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 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 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 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 提出“同学们喜欢那 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吗?”请学生用数
2、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 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 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 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 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 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 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
3、式,再次观察、比较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 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 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 字母表示的一种 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 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 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 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 使学生体会 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 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
4、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 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 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 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 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 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让学生判断(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 “上当法”
5、,制造错误 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 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 时,题目一定要仔细看清。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 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88+12)、(45+88)+12 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 运算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垫下了基础。本课不足之处: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 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2、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 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 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 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知识联系不大,可以舍去。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平。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