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2131385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1. 完整的木架构体系2. 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3. 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4. 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5. 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1 . 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亲木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 年动工, 1470 年完工;

2、同期紫禁城 1407 年动工, 1420 年完工;法国凯旋门 30 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 年, 1771 年完工。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

3、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应县木塔建于辽代 (1056 年)。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 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 60 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这座塔 900 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塔建成200 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7 日,但木塔无恙; 1926 年阎奉军阀战争,这座塔曾中 200 多发炮弹,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别无损伤。缺点:第一,怕火紫禁城火灾: 142

4、1 年三大殿雷击烧毁; 1557 年三大殿、太和门、午门等被烧毁,从明到清较大火灾24 次。圆明园火灾: 1860 年英法,石造宫殿、石柱、石墙;防火措施:紫禁城,金币和金元宝, “天下太平” ;水缸。第二,木结构对生态的破坏2 .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中西对比:群体与单体中西文化差异:群体与个性基本单位:间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形成中国庭院文化。“群 ”: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汉墓画像砖中的院落:左右,左为两种院落,后边的是主人的堂屋,右边为附属建筑,灶膛、水井,仆人扫院子。以木架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以间 ”为单位构建单体建筑,再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单体之美,只有体现为

5、“群 ”的一部分时,才有价值,也只有存在于 “群 ”中,其艺术价值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可以说,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太和殿的威武壮观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得以表现,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体组合使中国古代建筑远远超过了其他造型艺术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获得了极为特殊的美学风格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举例: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是 “大帅府 ”、 “少帅府 ”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建于19141939年。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 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

6、,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 座。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建于 1914 年至 1918 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 余间。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东厢房

7、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大青楼是三层楼,坐北向南,多边形,砖混结构,欧洲哥特式建筑,青砖墙体,白色水泥抹边线,黑白相映,显得格外醒目、素雅。在东墙外路东,有一座几何形单体建筑,即赵四小姐楼。3 .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均衡对称: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庭院布局为两种:三合院、四合院。受中国古

8、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影响,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进行设计建造。一般庭院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然后在院子的左右两侧沿着横轴线以两座体量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一个整体。这种布局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另一种四合院则在纵轴线上建造主要建筑,在其对面建造次要建筑,在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结成一体。这种以回廊和建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起到

9、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除上述各种布局方法以外,汉朝以来还有很多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组群。与四合院的建制相反,它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在外面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者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外廓。历代坛庙等礼制建筑采用的多是这种布局方式。以均衡对称方式为原则构成的古代建筑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是一个可以满足各方面用途又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体的严密整体。以北京故宫为例,它的总体布局是沿着南北轴线纵向布置起来的,以天安门为序幕,外朝三大殿为高潮,景山作为殿尾,既有主有从,又前后呼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因

10、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大组群的建筑形象,恰如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才能体味到它的美妙与精华所在。4 .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善于将建筑的各种构件进行艺术加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征之一。以木架构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它们的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了美的加工。月梁、驼峰、撑拱、牛腿、菊花头、蚂蚱头、麻叶头;屋顶上的鸱吻和宝顶、瓦当;屋脊上的瓦头雕刻花草、禽兽等纹样,增加了建筑鲜活的生命感;门窗、石礅、木柱;总之,中国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架构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

11、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5 .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善于用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点之一,而且色彩的使用与主人的身份地位要契合。中国古代建筑惯用大面积的原色,包括黄、红、青、绿、蓝、白、黑等。由天安门、午门走入宫城,进入游者视域的是碧蓝色的天空,蓝天下是成片的闪闪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红柱红门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在山青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

12、墨绿等色的梁架、柱装修,形成了与环境相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安徽徽州地区一带的祠堂、民舍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和灰色的砖、石墙脚,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乡土建筑的主色调。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穿斗式的构架,露出木料本色,柱间都是白灰墙,顶上盖着黑瓦,在黑、白、灰中加上赭石色的木柱,配上起翘的屋顶,弯弯的曲线,朴素而且秀丽。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独特体现。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

13、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 “真龙天子 ”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彩画。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旋子彩画为清代寺庙、祠堂、陵墓等建筑彩画。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传统作法,大约在清乾隆年间( 1736-

14、1795 年)流传到北方,所以取名为 “苏式彩画 ”。 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这些彩画多位于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彩画的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图案瑰丽,色彩丰富,为我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限美感。6 .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就外观而言,中国古代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组成,称为 “三段式 ”。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部分,具有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的实用功能,弥补单体建筑物不够雄伟壮观的美学功能,还有昭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功能。屋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采用梁柱式结构形成梁架,梁架与梁架之间组成 “间 ”。建筑的屋身一般由若干间组成,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精品资

15、料古代能工巧匠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造型独特的 “大屋顶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区别于西方古典建筑最鲜明的特征。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令原本笨重的屋顶变得轻盈活泼,好似一条充满活力的天际线,柔和而有韵律,古代文人形容其为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成为整座建筑极富神韵和艺术表现力的一部分。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无论宫殿、陵墓、寺庙等大型建筑,还是普通的民间建筑,这种大屋顶的造型都很常见。古人在实践过程中还创造出了形式不一的屋顶式样,包括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卷棚顶:庑殿顶:是四面坡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和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组成整个屋顶。歇山式:又称九脊式顶,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墙组成。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特征是屋面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两坡相交处有脊,这种屋顶又称作挑山。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山墙同屋面平齐,也有略微高出屋面者,两坡相交处有屋脊。卷棚顶的特点是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前后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