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深度思考 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师,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每次高考放榜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让我感叹和心疼。自古天道酬勤,但很多时候,那些拼命挣扎在无涯学海辛苦作舟的孩子,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同学们可以看看我们周围,有没有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永远在“嗡嗡嗡”的背书的人?他们是如此努力,每天只睡5个小时,题库做了一本又一本,但是为什么总是不足够优秀呢,问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到一位平时学习非常非常认真的同学在写东西,她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问她:“为什么每道错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她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
2、方便。”“那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她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我和另一个成绩很好,但常常看起来非常轻松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错题我先分析为什么错,是概念不清、基础没掌握、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分析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以后同类的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思路。只有特别有价值的才会抄下来。”看到了吧,这就是低效勤奋和深度思考的区别。低效勤奋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环节中,深度思考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环节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同学,不管当天的作业量是多是少,他都要到规定的睡觉时间点之前才刚刚完成。
3、今天作业多,他就抓紧一点,作业少呢,他也会要熬到那个点前才做完。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勤奋都是为了逃脱他人指责的一种作秀,明明集中精神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半夜。这样的人,他最缺乏的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度思考”。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拼命干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何进行深度思考?进行
4、深度思考,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系统多元思维”。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尽管,我们可以用取长补短的办法来弥补短板的不足,但是你更要考虑除了最长和最短那两块板以外的其他几块板的高度。那才是整个木桶装水量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我们很多同学偏科严重。喜欢专注一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科或者全副精力用在补最差的一门功课上,这点肯定没问题。但是高考是系统工程。你可以扬长,也可以避短,但你一定不要忽视那几门中游荡荡,不好不坏的学科。任何一门功课的起伏都会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从管理上也是如此,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表扬先进,鼓励相对落后,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忽略大多数“既不出挑,也不落后”的“中坚分子”。不要以为大多数默默无闻的人不出问题,就是没问题,你就可以忽略问题。往往出问题就是那些我们平时忽视,自认为没什么大问题的问题。不要把“我以为”作为你客观对待问题的出发点。任何选择和决策都需要多元化视角,系统化思维。总之,在我们的大脑里安装好系统思维,视角越多元,你就有机会触及到事物更本质的层面,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会越多。学会深度思考,你一定会不同凡响。 蒋 初 春 202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