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2111146 上传时间:2021-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分析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出发, 结合已加入 WTO 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今后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资源配置和优化企业结构;走品种和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向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向“绿色制造”方向发展。钢铁工业是民族经济的基础, 钢铁产量和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已经加入了 WTO , 处于重要地位的钢铁工业将何去何从,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加入 WTO 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析我国钢铁企

2、业将如何发展。一、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949 年建国初期我国年钢产量仅为15.8 万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1996 年突破 1 亿吨大关, 2003 年钢产量超过 2 亿吨,连续几年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 1000 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 4 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我国钢铁企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 钢产量增长速度加快。 据 2003-2004 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提供的资料显

3、示:2001 年我国产钢15266 万吨,比 2000 年增加 2416 万吨,增长15.8% ; 2002 年产钢18225 万吨,比上年增加3122 万吨,增长20.67% ; 2003 年产钢 22234 万吨,比上年增加 4065 万吨,增长22.38% ; 2004 年 1 月-2 月份累计产钢 3905 万吨,同比增加3905 万吨,增长27.5%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钢产量的增长势头强劲,增长速度 加快。2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坚持以老企业改造为重点的方针,通过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改造,促使了钢铁企业产能增长和结构优化,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如平炉钢产量已由 1990

4、 年的 19.83% 下降到 1999 年的 l.44% , 2000 年已全部淘汰;连铸比由 22.3% 提高到 76% ,目前已提高到 85% 以上。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宝钢、天津无缝钢管、珠江钢厂等工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产品结构调整较快。目前我国急需的钢材品种如重轨、造船板、集装箱板、镀锡板等已可以立足国内解决,镀锌板、石油管及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品种的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钢材自给率显著提高,已经提高 90% 以上。此外,由于国产钢铁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出口也在不断增加, 2003 年出口量达到 696

5、 万吨,同比增长27.5 ; 出口钢坯 147 万吨, 同比增长 10 ; 材坯出口总量843 万吨, 同比增长 24.3 。另外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钢材产品中约有50% 60% 的产品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0% 左右的产品随着技术改造进一步发展也将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4 技术经济指标改善明显。高炉利用系数, 1999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为 2.0 吨铁立方米, 比 1995 年的 1.79 提高了 11.73% ; 转炉炉龄, 1999 年重点大中型企业为 2715炉, 比 1995 年的 1081 炉增加 1634 炉; 小型材和线材连轧比, 1999 年为 47%

6、, 2000年已提高到 50% 以上,比 1995 年的 29% 增加 21 个百分点;吨钢新水用量从1999 年为 28.79m3/t 降低到 2002 年的 15.05m3/t ,吨钢工业水用量从1996 年的 232m3/t降低到 2002 年的 159m3/t , 水重复利用率从82.01 提高到 90.87% ; 吨钢可比能耗从1990 年的 0.997 吨标煤降低到 2002 年的 0.715 吨标煤,在钢产量增长1 倍(由 6535万吨增长到 12764 万吨) 的基础上, 总的能源消耗只增加了 31% ; 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 了 58% ,年排尘量下降了 29% 。5 企业组织

7、结构调整有成效。 我国钢铁企业除在各主要大企业内部进行组织整合的基础上, 2003 年又有几家钢铁企业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 2003 年 8 月,南钢集团暨南钢联挂牌成立,实现了经营机制的重大转变;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黑龙江特钢进行了跨省重点行业的战略重组,组建了全国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分别与首钢总公司和武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通过走联合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合作内容包括: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联合采购和运输环节的整合,以求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联合研发,以求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市场营销的合作,以求市场资源配置更协调,避免恶性竞争)。

8、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经过组织结构的调整,现已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钢铁大国,但并不是钢铁强国。虽然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有所提高,但与世界钢铁强国如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相对还比较弱,无论是在企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能源消耗、劳动生产率还是在技术装备、工艺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有:1 钢铁生产可利用资源方面: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03 年 9 月发布的钢材市场需求预测及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报告中产能调研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利用资源已出现短缺现象, 特别是铁矿石。 2003 年我国产钢量虽然突破2 亿吨,

9、但我国国产铁矿石供求缺口越来越大,铁矿石进口每年都以 20 以上的速度增加。据预测, 2005 年需进口 1.8 亿吨铁矿石,到 2010 年我国将进口 2.2 亿吨铁矿石,将占世界总贸易的 45 左右。这将在国际货源、国内港口运输、矿石价格以及企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给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目前,由于我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已造成铁矿石、焦炭、焦煤等原燃料供应紧张,价格和海运费暴涨,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短缺, 铁路运输和港口接卸能力不足,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 平均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

10、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目前,我国落后的技术装备仍占较大的比重。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竞争力的装备约占总产能的 50% 左右,而其余 50% 的能力则需改造和淘汰。如炼铁高炉中约有4500 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落后的,约占总能力的 35% ,其中约有3000 万吨生产能力是100 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属于限期淘汰的;炼钢设备中,转炉约有1200 万吨是属于落后的生产能力,占目前转炉生产能力的 12% ,电炉约有1000 万吨属于落后的生产能力,占电炉能力的 34% ,都是属于限期淘汰的;轧钢设备中,除新建的薄板和热轧无缝钢管轧机外,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装备不到 50% , 而处于国内一般

11、水平和落后水平的设备超过50% 。 总之我国钢铁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较好的宝钢、武钢,也有较差的民营企业。3钢铁产品质量和结构方面:质量与国外相比,我国钢质纯净度较低,有害气体和杂质含量较高,性能的均匀性、一致性较差,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低劣,并且生产标准相对较低,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实物质量标准的钢材产品数量相对较小。产品结构方面近几年来虽然调整较快,但还存在好多不足,如钢铁的板带比值为 42% ,而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为60%80%;高端板材与高新技术和制造业的市场需求相差7个百分点,需要进口。4钢铁产品生产专业化方面:虽然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在专业化方面有一定的改善(如宝钢股份利用上

12、市募集资金投入的热镀锌及电镀锌生产线,汽车用板生产设备系统改造项目、增建热轧酸洗板产品及其精整配套项目,重点生产轿车用板、家电用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填补了我国高等级薄板空白,使其在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管线钢、集装箱用钢和石油管等方面体现出专业化的趋势,目前已形成以冷轧产品、热轧板卷、无缝钢管、高速线材和钢坯等为主要产品;武钢股份是目前国内冷轧硅钢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也是我国冷轧取向硅钢片和高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片的唯一生产企业,其主要在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镀锌板、镀锡板和彩涂板等方面将形成专业化趋势),但总体来说,我国钢铁企业大都是“万能型”工厂,板、管、棒、线、型材

13、等都生产, 产品专业化生产程度低。 特别是特钢企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和主导产品,专业分工不明确,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的降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5 劳动生产率方面: 按吨钢消耗的工时计算,国外发达国家生产每吨钢需人工时均低于5 小时 / 吨钢,而我国钢铁企业平均高达20 小时 / 吨钢,从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尤其是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更是世界主要产钢国中最低的,比发达国家高 4 倍多。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钢铁企业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加上能源消耗比日本等国高 20% 左右,钢铁产品生产成本上竞争优势不大。6钢铁企业集中度

14、方面:我国的钢铁工业布局散乱,有很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区县甚至乡镇, 就是中国最大的上海宝钢产能2004 年预期为 2000 万吨, 也不足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阿塞罗年产量的 1/2 。 目前我国现有钢铁企业约 2 万余家, 其中近 50 家的大中型企业年平均钢产量不足200 万吨,而日本6 家钢铁企业年产量就达1 亿吨,韩国浦项一家年产钢就达2600 万吨,其企业集中度远远高于我国。另外,据2003-2004 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 2003 年 2005 年,我国钢铁企业中规模大的协会会员企业的高炉炼铁能力增长35% ,而非会员企业增长78% ,高出会员企业 43 个百分点。20

15、03-2005 年 ,企业规模大的协会会员企业炼钢能力增长35% ,而非会员企业增长122 ,高出会员企业87 个百分点。钢铁企业集中度低下直接影响到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调整,无法形成能引领和主导市场的规模能量,降低了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适应钢铁企业向垄断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和钢铁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二、加入 WTO 后对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已经加入 WTO ,就必须遵守 WTO 有关非歧视、市场放开、公平贸易和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基本原则,按照 WTO 的规则进行经营活动,这必然会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加入 WTO , 一方面给我国钢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带

16、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机遇1 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如铁矿石方面,我国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中, 97.5 为贫矿,平均含铁量为 32.7 (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 ),且大部分铁矿储量已被开发利用。铁矿石作为钢铁企业生产的支撑条件,国内铁矿石产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增长的需要,需要加大进口补充,如 2000 年全国铁矿石原矿产量2.4 亿吨,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 2003 年我国全年进口铁矿石14812 万吨,同比增长32.87 。由于进口铁矿石的大幅增长,我国炼铁生产依靠进口矿的比重上升到 47.23 ,比上年提高5.11 个百分点。加入 WTO 后,国外有大量的铁矿石

17、和废钢资源可补充国内所需,炼钢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有利于我国钢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另外,加入 WTO后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扩大铁合金和钢丝绳的出口。 我国是世界铁合金第二出口大国,主要出口的硅铁、钼铁和硅锰合金为冶金初级产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出口量,使得这种具有劳动密集性特点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同时,金属制品中钢丝绳出口具有优势,目前国内主要钢丝绳生产企业如法尔胜、新华股份、宁夏恒力等企业,其主体生产设备为国外引进,产品质量较好,国际市场的开放可促进该产品出口。2 可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加入 WTO 后,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减弱,有利于引进

18、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现有落后工艺、落后设备的淘汰和有生存价值生产工艺的改造,这无疑会促进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改造速度的加快,有利于钢铁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为加强和国外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促使我国钢铁企业通过组织结构和存 量资产的调整,实现钢铁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3 有利于钢铁企业降低成本、转变经营模式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钢材市场价格将趋于一致。有数据统计,目前世界钢产量己达10 亿吨,需求仅为 8 亿吨。世界性的钢材显然过剩,加之世界钢铁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钢铁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另外,加入 WTO 后我

19、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将与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紧密联系,这对转变行业和企业管理层的经营意识,加快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4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加入WTO 后,会进一步促进国家金融体制、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而加快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促进企业股份化改制的进程,以及企业间资本的流通,联合投资与合资合作的发展,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减少企业投资风险。5 有利于钢材市场秩序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入WTO 后有利于我国建立健全良好钢材市场进出口秩序、流通秩序、价格秩序、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以及完善钢材市场规则,抑制钢材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同时,国外跨

20、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将会进增加,金融、保险业将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进一步活跃,各种投、融资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扩大,融资条件将得到改善,这将为钢铁企业加强资本运营、筹措发展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1 对我国钢铁企业贸易政策和贸易管理体制产生不利影响1)非关税壁垒:我国在1992 年签署的中美市场准入谅解备忘录中已承诺取消钢 铁产品配额和许可证,原则上不使用任何形式的进口数量限制。加入 WTO 后,以行政手段调控进出口贸易的做法将难以执行,钢材的进口量将会增加较多,这对我国钢铁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2)贸易权:我国从1994 年 7 月

21、1 日起实施的“进口商品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钢材等12 种商品实行核定经营。 在加入 WTO 以前, 核定经营一直是我国控制钢铁产品进口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承诺加入 WTO 后 5 年内取消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即在今年( 2004 年) 取消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任何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都可以从事钢铁贸易,随着核定经营的逐步取消,钢材进口量将会相应增加。( 3)以产顶进:这是我国旨在鼓励钢材出口的政策,对缓解市场的供求矛盾、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可目前这项政策将难以再延续。2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受到严重挑战我国钢铁产品的结构落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从产

22、量和质量方面仍然难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看增,国内产品供给看落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线材、螺纹钢、中小型材、普通中板、焊管等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但钢板类、油井管、不锈钢、工具钢等品种钢材生产不足,每年又需进口 700 万吨以上。加入WTO 后,国外的这些产品将大量涌入我国,挤占我国市场。由于国外的技术已经成熟,而我国处于研制开发阶段,所以在这方面会受到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涉及的钢铁企业有武钢股份、邯郸钢铁、鞍钢新轧、本钢板材等。3对我国特钢企业影响。目前我国特钢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产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其特钢产品总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目前发达国家特钢产

23、量约占钢材总量的 15% 20% , 而我国只占 5% 6% , 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钢材1/4 是特钢。另外,国外发达国家特钢产品与国内相比,具有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表面尺寸精度高,交货及时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企业很难与国外同行竞争,部分劣势企业将被淘汰出局。目前我国特钢发展势头不容乐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4 不利于我国短缺品种的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钢铁产品因不具备生产能力或质量低劣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部分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解决。最近几年进口的主要有:镀锌薄钢板、石油油井管、冷轧硅钢片、汽车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用的高质量冷轧板材、彩电用的磁屏蔽钢、弹簧不锈钢、大直

24、径高压锅炉管、液压用冷拔精密无缝管、高强度可焊接板、不锈钢板等。加入 WTO 后,这部分产品市场被国外厂家占领,势必阻碍我国企业发展此类产品。涉及的上市公司有太钢不锈、西宁特钢、大冶特钢、北满特钢、浦东不锈等。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工艺技术水平、平均技术装备水平、钢铁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专业化、 劳动生产率、 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企业集中度等方面都比较低下或滞后, 再加上 “入世”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的诸如对钢铁贸易、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特钢企业和短缺品种的不利影响。在我国钢铁企业所处的现状和加入 WTO 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世界钢铁企业强国进

25、行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 加快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结构。面临我国钢铁企业的困境和“入世”后对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组建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 搞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 搞好关系到全行业发展的技改项目,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增加国际市场需要的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质量和数量。2 走品种、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主要包括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而目前这些方面的竞争对我国

26、钢铁企业而言都是弱项,特别是品种质量和数量的竞争,与西方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在品种方面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热轧薄板等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严格控制大中型材、焊管、热轧窄带钢、镀锡板等品种。3 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我国钢铁工业在工艺上有了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较,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还很落后,我国还没有几条真正现代化的、工艺上有竞争力的生产线。由于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从而造成

27、能源和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效益差。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建立促进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得企业新增效益中科技进步的因素逐步扩大;其次推广先进成熟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4 钢铁企业要向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由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存在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的特点,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入世”以后,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我国钢铁企业的弱点更加突出。因此,今后我国钢

28、铁企业要加快组建企业集团,走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发展的道路,组成中国钢铁行业“联合舰队”或“航空母舰”,以实现短期内迅速扩大生产的能力,达到合理经济规模,拥有拳头产品和先进工艺技术。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那些占全国钢铁工业总数99% 的地方中小企业,只有走联合经营之路,才能形成较大经济规模和有较强竞争实力。具体措施是:优化区域结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优化组织结构,引导企业在联合、兼并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优化工艺结构,抓好关系钢铁全 行业的技改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转换与结构升级,解决市场需求量大、进口量多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产化问题。5 提高产品质量、

29、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质量落后,今后我国钢铁企业要坚持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不断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引进、消化、自制相结合的措施,大胆吸收国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国产化率,改变我国钢铁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和短缺品种钢的发展。6向“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仍未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钢铁行业对环境污染较重。“绿色制造”强调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制造模式,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

30、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所以,它不仅仅是清洁生产,还体现了生态工业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思想,即3R “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Recycle)1”。999 年 12 月 27 日,我国冶金工业局下发了国家冶金工业局关于开展冶金行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冶发1999521 号)文件,明确提出冶金行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首钢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已向“清洁生产”的方向发展。如武钢近几年提出了“品种、质量、环境、效益”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先后投入

31、 14.2 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粉尘治理和噪音控制设施,使武钢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面对加入 WTO 后的挑战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新规则,我国钢铁企业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企业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结束语我国已加入 WTO , 世贸大门已经打开, 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 这些变化对我国钢铁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降低成本、转变经营模式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以及建立钢材市场秩序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拓展了我国钢铁企业走向世界国际市场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对我国钢铁企业贸易政策、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及短缺品种钢等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我国钢铁企业由于目前落后的发展现状,致使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遇到诸多问题。面临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钢铁企业必须从所处的背景出发,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走品种和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以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以及向集中化、 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的战略以及 “绿色制造”的道路,真正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