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 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学情分析】本文是田晓菲1987年十月(1 6岁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虽然文章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但因为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很接近, 所以学生应该会很容易地觉得与作者拉近了距离,而且,相信学生能够很自觉地在把自己
2、和作者对比之后产生对小作者的敬佩之情,这会为课文的学习奠下一个情感基础。通过学习,也会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识记本文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3、 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4、 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2、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3、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深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3) 情感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 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2、 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 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4、 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法】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教者适当点拨、指导。【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导入启思:同学们,经过小学六
4、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多了,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2、 新授:(一)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絮语:絮絮叨叨地说。犀利:
5、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凝重:凝固而又沉重。安恬:安详恬静。撷取:摘下,取下。惆怅:伤感,失意。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学生活动:( 1)理解、积累词语以及含义。 】(二)整体把握:1、朗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2、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3、 勾画出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4、给文章理清头绪,分析文章层次。【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 2) 积累字词。( 3) 划分层次。( 4)
6、 合作探究。( 5) 讨论交流。 】(三)问题探究: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2、 文章题为 “十三岁的际遇” , 这个际遇是什幺?为什幺不以 “我爱北大” ,“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学生活动:( 1) 学 生速读课文。2)讨论交流。】3、 巩固训练:1、 根 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 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2)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 对于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2、 下 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一视同仁 白驹过隙 小心翼翼B.津津有味 弹指一瞬 莫名其妙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D. 耳目一新 曲折通幽 亭亭玉立【学生活动:( 1) 巩固练习。 】4、 小结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 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我们应重在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体会。5、 布置作业A:研讨与练习一、二。B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板书设计】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七岁时的 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