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高考命题趋向及复习对策命题趋向阐释(一)对2001年高考试题的总体认识2001年政治科高考试题在试卷题型,赋分标准、试卷内容、答案、设置等方面在继承与定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整套试题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命题代表国家意志,结合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组卷的指导思想。其次是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试卷中直接考查基础知识或通过设置新材料考查基础知识,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突出综合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创新主要体现在:减少了阅读量,增加了思维量,同时增强了综合运用,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考生
2、的发散思维。2001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较明显地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去年相比试题难度加大,总体较新颖,也更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主要是:1.稳中有改题量、题型都没有变化。难度和去年差不多,个别题比去年难,但有些题又比去年容易。在相对稳定中,今年的试题又渗透着改革精神,特别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包括今年的选择题也有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也体现得很明显,首先是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其次是选择了新角度。如2001第34题,考查“三个代表”,不是考意义,而是回答“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例1】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80华诞。80年来,在革
3、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更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答案 (1)在思想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3分)(2)在组织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3分)(3)在作风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4、,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分)注:考生答题如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还能答出“在政治建设上”的具体要求,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再比如第38题,讲互联网弊端,还要回答“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例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
5、了学业和健康。(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答案 (1)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5分)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5分)(2)加强法制,加强管理。(2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2分)注:考生答题如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答出法与德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制定网法、提倡网德,促使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第三是
6、答题切入点有变化,以往先说理由,这次是先说关节点再讲理由。辨析题过去只讲观点,这次加了材料,难度大一些,回答时需要综合考虑。如2001年第36题:【例3】 背景:近年来,少数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用行政手段阻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上演了围歼外地产品的“啤酒大战”、“化肥大战”、“香烟大战”。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辨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答案 (1)地方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并不必然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2分)(2)近年出现的一些“大战”,其实质在于地方政府不恰当地干预市场,不正确地行使了管理的职能。(4分)(3)为了消除地
7、方保护主义,必须进一步协调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加快改革步伐,促使地方政府正确地行使管理的职能。(4分)注:考生答题如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改中有变2001年政治试卷的总题量有变化,题量是稳定的,变化的是阅读量减少了,考生的思考时间,思考余地,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相对加大了;突出的是1114题,可以说在别的考卷当中都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用一个材料命了四个小题,这充分体现了考生的阅读量思维和答题的充裕性,8题到30题也是从认识论这个角度一样一样的给材料。论述题39题与2000年的39题相比,题目、选材、角度完全变了,避免了押题。如2001年第11
8、14题:【例4】 (1)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获救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2)小灵、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
9、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3)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4)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答案 (1)B (2)C (3)A (4)A3.变中有新在具体内容上,考查点也较新颖。如其中一道辨析题,以“没有回报的道德”为主题,讲述一位老人捐钱给贫困考生,但有的考生接受后觉得理所当然,无任何感激之情,让考生分析
10、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的思想觉悟,切合考生的思想教育,如果考生的思想认识不够高,就有可能答不好。比较突出的是最后两道论述题,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不离基础无论是新题目、新角度,还是新选材,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基础没有夯实,得高分是不可能的。比如说18、32题,考得都是最基础的知识。5.贴近日常生活,突出学科特点(1)2001年试卷的题目非常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如对信息工程的分析,就是与考生日常的上网等行为相联系,分析上网的利弊、提出如何消除这种弊端的方案,更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2)2001年考题突出地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重大方针有所体现,比如三个代
11、表问题,建党80周年,当前关于农民收入,中美关系等一些突出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比较贴近考生的实际,有一些题,与考生直接相关。比如38题,关于网络,现在考生当中上网还是比较普遍的,这样对考生答题来说就有话可说。还有许多也与考生有关系,比如说今年高校招生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个题和考生实际也是有密切联系的。6.与时政、经济热点相联系2001年试卷的题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与时政、经济热点相联系,而少了远离社会生活的纯理论问题。如四道大题中,第一条就是要分析在新时期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刚好扣住了建党八十年大庆以及“三个代表”这一政治热点;另外三道题也涉及到降阶大战、地方保护主义、农民问题等国
12、民经济的热点问题。其他题型中也出现了投诉电话、把高考希望寄托在“大脑灵”上等社会上涌现的新事物、新热点。7.试题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加大了对考生素质的考查力度。试题中出现了带有综合科色彩的题目,如让考生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的哲学含义,其中涉及到语文、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知识,这提醒考生在学习政治时应多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如2001年第2830题:【例5】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查,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
13、,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A.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制约(2)沈括通过实地考查,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B.正确的
14、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3)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 (1)C、D (2)A、C、D 3)B总起来说,今年政治高考试卷难易适度,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政治学科的特色,既没有回避当前的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同时在题目或设问上又有新意,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具有连续性,保持了稳定性,对以后的教学有好的引导作用。以前高考题都是直问,只要能背,就能考高分。从97年
15、以后,就注重能力的培养。1998年、1999年开始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考能力为主,以前用知识来选能力,现在用能力来选知识。以考能力为主。政治考试光靠死记硬背不行,平时得注意学好基础知识,注重各类知识的培养,政治学、经济学都得要打好基础,学会用时事政治现象分析热点问题。关心国内外大事。2002年的考生可以从今年的试卷当中套出一些信息,有些题目28至30题就体现了一种综合性质。文科内的一种综合,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政治是历史和地理一种综合,如果仔细分析试卷的话,对于明年的高考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意义的。比如28题就考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渗透的是一种哲学的分析方法的体现,是文科学科的一种
16、综合,分析时比较仔细一点,透过这个题对于明年的备考还是有所帮助的。(二)2001年高考阅卷老师谈考生得与失2001年7月17日下午,北京地区高考政治试卷批改工作收尾。就今年考生的总体表现,阅卷领导小组成员、西城区教研中心政治教研室主任张伯华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张老师认为,今年政治客观题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估计平均分将比去年低4分左右。单项选择题的第2题、第15题和第20题正确率最低,对从第1114题的首次大规模“连题”,考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归结原因,张老师指出,一是考生未吃透教材的基础知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不高;二是考生观察能力较弱,尚未充分掌握利用试题有效信息的技巧。此次不定项选择题的
17、平均分为9.69分(总分为27分)。其中,第25、31、32题的正确率很低,分别为26.3%、10.7%和30.3%。张老师指出,考生在答题中“任意延伸”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谈到此次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张老师说,各为9分的两道简答题,考生平均得分均不足3分,而论述题平均分均在10分以上。他认为,“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是最大症结。例如,第34题问“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考生却回答成“什么是三个代表,它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将背景材料纳入辨析题”是此次考试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给予考生明确导向,防止跑题。张老师分析说,在两道辨析题中,考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准辨析点,既能作出正
18、确判断,又能较为完整地陈述原因。不过,不少考生弃材料于不顾,只能作浅显笼统的讲述,而无法紧扣题意、具体分析。论述题则涉及网络和农村经济,不仅贴近考生生活,也是平时复习的重点内容。在设问上,提问指向明确,亦步亦趋,符合考生的思维习惯。因此,有的考生能拿到19分和22分的高分(注:该题设有加分情况)。不过,张老师也指出两点不足,一是思维不够开放,例如在“如何治理互联网存在的弊病”方面,考生只是局限于“依法治理”,而没有想到“提倡网德”;二是考生不能及时发现题干的内涵,随心所欲“漫天撒网”。例如最后一道分析图表题,考生不能准确看出“表1和表2有什么经济联系”,更不能扣准试题回答“根据表1和表2说明增
19、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和途径”。对此,张老师提醒下届考生在狠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政,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跨学科间联系,并充分掌握答题技巧和规范。(三)从2001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后政治试题的发展方向一是考综合题。从2001年的试题看,6道非选择题,两道简答题,两道辨析题,以及两道论述题,都有一定综合性,特点是从要素到整体,回答时必须从多角度考虑,需要综合思维。二是考应用题。2001年试题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很明显,基本常识不熟悉,很难回答。三是考材料题。2001年选择题中有很多材料题,非选择题每个都有材料,辨析题今年第一次加了材料。这提示考生回答时必须认真阅读,不能脱离材料。四是考热
20、点题。2001年39道试题涉及热点的有30道左右。应该说,高考中社会热点不可能都避开,也应当有所体现。五是考灵活题。2001年试题加大了灵活性和迷惑性,需要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这也要求教师平时教得活、考生学得活。(四)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总体特点政治课的教学与考试,长期以来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临时突击等弊端。考试题目一般较死,是教材的简单搬家,要考生以背诵知识作答的试题过多,往往是以记忆多少分优劣,即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也是由老师猜押题目,写出答案要考生去记背,答案和评分方法机械、孤立地“踩点给分”。这种考试造成“平时不用学,临时突击背背就能考大学”的现象。这种考条条
21、,就指挥着教师教条条,考生背条条。此种学风直接有悖于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加以改变。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近年来考试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命题的指导思想,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这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1.高考政治命题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高考是一种选择性考试,其目的是把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高的考生选择出来。为此,近年来的高考政治命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考生将复习的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联系上,放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2001年高考第17题:【例6】 夏天人
22、们穿衣少,换衣勤,用普通的5公升洗衣机容量太大,既麻烦又浪费水电,不如手洗方便,故每年的68月是洗衣机的销售淡季。针对这种情况,某企业开发上市了方便实用且容量较小的1.5公升洗衣机,受到消费者欢迎,从而变洗衣机的销售淡季为该企业的销售旺季。该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根据是 的变化。( )A.市场规模 B.市场结构 C.市场需求 D.市场价格精析 这虽然只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但它所考查的并不是考生知识记忆或者再认识的多少,而是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经济现象,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要求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完材料并分析问题的实质。此题选C。2.高考政治命题注重联系实际,反映当前国内外
23、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高考政治试题不仅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核时事政治,而且在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中,也极其注重就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让考生进行分析,使考生学以致用。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定要求。完全可以这样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原则在近几年政治高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1991年试题,涉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完成今后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的必要性及意义;涉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一致性。1992年的高考政治题要求考生根据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和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状况,来认识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突破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建立起
24、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认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要求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说明前苏联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作用变化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的原因。1993年高考政治题中,要求考生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热点、重点问题,论述我国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论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意义。1994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围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大问题,论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关系;论述发展经济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要求考生针对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25、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论述搞好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1995年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说明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和重大意义;说明搞市场经济就要放开价格,但放开价格不等于提高价格,不能任意提高价格;论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论述必须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当前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1996年高考政治试题中,涉及“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香港回归”、“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出路”
26、。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正确看待近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经济现象;要求考生掌握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政治含义;论述贫困地区在脱贫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论述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摆脱“行政指令”,实行政企分开,真正进入市场。而1998年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分别运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看待下岗再就业工程;要求考生从中美关系中说明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要求考生论述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谈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1999年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分析修宪过程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要求考生回答“将合法收入进行合
27、理消费和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如何体现人生的意义;要求考生辨析“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如何从政治、经济、哲学三个角度看待抗洪防洪;要求考生正确分析家电类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严重问题。2000年高考政治试题中,要求考生说明云南省制定的发展战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但不承诺放弃武力”;要求考生辨析“知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求考生从政治、经济、哲学多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问题。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中,涉及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如何贯彻党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
28、农业收入问题;反映当前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以及网络问题;在国际上,涉及中美关系,四月的撞机事件,四月初日本修改教科书等问题。这些题目所占的分值大,立意新,与实际联系密切。3.高考政治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高考政治试题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考核的要求。恰恰相反,考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于思想政治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跨度大,部分考生只注意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不重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当前考生应考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因此,在高考命题时,为了对教学中存在的这种薄弱环节有所克服和弥补,比较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了真
29、正考核出考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促进教学中死记硬背等不良现象的改变,在命题时努力设置新的情况,提出新问题。这就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2001年第39题:【例5】 表1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1996 9.0 3.9 51.01997 4.6 3.4 50.01998 4.3 5.8 47.91999 3.8 9.2 47.0表2 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农产品加工供 给需 求国 家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比重(%)每1亿元农产品加工处理后可增加
30、 附加值以口感较差的早籼稻为主口感较好的优质水稻增加发达国家80约24倍初级农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减少,加工农产品增加中 国200.38倍 (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根据表1和表2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其途径。精析 这一道题立意很新,所选择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问题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问题。解答这一题必须运用经济学中的基础知识,从上述表格出发,分析表1和表2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阐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根据表1、表2提供的材料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途径加以说明。答案 (1)表1反映:199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
31、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且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下降。(4分)表2反映: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比重偏低,农产品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但我国还比较低。(3分)(2)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这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分)(3)根据表1表2,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
32、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4分)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水稻(粮食)的品种结构,生产优质粮食;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3分)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不死背教材中的现成结论,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答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可加分,但笼统照搬教材上“展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结论,则不加分;若考生能根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延伸出“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加分,但笼统照
33、搬“发展乡镇企业”的结论,则不加分。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4.题型稳中有变,变中求活1994年至2001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型,与1992、1993年相比,变化不大,设立会考后的高考仍保留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有变化的是取消了填空题后,把时事政治的内容分别编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并且在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个分值较大的题型中也有体现。过去,时事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编入填空题,依靠单纯记忆就可得高分,现在不行了。必须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去分辨和说明问题,才能得分。这就增强了对考生辩证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应试能力培养(一)高考
34、政治命题的能力要求高考对考查能力要求的总目标是:“考查有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颁布的考试说明将这一总目标通过以下七种具体能力体现出来。1.再认或再现所学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记忆能力)2.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理解能力)3.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事物的异同。(比较能力)4.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认识本质的能力)5.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35、和观点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判断、批判能力)6.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认识和评价。(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7.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表述能力)下面我们对能力要求进行实例分析:1.再认和再现能力。也称识记能力。再认又叫识别,指从同类中将特定对象识别出来,或认出来。再现又叫复述,指将指定的对象重新表述出来,或背出来。再认和再现属于记忆的基本过程,尽管它是一种低水平的能力,但却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学习活动离不开记忆,发展聪明才智也离不开记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记背。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一定要记忆,这是学习和
36、考试的起码要求,是构成中考生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试题,特别是选择题命题的重要要素。【例8】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A.价值和价格 B.使用价值和价值C.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交换价值精析 若熟悉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不难选出B这一正确选项的。这是试题中比较容易的试题,只要能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就能做好这类题。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进而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政治课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意义能够进行解释和说明,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理解能力是一种中等层次的能力,是各种能力中很关
37、键的一种能力,它是施展较高层次能力的前提,也是记忆能力的基础。是命题的重要要素。【例9】 “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们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精析 “满”和“谦”的确切含义是人的主观意识,不同意识的指导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满”的意识指导下能够“招损”,在“谦”的意识指导下能够“受益”,这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正确答案应为C。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把“满”当作自己满足,是内因,把“谦”当作向别人学习是外因,就会错选D。把“满”和“谦”看作是矛盾的双方,就会错选A。把“满招损,谦受益
38、”仅看作一种反映,并误认为人的反映有差别,就会错选B。【例10】 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共获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和15枚铜牌,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均排在第3位,取得了我国在奥运史上的最好成绩,不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1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首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创造了有利条件。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人民将为发扬“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友谊、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作出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 A.办事情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人的主
39、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B.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D.精神不是万能的 精析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体育健儿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是我们正确、充分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他们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也归功于祖国的强大,归功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所给予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具有片面性,不选。在本届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自1984年重返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也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一个渴望、一个信念:中国人民愿意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日新月异的首都北京有能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B、D项正
40、确,应选。C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不选。3.比较能力。比较能力就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能力。它是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只有对同类的或类似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比较是人们形成并掌握概念,以及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人对现实的认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比较才能有所鉴别和选择。考核考生是否具有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异同的能力,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因素。 【例11】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商品( ) A.用于交换 B.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 D.是历史范畴精析 这是对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能力的考查。题干要求考查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不同之处,应选答案ABD。除
41、商品之外的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是个永恒范畴,这是和商品的不同之处。C项有一定迷惑性,商品确实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其他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这是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共同之处,故不是题干的要求。 【例12】 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主要表现在( ) 民主和专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多数人享有民主代替了少数人享有民主 宪法规定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A. B. C. D.精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即、两个选项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而、两个选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共同点。4.分析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分
42、析是在思想中(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并加以认识的方法,它和综合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有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总体,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政治学科明确提出要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历史观点,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联系。辩证的观点,要求我们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的观点,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段斗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例13】 辨析题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精析 本题通过对“国家
43、,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这一观点的辨析,考查考生对国家职能和本质的认识。考生只有用阶级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才能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考生缺乏阶级的、辩证的观点,只回答“剥削阶级的国家只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它是为全社会谋福利的。”这里显然没认识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的本质,不论哪种性质的国家都不可能为整个社会谋福利。有的考生把题目关于“运用强制力量”的观点只片面地理解为我国专政职能的对象,认为:“国家对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人不应该用强制力量,对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必须用强制力量以保卫四化建设。”这显然也没有正确认识国家的
44、职能和本质。答案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是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等强制力量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2)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国家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国家也有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物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3)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 【例14】 读漫画,假如考生真的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从哲学上看,他主要错在( ) A.不调查研究,对“大脑灵”缺少了解 B.急于求成,不
45、注重量的积累 C.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D.主观主义,理论脱离实际 精析 此题正确答案是C。这是2001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单选题。这一题要求考生透过漫画来认识漫画上的考生错误的实质是什么。这位考生将高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即没有看到“大脑灵”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他颠倒了主次矛盾关系,不懂得事情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最后造成了7-3=5的后果。5.判断和批判能力。是指对尚未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的能力。它要求确立正确的理论标准,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46、,抵制西方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侵蚀,反对和平演变斗争的需要。为此,高考提出了这种能力要求。【例15】 辨析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什么区别。精析 这道题不仅要求对计划和市场有正确认识,而且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也要有正确认识。答案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分姓“资”姓“社”这是正确的。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化大分工和大生产条件下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47、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计划和市场不分姓“资”和姓“社”,但不能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什么区别的结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除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征。这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4)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什么区别的观点是错误的。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常常涉及一些没有普遍一致答案的问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考核考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6.综合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