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2162445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肥城市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培训材料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 、我们周围的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 1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问题 2 :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问题 3 :挖开田野、 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

2、)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问题 4 :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问题 5 :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二、教法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带领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的学习主要在室外现场进行。本课教材是按照“土壤问题讨论实地观察土壤观察土壤里的

3、动植物”的思路设计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过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究竟有什么,学生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因此本课教学主旨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学习中感官和方法去实地观察。建议教学思路如下: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走出课堂,实地观察收集证据,作好记录交流发现,感悟生命。环节一: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玩土壤的情景,描述出那里的地面和土壤。(1 )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踩上去有什么感觉。(2 )曾经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3 )有什么东西生长在土壤上面?2 、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观察土壤,让学生猜想:我们可能发现什么?环节二:将学生分好组,选好组长,交代好安全注意事

4、项并带好工具。环节三: 到观察地点挖开土壤表层, 让学生现场观察并收集土壤样本, 作好记录(观察完毕,清理好现场)。环节四:回到教室之后,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汇报观察、收获, 教师则引导学生感受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联系。环节五:课后拓展,课下采集两种土壤,一是田地里的土壤,二是操场上含沙较多的土壤,分别装在两个花盆中,都种上同一植物,并作好观察日记。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让学生感受生命与土壤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土壤知识作准备,而且还能为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提供观察依据可谓一举三得。2 、了解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 1 :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

5、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 2 :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 1 )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 )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 )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 )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问题 3 :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

6、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问题 4 :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二、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 认识到土壤里有些什么?在本课他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 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别。通过上一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 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什么, 在本课他

7、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 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究:环节一:观察土壤,鼓励学生观察后作好观察记录。师总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环节二: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1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2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3 、分组做实验。4 、汇报交流:土壤里有水、空气、黏土、沙土和腐残质等物质组成。环节三:比较三种土壤。1 、阅读课本资料。2 、分组讨论如何比较三种土壤。3 、学生汇报。4 、教师引导学生做“渗水性实验” 。5 、学生讨论:在渗水性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不相同?6 、学生实验。7 、汇报探

8、究结果。环节四:用多种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1 、学生分组设计方案。2 、学生分组实验,并作记录。三、拓展研究我们这里的土壤属于哪一种类型, 你是怎么知道的?作为课后研究项目, 大家回去研究并作好记录填写在 P7 表格上。四、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实验过程: 1 、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2 、把三纸杯水同时倒入三种土壤中,过一会儿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多少?实验结论: 沙土下面的渗水最多,说明沙土渗水性最强,黏土下面的渗水最少,说

9、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注:这是一个对比性实验,需要控制土的数量、 水的多少、 仪器的装置等条件,使之相同)。3 、肥沃的土壤一、问答解答1 、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2 、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3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10、二、教材分析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腐残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都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研究内容。(二)探究土壤:环节一:通过观察土壤,引导发现土壤中的腐殖质。1 、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发生什么变化。2 、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3 、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4 、解释腐殖质。环节二:阅读课文资料,讨论交流。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

11、怎样增加土壤肥力,教师补充介绍。环节三:为蚯蚓安家,观察蚯蚓。1 、组织学生观察蚯蚓。2 、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蚯蚓的常识,提醒学生爱护蚯蚓。3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给蚯蚓安家。4 、观察蚯蚓。环节四: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1 、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2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作对比实验,一是有蚯蚓的袋子,二是没有蚯蚓的袋子)。3 、学生预测结果。(三)课下延伸:鼓励学生管理好肥料袋,并能长期观察并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做一个肥料袋。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杯子、水。制作过程:1 、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2 、均匀地往

12、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再插上几个吸管以便散热。3 、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纸盖在上面。4 、每周翻动两次,大约 3 、 5 天才能成肥。4 、土壤的保护一、问题解答1 、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问题 2 :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

13、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问题 3 :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问题 4 :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问题 5 :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答: 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2 、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3 、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4 、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14、。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问题 6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 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2 、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3 、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二、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本课的主旨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有破坏土壤的现象,让学生将 “保护土壤” 从

15、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为此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 、教师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2 、学生小组交流并填好 P65 的记录表。3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4 、教师小结。(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 、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自由发言。2 、教师进行对比实验。3 、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学生交流。4 、分组讨论: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先分组讨论,再汇报交流。(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 、分组讨论。2 、组织全班交流。(四)拓展延伸 :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呼吁全体同学都

16、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实验准备:塑料盘、泥土、草皮、水壶.实验过程:1 、把有植被的一块土和无植被的一块土分别在两个塑料盘的一端。2 、用洒水壳分别均匀地洒同样多的一壶水。实验现象:有植被的一块土水流过以后,土层基本没有被冲散,流下来的水少,并且清水。无植被的一块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被冲散了,流下来的水多并且是泥水。实验结论: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强。无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差。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 、果实和种子一、问题解答问题 1 :观察下列水果或蔬菜,说说什么是果实。答:外面有果皮,内部有种子的是果实。问题 2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答:

17、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 (胚不做具体要求)问题 3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答: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问题 4 :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答:浆果、刺果是靠动物传播的,挪威枫和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的,椰子是靠水传播的。二、教法分析本单元是植物的一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过程。研究植物构造和功能是本单元的明线, 种植物观察记录的过程是贯穿本单元的暗线, 在前三课的最后都有介绍。本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 解剖、 测量、比较、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植物的六大器官的结构和功

18、能。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果实和种子开始认识果实和种子两个器官的构造与功能。建议教学思路如下:通过观察、 动手区分果实和种子; “通过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认识种子内部构造,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环节一:辨认果实,让学生课下搜集果实,课上通过观察、解剖等方法认识什么是果实。环节二: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通过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认识种子内部构造。条件空气水温度发现: 环节三: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课本上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探究,教学时可设计表格,利于学生更好地对比实验。环节四:种植物活动。这是本单元暗线的开始,它将贯穿本单元的每一课,让学生经历种的过程,体验

19、种的快乐。环节五: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教材用图片的形式展现种子的传播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2 、根和茎一、问题解答问题 1 :比较一下,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答:菠菜的根比较硬,有一根主根,侧根很少,葱的根较软,有许多侧根。问题 2 :这些茎有什么不同?答: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细长而柔软,竹子的茎是直立茎,直立生长,强劲有力。爬山虎是攀缘茎,细长而柔软,依靠卷须盘卷在别的物体上生长。西瓜是匍匐茎,不能缠绕,不能攀缘,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二、教法分析教材呈现各种各样的根和各种各样的茎,在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区分和概括,设计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建议教学思路如下:比较交流,研究根,实验观察交流,

20、探究茎。环节一、认识直根和须根。课下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比较明显的两类根,进行比较、观察、分类,归纳根的作用。环节二:1 、先了解认识各种不同的茎。这里研究不同形态的茎,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说明虽然植物茎的形态各不相同但作用是相同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茎来认识各种茎的不同特点。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茎的作用。课本上设计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能清楚地发现茎的作用。环节三、 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的情况。 这是每一课必须安排的一个环节,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时间。3 、叶和花一、问题解答问题 1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背面,比较有什么不同?答:叶子的正面叶脉不是很明显,颜色比背面深,叶子的反面叶脉明显。问题 2 :

21、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几小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在塑料袋上会有水珠产生。问题 3 :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这些构造分别具有下列哪些功能吗?答: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二、教法分析叶和花:通过观察比较一片叶子的正反面的不同与相同到观察一堆叶子进行分类比较,通过实验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从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到一朵花的研究,突出细致观察。建议教学思路如下:观察分类实验探究研究叶子的作用;观察解剖探究花的构造及作用。环节一观察叶子,从一片叶子的观察到给更多的叶子分类,体现观察的层次性。环节二:课本上设计两个实验,探究叶子的作用。研

22、究水分的散失(对比实验,一个枝子有叶,一个枝子没叶)和阳光对植物的影响。环节三:研究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通过观察花、解剖花来认识花的构造和功能。环节四:植物传粉的方式。课本上通过资料展示给学生。环节五:交流种植的植物。4 、植物和我们一、问题解答:问题 1 :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实用了?答:芹菜吃的是茎和叶,菠菜吃的是它的根、茎、叶。等。问题 2 :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答:可从日用供应、医药提炼、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交流资料和体会。二、教法分析植物和我们:概括总结课,认识一株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思路建议如下:本课可上成

23、一个交流汇报课,课下布置几个问题如:完整的植物有哪几部分构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放手给学生,适时引导即可。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 、认识固体一、问题解答问题 1 :能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答:不能,应是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问题 2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不会改变。问题 3 :固体都是硬的吗?答:不是,海绵和棉花等都很软。问题 4 :液体能流动,沙漏里沙也会流动,难道它也是液体?答:不是沙子流动是相对的,但就一粒沙子而言它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二、教法分析固体和液体本单元通过各种教

24、学方法,认识物体的两种形态固体和液体。通过对固体和液体的研究,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在给固体和液体归纳性质时就要全面地认识,不能抓住物体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简单的判断,说液体能流动,沙子也会流动,说固体很硬,海绵就是软的,可以说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在学生的潜意识或基础中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学习时在利用多种方法对它们的性质进一步探究明确,也是一个学生提高的过程。本课学生对固体应该有些基础,但没有进行归纳概括,本课编排中按照发现研究的过程指导学生去探究固体。建议教学思路:收集物品区分固体、液体研究固体的性质。环节一: 给物体分类。 让学生主要是从形态上来

25、区分固体和液体,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难度不大。环节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对物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来探究固体的性质。此环节的重点还在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探究,体现出探究方法的多样性。环节三: 固体的混合和分离,让学生在知道固体的分离与混合的基础上再探究混合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实验。2 、把固体放在水里一、问题解答问题 1 :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答:物体沉浮不是物体的轻重决定的,他与受到浮力大小和自身的重量等方面有关。此问题为拓展性题目。问题 2 :你能想办法把盐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吗?答:盐的分离可用蒸发的方法,面粉的分离可用

26、沉淀的方法。二、教法分析本课是固体性质研究的继续,认识固体的沉浮和溶解。建议本课的教学思路:把固体放入水中,预测实验反思(沉和浮)实验观察交流(研究固体溶解和分离的方法)环节一: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众多的材料面前先预测,说一说自己的依据,然后实验对比自己的猜测,进行反思,课本上引出一个拓展性的题目: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进行论辩,深入浅出地讲解。环节二: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现象。由实验对比溶解不溶解再到如何引导学生把它们分离,提出分离的方法。环节三: 拓展内容: 制作彩色树枝。 安排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固体的溶解和分离的方法。 3 、认识液体一、问题解答:问题

27、1 、液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没有固定形状,可以流动。问题 2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液体的性质?答:我们用了实验、观察等方法,还可以用摸一摸,能尝的尝一尝等方法。二、教法分析本课是在学生上册认识了水,上一课认识了固体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除了知识的教学外,认识物体的方法的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学思路如下:一是通过辨别归纳方法(环节一),通过问题设计实验(环节二)。环节一: 比较各种不同的液体,本课教师可准备几种液体,让学生自己辨认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辨认,通过辨认学生自然地就知道从多个方

28、面进行研究液体的性质。环节二:实验探究液体的性质,可按照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交流汇报的思路让学生先对液体提出一些可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归纳。4 、把液体倒进水里一、问题解答问题 1 :把两种液体倒进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答:食用油浮在水面上,蜂蜜沉入水里。问题 2 :在一只空杯子里按照蜂蜜、 水、油的顺序倒入这三种液体, 看看有什么现象法发生。如果交换顺序又会怎样?答:都会分成三层,从上到下依次是油、水、蜂蜜。问题 3 :把一小瓶热的红颜色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里,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答:热水会喷出来,不断扩散开来。问题 4 :研究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

29、化你发现了什么?答:重量不变,体积减少。二、教法分析本课也是液体性质的继续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混合等现象。建议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预测(其他液体的沉浮;热水在冷水中的现象;混合后的情况)实验交流汇报环节一: 了解液体的沉浮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因,知道物体相同体积轻重不同。环节二: 认识液体在冷水中的流动,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水比冷水轻,浮。环节三: 研究液体的混合。这个活动与前面认识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似,以此来增进对液体性质的认识。热水在冷水中会上体积的变化的活动相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问题解答:问题 1 :怎

30、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答:改变其形状,做成船形或其他形状。问题 2 :小潜艇沉浮的道理。答:吸入水重量增加,沉入水里,排出水重量减少,浮起来。问题 3 、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答:加入盐或糖。问题 4 :我们用什么办法使鱼网在水中立起来呢?答:鱼网的上面用比较轻的物体,下面用较沉的物体就可以使鱼网立起来。二、教法分析本课的课题实际就是一个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活动,使学生经历以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议本课的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方法思考发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初步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环节一:使物体浮起来,教材介绍两种方法,

31、一是改变自身形状,变成船形或其它形状,二是借助其他物体,利用轻的物体。环节二:研究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可以让学生自制潜水艇,通过玩发现其中的秘密。(渗透体积不变,沉浮看重量)环节三:土豆、鸡蛋的沉浮,让学生从中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也是有关系的。(重量、体积不变,沉浮看液体)环节四:拓展活动使鱼网立起来。既是拓展又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单元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一、问题解答问题 1 :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答:看电视、 看报纸、 网上查找、 电话咨询、 收听广播、 去气象台询问。 天气预报常从气温、风力风向、湿度等说天气预报。问题 2 :你认识这些符号吗?

32、他们各表示什么天气?答:分别表示: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问题 3 :谁关心天气 ?种地的农民、训练比赛的运动员、太空旅行的宇航员等。(还可以补充:老师、同学、渔民等很多参加户外活动或劳动的人都比较关心天气。)二、教法分析本课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 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基的作用,教学本课学生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事先要提前安排好学生搜集有关天气的知识。本课要求教师开展好小组讨论, 组织好学生互动交流。这样要求教师设计各环节时, 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 充分地去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和帮助。创设好情

33、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利用好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教学思路如下: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汇报交流,实际制作展示评价,经验交流拓展延伸。环节一:交流天气预报内容和获取途径1 、情景:(今天)学校要去春游?前几天当我把消息告诉我们班同学的时候,同学们可高兴了,谁知第二天就下起雨了,当时同学们就很着急的问: “万一下雨怎么办啊?会不会延期啊?”我们校长当时就决定春游照常进行。你认为他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的?2 、谁来做一次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小发布员,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找几人介绍,让他们发现相同的内容是什么?从而知道天气预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什么方法获得今天的天气资

34、料的?环节二:认识气象符号。1 、你在关注天气预报的时候,发现除了文字还有哪些表达方式?出示小雨、中雨、大雨的符号可能代表什么?为什么?2 、下面就让学生设计,全班交流。可评出最具创造力的设计专家。3 、现代科技发达了,预报天气也越来越准确,你们知道气象工作人员怎样提供这么准确的天气预报的吗?介绍了哪些气象仪器,各有什么作用? (以交流学生收集的资料为主,教师也要收集)环节三:气象谚语。可引用草船借箭的故事吗?诸葛亮在和曹操打仗时,通过夜晚看天象, 预测到三天之后有大雾,近期一直刮西风,但不久肯定会变成东风,才得以大败曹军。他们依靠什么来预知呢?你还知道那些?环节四: 天气预报的作用,结合小学

35、生的实际出发,你每天知道天气预报对于我们来说它有什么作用吗?你知道是哪些人关心天气吗?为什么?各环节相对是独立的,教师可以灵活掌握。2 、气温有多高一、问题解答问题 1 :一天内气温变化的纪录,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呢?答:白天早晚的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午后2 点左右,而不是 12 点。问题 2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为什么连纪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答:其实是一个问题,世界各地测量标准化之后得到的数据才有比较的价值,便于进行科学研究。二、教法分析本课教材是按照 “探究寒暑表使用测量和记录气温实践活动

36、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的思路设计的。本课是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注意角色转变, 教师程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为探究的主题。 “讲授、实践、交流”相结合。建议教学思路如下:问题提出讲授新知,实地测量做好记录,交流发现。环节一:学会使用温度计1 、问题导入:今天的温度是多少?2 、学会使用温度计(讲练结合 _)环节二:实际测量。1 、交流方法(注意学生分工)。2 、实际测量,做好记录。3 、交流发现。(出示一天的气温变化得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环节三:交流讨论,理解测量标准化的意义。3 、雨下得有多大一、问题解答问题 1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得雨量一样吗?说说为什么?答:

37、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在实验中的降雨量是一样的。也可能有一点误差。问题 2 :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答:行,瓶子大,他的空间大,里面接的雨水不会少的,雨水上升的程度与小瓶子的是一样的。问题 3 :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答:有利的方面:给植物提供必要得水分,缓解旱情,净化空起,保持空气的湿度。不利得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二、教法分析本课由“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引入雨量器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降雨的界定下雨和人类关系设计。建议教学思路如下:环节一:引入雨量器。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的目的性、 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

38、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雨的大小进行描述,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来形容雨量的大小的。提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 的概念,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解雨量器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会带着满脑的“?”去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环节二:制作雨量器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塑料瓶使用的不同刻度的标尺,引导学生对照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 分组制作。 由学生每个人都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可以调动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激情,因为学生可以在亲历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39、识,要提醒学生细心操作,注意安全。环节三:模拟降雨。教师演示测量降雨量,介绍测量雨的方法和如何使用、认识刻度,并适时引入降雨量单位:毫米。 讨论为什么有的雨量器的底部要先倒进一些水。因为瓶子的底部不平, 测量结果就不准确。学生分组利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喷壶洒水时的降雨量。学生将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让学生知道要在不同大小、形状的容器上贴上不同的刻度表。(安排一次真正的降雨测量,解决上面的问题)环节四:接下来学习降雨使如何界定的,讨论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三、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器材:矿泉水瓶、剪刀、纸条、胶带、尺子。制作过程:( 1 )、在矿泉水瓶的上部剪下。( 2)、在纸条上标上刻度贴在矿泉水瓶的下部。( 3 )、将上部倒过来放入矿泉水瓶里。(4 )、向矿泉水瓶里加水到0 刻度。4 、今天刮什么风一、教法分析本课采用“体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文字表达能力。建议教学思路如下:活动一体验:了解风的特征1 、谈话:(指着风铃)问:知道风铃为什么会响吗?关于风你都知道些什么?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