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12226833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八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 1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 通常形状误差限制在位置公差内 位置公差限制在尺寸公差内 表面粗糙度波度纹理方向伤痕 划痕 裂纹 砂眼等 图8 1加工质量包含的内容 第8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8 1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 表面质量 机器零件加工后表面层的状态 1 表面层的几何形状 宏观几何形状误差 平面度 圆度等 波长 波高 1000波度 波长 波高 40 1000 且具有周期特性表面粗糙度 波长 波高 40 8 1 1表面质量的定义 8 1机械加工后的表面质量 1 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 冷作硬化 表面层金属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强烈冷态塑性变形后 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金相组织变化 由于切削热引起工件表面温

2、升过高 表面层金属发生金相组织变化的现象 残余应力 由于切削变形和切削热的影响 工件表面层产生残余应力 8 1 1表面质量的定义 8 1 2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对耐磨性影响 表面粗糙度值 耐疲劳性 适当硬化可提高耐疲劳性 表面粗糙度值 耐蚀性 表面应力 耐蚀性 表面粗糙度值 配合质量 表面粗糙度值 耐磨性 但有一定限度 图8 2 纹理形式与方向 圆弧状 凹坑状较好适当硬化可提高耐磨性 8 2机械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图8 5车削时残留面积的高度 直线刃车刀 图8 4a 8 1 圆弧刃车刀 图8 4b 8 2 影响因素 8 2 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8 2机械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材料

3、韧性 8 2 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塑性变形 越易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粗糙度 切削用量 冷却润滑液 刀具材料 f 残留面积 粗糙度 积屑瘤 粗糙度 V 振动 粗糙度 切削速度影响最大 v 10 50m min范围 易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表面粗糙度最差 图8 5 其他影响因素 刀具几何角度 刃磨质量 切削液等 8 2 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砂轮速度v Ra 工件速度vw Ra 砂轮纵向进给f Ra 磨削深度ap Ra 8 2 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光磨次数 Ra 砂轮粒度 Ra 但要适量采用超硬砂轮材料 Ra 砂轮修整质量 Ra 8 2 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工件材料 韧性 硬度工艺

4、系统的振动 Ra 冷却润滑液等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冷作硬化产生的原因 切削或磨削加工时 表面层金属由于塑性变形使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 晶粒发生拉长 扭曲和破碎而得到强化的现象 显微硬度 变形抵抗力 屈服点 塑性 相对延伸率 冷硬层的深度h 表面层的显微硬度H以及硬化程度N 8 3 1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冷作硬化的特点 冷作硬化的评价指标 H0 原来的显微硬度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冷作硬化程度取决于 产生塑性变形的力 变形时的温度 完全强化 出现晶格歪扭 纤维化和变形层物理机械性能改变 8 3 1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两种冷作硬化的可能性 塑性变

5、形力 塑性变形力 冷作硬化程度 变形速度 变形速度 塑性变形越不充分 冷作硬化程度 变形温度 不仅影响塑性变形程度 而且影响变形后金相组织的恢复程度 不完全强化 当温度 0 25 0 30 Tm时 强化 回复 歪扭的晶格部分恢复 冷硬 当温度 0 40Tm时 强化 再结晶 由于强化而改变的表面物理机械性能完全恢复 几乎不产生冷作硬化 冷作硬化是强化作用和回复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切削加工 影响因素 f 冷硬程度 图8 7 切削用量影响 刀具影响 r 冷硬程度 其他几何参数影响不明显后刀面磨损影响显著 图8 8 工件材料 材料塑性 冷硬倾向 切削速度影响复杂

6、力与热综合作用结果 切削深度影响不大 8 3 1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磨削速度 冷硬程度 回复作用加强 工件转速 冷硬程度 纵向进给量影响复杂 磨削深度 冷硬程度 图8 9 磨削用量 砂轮 砂轮粒度 冷硬程度 砂轮硬度 组织影响不显著 工件材料 材料塑性 冷硬倾向 材料导热性 冷硬倾向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1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合理选择砂轮 硬度较低 结合剂有弹性 合理选择磨削用量改善冷却条件 工件表层温度达到或超过金属材料相变温度时 表层金相组织发生变化 强度和硬度下降 并伴随残余应力产生 同时出现彩色氧化膜的现象 磨削烧伤 图8 12带空气挡板冷却喷

7、嘴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2机械加工后表层金相组织的变化 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三种烧伤 1 回火烧伤马氏体转变成索氏体或屈氏体2 淬火烧伤表层二次淬火马氏体下层回火组织3 退火烧伤表层产生退火组织表面硬度 切削加工时切削热大部分被切屑带走对金相组织影响小 磨削时工件温升高引起金相组织显著变化 磨削温度 温度梯度及冷却速度等对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 图8 9磨削高碳钢淬火时表面硬度分布观看动画 磨削温度 温度梯度 冷却速度等对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图8 9得到说明 图8 9所示 为高碳淬火钢在不同磨削条件下出现的表面层硬度分布情况 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

8、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表面层金属相对于基体金属发生形状 体积或金相组织变化 表面层产生残余应力 冷态塑性变形机械加工时 加工表面沿切削速度方向产生晶粒拉长 金属密度下降 比容增大 但受里层材料阻碍 表层残余压应力 里层残余拉应力 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工件表面局部温升过高 热态塑性变形 受其它部分牵制 产生残余应力 热态塑性变形图8 10切削热 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金相组织变化高温 体积变化 表层体积膨胀 压应力

9、表层体积缩小 拉应力 实际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及其分布 是冷态塑性变形 热态塑性变形和金相组织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v 残余应力 热应力起主导作用 图8 10 切削用量 刀具 前角 残余拉应力 刀具磨损 残余应力 工件材料 材料塑性 残余应力 铸铁等脆性材料易产生残余压应力 切削加工情况 切削热少时 冷态塑性变形为主 切削热多时 热态塑性变形为主 f 残余应力 图8 11 切削深度影响不显著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没有金相组织变化 温度影响很小 塑性变形起主导作用 浅而小的残余压应力 轻磨削条件 中等磨削条件 热态塑性变形 金相组

10、织变化 浅而大的残余拉应力 重磨削条件 磨削加工情况 表面层残余应力状况取决于磨削条件 图8 11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热态塑性变形 金相组织变化 深而大的残余拉应力 磨削表面残余拉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时 在表层或表面层下产生微裂纹 裂纹方向常与磨削方向垂直或呈网状 常与烧伤同时出现 8 3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 8 3 3机械加工后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选择适宜的磨削液 砂轮速度 背吃刀量 适当工件速度 进给量 选择合理的磨削参数 磨削过程的计算机控制与自适应磨削 8 4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 8 4 1减小残余拉应力 防止磨削

11、烧伤和磨削裂纹的工艺途径 磨削热 磨削温度 磨削热传出速度 磨削温度 采用有效的冷却方法 利用淬硬和精细研磨过的滚轮或滚珠 在常温状态挤压金属表面 将凸起部分下压 凹下部分上凸 修正工件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 形成残余压应力 提高耐疲劳强度 图8 14 利用大量快速运动珠丸打击工件表面 使工件表面产生冷硬层和压应力 疲劳强度 图8 13 喷丸强化 图8 14滚压加工原理图 用于强化形状复杂或不宜用其它方法强化的工件 例如板弹簧 螺旋弹簧 齿轮 焊缝等 8 4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 8 4 2采用表面强化 冷压强化 工艺 珩磨 在高精度机床上加工 精密加工工艺 8 4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

12、8 4 3采用精密和光整加工工艺 超精加工 研磨 抛光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的危害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 振动频率较低时会产生波度影响生产效率加速刀具磨损 易引起崩刃影响机床 夹具的使用寿命产生噪声污染 危害操作者健康 工艺系统受到初始干扰力而破坏了其平衡状态后 系统仅靠弹性恢复力来维持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 由于系统中总存在由阻尼 自由振动将逐渐衰弱 对加工影响不大 8 5 2振动的概念与类型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产生原因 由外界周期性的干扰力 激振力 作用引起的 强迫振动振源 外部 内部 外部振源 通过机床地基传给机床的振动 内部振源 1 电

13、动机的振动 2 机床回转零部件质量的不平衡 3 机床传动件在运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如齿轮啮合过程中的冲击等 4 液压传动系统的压力脉动 5 切削过程中的冲击振动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式 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模型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式 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模型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式 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模型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14、式 单自由度强迫振动系统模型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当 0 1 0 时 激振力F0的频率极低 近似于静载荷 振幅接近于力F0所产生的静位移 准静态区 0 7的区域 当 1且 比较小时 振幅达到峰值 其值比静态响应大许多倍 称为 共振 此时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共振区 固有频率前后20 30 的区域 0 7 1 3的区域 在共振区 阻尼对降低振幅作用很大 在其它区域作用很小 当 1且 比较小时 V 0 激振力的变化频率很高 振动系统因惯性来不及响应 系统不振 惯性区 1

15、3的区域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无论系统的阻尼比 为何值 当 1 0 时 相位滞后角 90 当 1 0 时 90 当 0或很小时 在 1的前后 出现 反相现象 即相位角由0 跳到180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动态刚度 振动系统在某一频率下产生的振幅与激振力的力幅之比 动态柔度 动刚度的倒数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在准静态区 0 7 阻尼的影响可忽略 动刚度主要取决于静刚度 并与频率比成抛物线关系 当 0 1 3时 可取Kd K 在惯性区 1 3 动刚度主要取

16、决于系统质量 此时有 在共振区 0 7 1 3 动刚度受阻尼影响很大 阻尼比 0 2时 用 1时的Kd为其刚度值 8 4 2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频率特征 强迫振动的固有频率与外界干扰力的频率相同 幅值特征 与干扰力幅值 工艺系统动态特性有关 当干扰力频率接近或等于工艺系统固有频率时 产生共振 外界干扰力越大 系统刚度及阻尼系数越小 强迫振动的振幅越大 相角特征 强迫振动位移的变化在相位上滞后干扰力一个 角 其值与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干扰力频率有关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5 3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 自激振动的概念 在没有周期性外力作用下 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自激振动

17、过程可用传递函数概念说明 图8 15 自激振动是一种不衰减振动自激振动的频率等于或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自激振动能否产生及振幅的大小取决于振动系统在每一个周期内获得和消耗的能量对比情况 图8 16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自激振动示例说明 振动元件对调节元件产生反馈作用 以便产生持续的交变力 如图8 24中 小锤敲击电铃的频率是由弹簧片 小锤 衔铁的本身参数 刚度 质量 阻尼 所决定的 阻尼及运动摩擦所损耗的能量由本身维持 这个过程就是区别于强迫振动的自激振动 只要停止切削过程 即使机床仍继续空运转 自激振动也就停止了 所以可通过切削试验来研究工艺系统的自激振动 同时 也可以通过改变对切

18、削过程有影响的工艺参数来控制切削过程 从而限制自激振动的产生 图8 24电铃的自激振动观看动画 再生机理 切削过程 由于偶然干扰 使加工系统产生振动并在加工表面上留下振纹 第二次走刀时 刀具将在有振纹的表面上切削 使切削厚度发生变化 导致切削力周期性地变化 产生自激振动 自激振动机理 产生条件 图8 17 a b c 系统无能量获得 d y滞后于y0 即0 此时切出比切入半周期中的平均切削厚度大 切出时切削力所作正功 获得能量 大于切入时所作负功 系统有能量获得 产生自激振动 8 4 3机械加工过程中自激振动 振型耦合机理 将车床刀架简化为两自由度振动系统 等效质量m用相互垂直的等效刚度分别为

19、k1 k2两组弹簧支撑 设x1为低刚度主轴 图8 18 自激振动的产生 k1 k2 x1与x2无相位差 轨迹为直线 无能量输入 8 4 3机械加工过程中自激振动 k1 k2 x1超前x2 轨迹d c b a为一椭圆 切入半周期内的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半周期内的大 系统无能量输入 k1 k2 x1滞后于x2 轨迹为一顺时针方向椭圆 即 a b c d 此时 切入半周期内的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半周期内的小 有能量获得 振动能够维持 减小激振力的幅值 减小回转元件的不平衡 调整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 避开共振区 一般要求 消除或减弱强迫振动的措施 式中f和fn分别为振源频率和系统固有频率 减少因传动而引起的

20、振动 提高机床传动部件的制造精度 图8 19两种尾座结构 7 33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5 4减少工艺系统振动的途径 判断振动类型 若振动频率与干扰力作用频率相同 且随干扰力作用频率的改变而改变 随干扰力作用的去除而消失 强迫振动 若振动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或相近 机床转速改变时振动频率不变或稍变 随切削过程停止而消失 自激振动 隔振 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及采用阻尼消振装置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8 5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8 5 4减少工艺系统振动的途径 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角度 提高机床 工件 刀具自身的抗振性能 采用减振装置 4 9 4机械加工中振动的防治 减小切削或磨削时的重叠系数 图8 20 式中bd 等效切削宽度 即本次切削实际切到上次切削残留振纹在垂直于振动方向投影宽度 b 本次切削在垂直于振动方向上的切削宽度 B fa 砂轮宽度与轴向进给量 8 3 减小重叠系数方法 增加切削阻尼 例采用倒棱车刀 图8 21 增加主偏角增大进给量 8 4 4机械加工中振动的防治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增大工艺系统阻尼 改善工艺系统动态特性 8 4 4机械加工中振动的防治 图8 23摩擦式减振器1 飞轮2 摩擦盘3 摩擦垫4 螺母5 弹簧 动力减振器摩擦式减振器 图8 23 冲击式减振器 图8 24 8 4 4机械加工中振动的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