论最低潮面: 苏联、中国、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最低低潮面(观测的最低潮面):法国、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等上世纪 5
9、0 年代初,我国“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往往采用苏联的一些规定。1956 年时,中、苏、朝、越四国的专家在北京召开海道测量会议,会上决定共同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此规定沿用至今,我国刊印的海图都以理论深度基准面起算水深,可以看作海图的零点。理论最低潮面是苏联专家弗拉基米尔创立的,用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当地可能形成的最低潮面。让当地的实测潮位都在这个基准面之上,在使用中将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当船舶驶近一个港口时,只要将港口发布的潮位值加上船舶所在位置的海图水深,就是当时实际的水深,使用中非常简便。在海图上都标明当地的理论最低潮面在年平均海面以下的值,便于使用。但理论深度基准面与当地潮差有关
10、,潮差越大,此基准面越低。相邻水域的潮差不同时,深度基准面也不相同,所以这个基面的数值只用于特定的海域。各个海域的理论深度基准面的数值各不相同,都是通过各自的调和常数计算得来的。 1978 年,中科院海洋所和海洋局情报所曾提出“近最低潮面” ,可以从实测的潮位累积频率曲线上读取超值频率 0.14% (或者累积频率 99.86%)的潮位值,即为当地的“ 近最低潮面” ,使用方便。不过这个建议未被海洋管理部门采纳。港工规范上规定的设计低水位为潮位累积频率 98% 的潮位,若用作深度基面,相对偏高。 “近最低潮面”为潮位累积频率 99.86% 的潮位,相对比较适中。理论深度基准面,或称“理论最低潮面” , 估计其潮位累积频率大于 99.95% ,与“近最低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