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卡好探討解決臺灣卡債問題之關鍵一、本文概觀或許正如這篇論文所相信:意識與慾望,乃是受到符號及訊息形塑的。平日總不忘接受各路公共資訊、閱聽各種新聞報導的人們,應當也不難理解此篇論文所關注議題的重要性。卡債風暴為什麼會發生?這具有相對清晰的問題意識。以往學術或政策的研究論述在探討這問題時,主要透過一種傳統制度論式的解釋,由金融管理政策以及債務法規的面向著手。而政策法令當中,雖有增進訊息完整性的措施,但仍蘊涵一種消極應對的意味,乃至於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充盈文中所說的事後補救與治療色彩。這篇論文並未漠視這些已然運行的正式規則,但是卻轉而聚焦於一個基本假設:人的意識是可以被外界有意地牽動影響的 。
2、在這個基礎之上,論文逐步推演,宣稱消費理財觀念以及用卡知識的錯誤 ,才是卡債亂象的真正根源,而這個錯誤 ,乃是充斥於社會環境與媒體的各種訊息所形塑導致的,即使當前訊息錯誤的情形已有所緩解,但對於經濟條件本屬劣勢、兼之消費習慣不良的卡債族而言,更為積極主動地提供這類訊息仍顯必要。於是,文章導往一個很具政策意涵的方向:以教育內容來改錯糾偏。二、本文優點本文可說是一篇問題意識明確、結構舖陳層次井然的漂亮文章。在論述之前,有個相當顯眼的現象作為被解釋項,而在面對制度或人的解釋觀時,也能夠中肯持平地承認前者的重要性,只不過強調人的因素更為關鍵,因此需要透過教育來影響意識的生成。是以,在接續的內容當中,本
3、文也用了不少篇幅提出理財教育的具體運作方法與內容。不但懷有對時政的熱切關懷,而且具有政策上的參考價值。同時,文章的推理與資料都相當精彩,特別是在符號與意識的理論運用上。三、進一步的討論不過引人好奇的是,若如文中的翔實整理爬梳,則政府法令、市場機能、以及媒體力量,皆已對卡債現象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回應,協助修正意識。換言之, 經濟條件較為劣勢,兼之消費習慣不良的卡債族原本接收訊息形塑2意識的主要管道,已經存在調整的趨勢。那麼,由政府主導的教育機制作為主動訊息管道的必要性,便需要進一步被論證。從另一角度來說,政府被動提供承載的環境,加上市場自發形成的訊息網絡,是否必然需要增添政府主動提供訊息影響意識的作為?看起來,本文還隱藏了一個假設:存在一套完整而有系統的正確理財資訊,由政府掌握(否則民間將用以出書賣錢) ,並且,由政府作為宣達這套理財資訊是最有效的。但理財資訊乃至所謂的正確意識本身便是一組商品的現今,是否能夠以這套模式定義與傳達,則尚存論證的空間。就文章本身來看,資料的細緻與推理的完整程度都很高了,一連串豐富的經濟社會學研究似乎正要自此展開。與本文不盡相關但可能衍生的問題則是:倘若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都加入了理財素材,營造出一種全民理財的意識,那麼對於拜金主義的擴散深化會是什麼樣的作用?如果營造的意識是全民謹慎 ,對於市場活絡是否可能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