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
2、创始人是威谦配第。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
3、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为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5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7马克
4、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8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9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10资本主义社会的
5、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11资产主义的矛盾及其表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1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 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
6、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14.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1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
7、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张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
8、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关于加强
9、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的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7说明习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时间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18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
10、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19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3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4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5唯心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心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直观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9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11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12实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14物
12、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不论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不论相对静观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16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7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18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朴素作用和朴素制约。1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
13、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2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23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沿未
14、实现的东西。24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25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26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28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
15、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不论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3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3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
16、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33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34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
17、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3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3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
18、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3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39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4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质量互变
19、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4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
20、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4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43辩
21、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4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
22、和辩证法的统一。45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46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47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49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
23、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50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5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5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53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5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55.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56.实
24、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57.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58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59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60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6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6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6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
25、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64.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主要表现: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65.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6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67.内因是事物
26、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6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
27、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7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7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
28、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者庸俗进化论。7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73.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7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76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77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
29、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队里的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78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表现在: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79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
30、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8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
31、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8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
32、地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82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
33、、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咸享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质和现象是对立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8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
34、规律存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4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8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
35、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86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
36、物的机械推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87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88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
37、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8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9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9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人
38、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92列宁指出物质的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
39、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4认识主体的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
40、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
41、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
42、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1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14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15论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
43、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16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17真理的功能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18党的思想路线的内
44、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9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揭示了以下对立: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论的对立;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2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
45、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24认识客体的性质:
46、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的关系。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26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的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形式是由
47、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27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认识只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28真理的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实践标准的唯一标准。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2
48、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33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3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5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