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07326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為主義的人格理論 指導老師:蔡順良 老師 報告成員:林蓓吟. 謝幸軒,目錄,行為主義人格觀點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及其理論Miller & Dollard簡介、人格理論行為/學習取向人格理論應用近五年相關研究,行為主義的人格觀點,人性觀人格的意涵學習取向的基本假定研究策略,人體機器,人性觀(1/2),人性觀(2/2),人和機器十分相像人們乃依據自身的形象創造出機器(Skinner)行為主義假設人是由各種機器般的構造所組成,並探究這些組成結構如何產生學習即其如何隨著環境因素而改變,決定論(determinism),每件事的發生都導因於先前發生的事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的行為受環境決定否定人有自由意

2、志,能自主選擇行動,性格觀,何謂人格?是由環境引發人格的一組行為,不是引發行為的原因。基本假設:環境決定論行為必須以環境對人的影響為因來解釋。-環境是因;行為是果。非內在因子影響行為。對人的瞭解應建立在客觀且可透過實驗仔細控制變項的科學研究上,無論實驗的對象是人或動物。如何瞭解人格(一組行為)?行為是學習而來,瞭解學習法則就能瞭解人的行為產生原因,也就瞭解人們所謂的人格。,學習取向基本假定 (Pervin, 2001),1.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而來行為是對環境中增強變項的反應,所以比其他人格理論更強調環境特殊性強調以學習的基本原理來改變行為,排斥醫學上的心理疾病觀點。人格理論與實務應用均以學習原

3、理為基礎。2.實驗室取向強調客觀而精密的測量實徵研究是理論與實務的基礎。,研究策略,1.嚴謹實驗行為由環境因素決定操弄環境會影響行為結果。2.可觀察變項不論環境變項或行為都要可被觀察。(其他理論少見)3.簡單系統研究策略操弄環境影響人的日常行為不道德、不可行(太過複雜)。研究較簡單的生物反應。飛機飛行研究模型或電腦模擬。人類行為研究動物行為模擬。,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及其理論,Waston_行為主義創始者Pavlov_古典制約理論Thorndike_學習三定律Hull_驅力減降論Skinner_操作型制約理論 /人格理論Miller & Dollard _刺激-反應理論(S-R理論),John B

4、. Watson(1878-1958),行為主義創始者1913發表於【Psychological Review 】 。強調可觀察行為的研究,拒絕內省法,發展動物行為研究來瞭解人類心理。引用Pavlov的發現來擴充自己的理論基礎。名言錄:給我一打四肢健全的兒童,在我所特定的世界中養育,我將保證隨機選中任何一個就能把他訓練成為任何我選定的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至乞丐、小偷,而不必管他的天賦、傾向、活動、職業,以及他祖先的血統。(Watson, 1930, p. 65),Ivan Pavlov(1849-1936),重要理論:古典制約理論重點:食物 (US非制約刺激) = 唾液分泌 (U

5、R非制約反應)食物 (US) + 聲音 = 唾液分泌 (UR)聲音 (CS制約化刺激) = 唾液分泌 (CR制約化反應),古典制約的應用,狗狗的實驗室精神疾病透過制約、類化和區辨混淆的操弄,讓狗狗產生精神官能症的現象。海洛因用藥過量致死耐受性受環境制約的影響,少了環境制約效應,造成用藥過量致死。制約情緒化反應Albert對小老鼠的恐懼制約反應與Peter的恐懼去制約實驗。Joseph Wople 系統減敏法階段性反制約學習法抑制焦慮對食物的偏好的形成:制約作用,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重要理論:學習三定律(Thorndikes Laws of Learn

6、ing)練習律:(law of exercise)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某種反應與某一刺激間的連結則愈加強。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若在準備(需求)狀況下反應獲得滿足,會使聯結較強,強調學習動機的重要性。效果律:(law of effect)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強化,刺激反應間之連結加強。反應後獲得獎賞(reward),將使刺激反應聯結增強,這是Skinner理論的先驅。,C.L. Hull(1884-1952),重要理論:驅力降減論(drive reduction)個體一切的活動,皆起因於內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驅力若個體表現的行為能滿足需求,則驅力會減降驅力(driv

7、e):指強度足以引發行為的刺激。促使個體反應的就是驅力。原始驅力:與生俱來的,通常和個體的生理狀態有直接關聯。如:疼痛、飢餓。次級驅力:指與原始驅力聯結而習得的驅力。如:焦慮。與Skinner的操作制約一樣,認為主要的結構性概念是反應,根據Hull的理論,刺激與反應間形成的關聯稱為習慣(habit),人格結構可以被簡單界定成習慣。,B. F. Skinner (1904-1990),我們可以順著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腳步轉而研究行為與環境的關係,並忽略心智的中介過程。物理學家不會仔細推敲人跌到時的驚呼聲,生物學家不會探討生命精神的本質,我們不需要探索性格、心智歷程、感覺、特質、計畫、目的、意圖這

8、才是跟上科學分析的腳步。 Skinner (1971) Beyond Freedom & Dignity,操作型制約理論 (operant conditioning)人格理論:人格是行為的組合。,操作型制約理論 (operant conditioning)理論重點:正增強負增強正懲罰負懲罰削弱,人格理論_沒有人格的人格理論 (Barbara Engler, 1995)人格結構行為的動力人格塑造內在狀態心理病理,人格結構,Skinner不強調結構。行為具有情境特殊性,行為隨情境改變,就不需提出結構的概念來解釋性格表現的一致性根據可直接觀察的變項來建立理論,推論不可見的結構存在是不科學的想法人格:

9、個體獨特的行為方式或這些方式的組合。 反應(response):行為取向的結構性單位(structural unit)反應性行為:對外在環境中已出現的刺激做反應,或被引發(elicited)的反應。例如:反射動作(吹風眨眼、遇熱縮手)。操作性行為:有機體自發的(emitted)反應,又稱工具性行為,與外在刺激無關,是個體很工具導向的行動以達成其想要的效果。例如:嬰兒揮手、爬行。,行為的動力來自增強的的刺激,操作制約歷程(Process : Operant Conditioning)增強物(reinforcer) : 一種發生在某行為之後的事件或刺激,可增加此行為未來發生的機率。如:讚美(增強物

10、)學生努力讀書(被增強的行為)基本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或初級增強物習得增強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或次級增強物原為中性刺激,透過和許多初級增強物(食物、水)的連結而對行為產生增強效果 。例如:錢概化性增強物(generalized reinforcer)可藉之獲得其他的增強物,能維持人類行為。 Skinner(1953)指出五種對維持人類行為很重要的概化性增強物:注意、贊同、情感、錢、他人的順從,增強時制(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指增強出現的次序與模式,又可分為連續增強(行為每次都增強)和間歇性增強(或部分增強

11、),通常間歇性增強的行為會維持較久的時間。增強物不需要在每次反應後都出現,可以只在某幾次出現類型時間間隔:增強物在特定時間間隔(如一分鐘)後出現反應間隔:當反應達到一定數量(老鼠壓桿次數)後,增強物才出現固定時制:反應行為和增強物的關係是不變的變動時制:反應行為和增強物會無法預期的改變飲料販賣機與吃角子老虎效果最好的是:反應間隔搭配變動時制的設計,塑造 (shaping)和連續漸進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複雜行為是以逐步漸進的過程塑造將達成終點行為的步驟分成數個小階段,預先決定各小階段的增強標準,凡符合各小階標準的相關反應,均予以增強,而逐漸塑造出期待的行為。如:

12、訓練智能障礙的人生活技巧。反對懲罰(正增強、負增強與懲罰)雖立即有效但無法持久,且不能使個體學習被期待之行 為,還有副作用,如產生恨、仇視或敵意。因此,Skinner鼓勵使用正增強,來促成良好的行為。如:不掃地 掃地便獲得五分鐘自由時間。(正增強) 掃地可以不用多寫額外作業。(負增強) 不掃地要罰站。(懲罰),人格塑造,Skinner認為人類行為(人格)受到三種力量的塑造: (1) 個體增強的歷史 (2)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3) 文化習俗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一切控制都是由環境實施的,因此,我們要努力的

13、 是設計更好的環境,而非更好的人。Skinner,內在狀態,Skinner不否定內在狀態的存在(例如:焦慮、恐懼、愛的感覺),但認為那些只是行為作用的副產品(Skinner, 1989) 1.驅力(Drives) :驅力並非行為產生的原因,而是指一種與有機體一起反應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有關之剝奪和飽足的效果。 是一種反應結果,呈現匱乏或滿足的狀態。2.情緒(Emotions):情緒是伴隨增強作用的生理狀態。缺乏安全感,對自己沒有信心(行為強度太弱,也不適當)感到不滿或沮喪(很少獲得增強,以致於行為逐漸消弱)遭受挫折(消弱伴隨著情緒反應)感到焦慮不安(行為經常帶來不可避免的嫌惡後果,而這些後果具有情

14、緒作用)生活沒有目的,也缺乏成就感(無論做什麼都很少得到增強)憂鬱症患者(所有的行為都因得不到回應而消弱)變得神經質(用各種無效的方法來逃避)。,3.目的和意向(Purpose and Intention) :只是有機體 感覺到的物理刺激,而非行為的內在事件。不是行 為的原因,而是從行為推論出來的結果。 例如:祈雨。 乾旱 祈雨 下雨 S R S+ 祈雨不是因為心裡想的希望下雨(目的),而是因為下雨時的舒服感覺(增強),所以讓人祈雨。,心理病理,從學習理論的觀點,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所以異常行為只是一種習得的反應型態,Skinner並不同意有所謂異常人格。所謂的異常行為可能只是錯誤的學習、學

15、到不適當的反應,或者學會在不適當的情況下表現某些行為。迷信行為:在每個文化中都有一些迷信行為,是人們祈福去災的方式,這一類行為往往有其複雜的背景。此類行為是由於機遇增強所造成。例如:祈雨、拜拜。,Miller & Dollard-人格理論,Miller & Dollard,Miller & Dollard 生平簡介Miller & Dollard的人格理論(S-R論)理論緣起Miller & Dollard的合作啟發的實驗老鼠實驗學習行為四要素訓練情境衝突的理論與精神分析學派的整合心理病症觀點,John Dollard(19001980)1900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 1922年在威斯康辛大學

16、得到學士學位。1931年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早期對社會學及人類學很有興趣,在柏林研究所參加精神分析訓練並接受精神分析,由德返美後,應聘到耶魯大學當時新成立的人類關係研究所任職,講授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Miller & Dollard 生平簡介(1/2),Neal E. Miller(1909-2002)1909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1931年在威斯康辛大學得到學士學位,隨後在Standford大學修畢碩士。1935年在耶魯大學受C. L. Hull指導下,完成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人類關係研究所擔任助理,得以和Dollard相遇,兩人在此開始其合作關係。Miller對實驗心理

17、學興趣甚高,在1966年離開耶魯,就到Rockfeller大學主持生理心理實驗室,研究著重生理回饋和行為醫學方面。,Miller & Dollard 生平簡介(2/2),Miller & Dollard的合作,受Hull的驅力降減論影響兩人均曾在人類關係研究所任職。兩人皆受過精神分析訓練。,Dollard人類學與社學觀點的透視觀,Miller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兩人一起將心理分析觀點融合Hull的學習理論,及社會交互作用,激發出人格理論的新觀點。,理論緣起Miller & Dollard的合作,第一天:老鼠放入白箱笛聲通電跳入黑箱停止笛聲和通電此模式用變動時距重複共60分鐘後,聽到笛聲和受到

18、電擊至跳入黑箱的時間漸少第二天:有笛聲,但沒有電擊,跳入黑箱後停止笛聲。,笛聲,啟發的實驗 實驗,Miller & Dollard-人格理論,個體若要學習,必須先有某種需要,會注意到某些事物(刺激),會表現某些行為,會有所收穫。(Miller & Dollard,1941),學習行為的四要素(1/6),反應(response),學習行為,學習行為的四要素(2/6),驅力(drive),是一個動機概念,構成人格的能量單位。刺激越強,驅力就愈強,結果動機也就愈強。,原始的驅力(primary drive) 原生驅力,和個體的基本需求有關,維持個體生命Baby想喝。習得的驅力(learned dri

19、ve) 學習而得的驅力,它是由文化決定的,個體平日進行的各種活動Baby學會引人注意。,我的生之欲哦!,學習行為的四要素(3/6),線索(cue),是決定個體反應的刺激。個體會表現什麼反應、在什麼地方反應、什麼時候表現反應,都是由線索所決定。,意義上來說,驅力驅使行為,而線索則指導行為。學習者必須專注某些刺激才可產生學習,這些刺激即為學習的線索。,學習行為的四要素(4/6),反應(response),反應乃指由刺激或線索所引發的行為,旨在降低驅力。,在情境下,某些反應出現的機會比別的反應多些,或是說比較容易出現,這些原有的先後順序,乃被稱為初始的反應順序(initial hierarchy)。

20、在某種情況下經常最容易出現的反應,就是習慣。,學習行為的四要素(5/6),酬賞(reward),亦可稱為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為能夠使某特定刺激或線索所引發的反應機率增加的任何東西。,當個體在某些刺激作用之下表現某種反應之後,獲得了酬賞,那麼就將使該項反應被同樣刺激所引起的機會增加。,學習行為的四要素(6/6),大雄害怕被老師當掉驅力,下次輪到大雄上台報告線索,大雄囊螢照書,努力準備報告反應,老師給大雄好成績酬賞,Miller & Dollard重要訓練情境,重要訓練情境(1/2),(1) 餵奶情境(Feeding situation) ,口腔期被忽視的情境經常獨自經驗飢餓嬰

21、兒進食經驗會影響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 (2) 如廁訓練(Cleanliness training),肛門期父母持處罰態度:逃避父母形成普遍性與人疏離父母要求過高:過度順從形成強迫性傾向,(3)早期與性有關的訓練(Early sex training),性器期父母對幼兒撫弄自己的生殖器官會加以禁止,但往往引起兒童焦慮和困惑。性別刻板印象:父母對男孩或女孩有不同期望和要 求模式。(4) 生氣焦慮衝突(Anger-anxiety)挫折攻擊假說:挫折是指當一個人無法減少驅力,即目的反應遭受阻礙時所伴隨的狀態,而攻擊行為是因為挫折所引起的。正如Dollard & Miller所說:完全剝奪一個人生氣的權利

22、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肯定的人格需要一些生氣的能力。,重要訓練情境(2/2),Miller & Dollar有關衝突的理論,心理分析:衝突是適應不良的行為的主要特色。Miller & Dollar認為衝突是與情境線索有關。五項假設以預測衝突情境的結果:趨向的漸增度(gradient of approach)逃避的漸增度(gradient of avoidance)逃避傾斜度較趨向傾斜度陡些與趨向或逃避有關的驅力增加時,將會提昇其漸增度當兩種反應競爭時,較強的反應會出現,Miller & Dollar有關衝突的理論(1/3),Miller & Dollar有關衝突的理論(2/3),Approa

23、ch-approach Conflict (雙趨衝突)指個體面臨兩種或以上想要趨近的目標,卻只能擇一者的衝突情況 例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雙避衝突)指個體面臨兩種或以上想要逃避的目標,卻一定要擇一的衝突情況 例如:左右為難、進退維谷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趨避衝突)指同一目標對個體同時具有趨近與逃避的矛盾情況例如:想吃東西又怕胖降低逃避傾向比增強趨向動機容易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雙重趨避衝突)指個體同時對兩個或多個目標時,每個目標都各自擁有利弊,而讓人難以抉擇

24、時的情況例如:高薪但工時長與工時彈性但薪資較低兩者中擇一,Miller & Dollar有關衝突的理論(3/3),Miller & Dollar與精神分析學派整合,認同潛意識力量是引發人類行為的根本,但用自己的理論重新界定了潛意識歷程,並認為潛意識歷程有兩大決定因子:1.無法被標記(unlabeled)的驅力和線索A.在我們學習說話前便發生了:兒童早期的衝突都是潛意識的B.標記扭曲(mislabeling):好女孩不能這樣、兄弟要 相親相愛2.某些曾出現在意識層面的線索或反應,因為無效而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Dollard & Miller認為壓抑是一種習得的行為,當我們壓抑時,我們就不會去思考

25、或標記某些想法,因為逃避這些想法可以減少我們不愉快的經驗。,Miller & Dollar與精神分析學派整合(1/2),防衛機制只是一種習得的反應或行為Identification(認同):是一種個體模仿從他人習得的行為Projection(投射):一般人大多有相同社會背景及學習背景,因此可以了解彼此對一件事的想法 Repression(壓抑):藉由不讓自己察覺衝突的存在,以解除內心的焦慮和不安,Miller & Dollar與精神分析學派整合(2/2),Miller & Dollar心理病症的觀點,精神官能症的核心是發生在兒童期的衝突:兒童一方面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

26、接受父母的管束,因此引起焦慮不安的心理。不適應行為是學來的,所以治療便是反學習:將舊的、無效的習慣替換成新的更適當地習慣來降低驅力,所以他們的治療理論是問題及行動導向的。,治療者以同理有耐心的態度,鼓勵當事人自由表達他所抑制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協助當事人了解其思想和情緒產生和發展歷程。如此便可提供一個不具威脅的情境,使當事人原本擔心的後果(恐懼和罪惡感)沒有發生,而降低恐懼的反應。Miller & Dollar並沒有創出任何新的治療技術,然而其他人應用古典制約與一般的刺激反應理論則創造出不少新的治療技巧。,Miller & Dollar心理病症的觀點,行為/學習取向人格理論應用,一、行為改變技術

27、二、代幣制度三、ABC行為功能分析法四、ABA研究設計五、反向制約,六、鬆弛訓練及相關技巧七、現場暴露法與洪水法八、眼動心身重建法九、社會技巧訓練十、自我調整與自我指導行為,1.正增強:在兒童表現某一種正確的行為之後,立即給予酬賞,用以增進或增加某一行為的能力。2.逐步養成: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的一連串細小步驟來發展新行為。 3.積極演練:當錯誤產生時,需停止所有的學習活動,而來仔細重覆演練若干次正確的行為。 4.斥責:斥責是一種表示不贊同的方式 5.忽視法6.隔離策略:當某人做出某一種非期待的行為時,藉由取消他獲得注意與其他獎賞的機會,以減少不適當行為的一種方法。 7.過度矯正法,一、行為

28、改變技術,二、代幣制度(token economy): 1.根據施金納(B.F. Skinner, 19041990)的操作制約原理所設計的一種行為治療法,常用於建立精神病院患者的生活制度,也用在管訓工作上。代幣制的概念也被廣泛應用到管教子女及自我控制方面。代幣制是透過增強的原則(即給予好行為增強物)來改善病人的行為。 2.最早由Ayllon & Azrin(1965)對慢性精神病人做的研究只要病人表現出所欲的行為就給予代幣酬賞,不喜歡的行為,諸如尖叫、不合作等則不增強。而代幣可以兌換病人想要的東西(看電視、糖果或香煙),如此一來可令病人做任何鋪床、打掃或上菜工作。這對嚴重心理困擾及心理障礙病

29、人在社交互動、自我照顧或工作表現上的行為很有幫助。,三、ABC衡鑑法:重視特定行為並界定與其有關的情境特性,此種行為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of behavior)強調三件事:(1)標的行為或標的反應;(2)指認出可引發或增強該目標行為的特定環境因素;(3)指認出可被用來操弄改變該行為的特定環境因素。此種方式也被稱作ABC衡鑑法衡鑑行為的前置條件(Antecedent condition)、行為(Behavior)、以及行為結果(Consequence)。,例如: 母親對於四歲孩童的脾氣與不服從感到無助。 找出標的行為: (1)咬衣服;(2)踢他人、自己或物體;(3)

30、用不雅、邸毀的名字稱呼他人;(4) 威脅要傷害他人或物品;(5)丟東西;(6)推姐姐.等,透過觀察,發現可能要引起注意。第一階段基準期:每週2-3 次在家中觀察一小時的標的行為之頻率,持續16個會期。指導母親撤除標的行為的正向增強物,對於出現滿意行為時,給予注意與稱讚。第二基準期:標的行為有稍增加,但未回到先前的基準期,要給予更多命令,對正向行為也給予較多鼓勵,其標的行為在後來的追蹤期仍最低,證實他們的關係有了正向改變。,ABC表格,行為的功能分析,四、ABA研究設計:(1)基本原理乃涉及對特定行為的實驗操弄,且證實行為上的改變,直接歸因於情境事件的特殊改變。此方法只有一位受試者,且由他自己控

31、制實驗條件中變異情形。(單一受試實驗倒返設計) 例:上述的研究程序說明ABA研究設計,首先在基準期。(A)紀錄特定行為出現比率,接著第二期或增強期。 (B)於此行為之後,給於增強物來增加行為頻率,行為達到預期效果就撤銷增強(A期),並觀察行為是否回到原先頻率(基準期) 這稱不增強期。(2)同一受試者在不同時期作不同處理每個人同時是自己的控制組。skinner認為此研究方法比典型的心理學實驗法更為有效。,五、習慣概念的應用反向制約(1)嫌惡治療(aversion therapy):施行一種嫌惡刺激來抑制一種不良的反應,因而消除該反應的習慣強度。(2)系統減敏法 (systematic desen

32、sitization): Wholpe對恐懼症病患採用的技巧,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焦慮又放鬆。因此,如果我們能使個人在面對先前引起焦慮刺激時放鬆,就可以解決恐懼症的問題。,六、鬆弛訓練及相關技巧包括自我肯定訓練、生理回饋鬆弛、催眠、冥想及自我暗示訓練等4-8小時指導,像當事人下要求放鬆指令。廣泛應用於臨床問題上,最常被使用在壓力與焦慮相關問題上,常以心身症的症狀出現 。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方法合用。常用於偏頭痛、 高血壓、 失眠、 恐慌症,七、現場暴露法與洪水法(1)是傳統系統減敏感法的變形。(2)暴露治療法,用來治療各式各樣與恐懼、焦慮相關議題。去想像恐懼情境、面對真實現場實境。處理焦慮相關疾

33、患者是最有效療法,且效果持久。(3)洪水法,不論是想像或現場實境方式,讓當事人曝露於焦慮情境中,但他們害怕的結果卻不會發生。(4)嚴重或複雜問題, 可結合想像和現場暴露法。,八、眼動心身重建法(EMDR)(1)是暴露治療法的一種形式,它綜合使用想像洪水法、認知重建法,加上規律眼球運動與大腦雙側刺激。(2)治療創傷壓力與記憶(創傷壓力症候) 。(3)實施對象:兒童、伴侶、性侵受害者、強暴生還者、意外事故倖存者等,以及許多為焦慮、恐慌、憂鬱、傷慟、成癮 或恐懼症所苦的人們。,九、社會技巧訓練(1)社會技巧訓練,針對面臨人際互動困難的人。包括心理教育、模仿學習、增強技術、角色扮演與回饋等程序。(2)

34、自我肯定訓練,針對很難將憤怒或煩躁表現出來的人、不會說不的人、過度禮貌、容易被佔便宜的人、不易表達情感或正面情緒的人、社交恐懼的人。(3)要教導且良好行為示範。(4)大多會聚焦在當事人的負面自我陳述、自我挫敗信念、錯誤思考等。(5)通常在小團體中實施,於角色扮演中做行為演練。,十、自我調整方案與自我指導行為(1)自我調整,包括自我監控、自我酬賞、自我契約、自我模仿等。(2)傳授當事人困難時如何使用因應技巧,也能促成行為改變,鼓勵當事人承擔責任,於日常生活中實施此策略。(3)五步驟: 選擇目標(想改變) /將目標轉為標的行為 /自我監控 /實施改變計畫 /評估改變計畫。(4)針對小孩面對恐懼和黑

35、暗、社交焦慮、吸菸行為、憂鬱症。另外,也包括心臟病、藥物濫用、糖尿病、近視等。,1.特殊教育領域2.學校心理學領域3.語言治療領域,近五年相關研究與發展,T2介入方案在教室干擾行為與學業參與的成效,研究目的,探討實施CICO(checking-in/check-out)方案對於降低國小學童課堂干擾行為( disruptive behavior) 與增加學業參與(academic engagement)的成效。 研究者以CICO的應用為T2教學補救方案,幫助有行為問題的學童達到校方的行為期望(be safe, be responsible, be respectful),並觀察該方法對於降低課堂

36、間的干擾行為與增加學業參與是否有效,以瞭解實施效果。,研究結果,結果與討論1. 應用CICO方案的期間,受試學童的課堂干擾行 為在次數上有明顯降低2. 應用CICO方案的期間,受試學童的課堂干擾行 為的變動程度有下降3. 第二次baseline期間,受試學童的課堂干擾行 為狀況與第一次相比有改善,薛明里,孫美鈴,&吳健忠.(2013)。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兒童溝通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14),57-75。,近五年相關研究,研究目的,探討增加自閉症兒童溝通技巧以降低行為問題的持續時間的成效。 研究者以透過溝通輔具的訓練的方式,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並觀察這樣的訓練方式對降低行為問題的持續時間是

37、否有效,以瞭解溝通輔具的效果。,研究結果,結果與發現1. 應用溝通輔具增加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 可以降低行為問題的持續時間2. 溝通輔具雖可以幫助自閉症兒童進行溝通, 若能符合個別需求,效果更佳3. 家長做為訓練者,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更明白 自閉症兒童的特質,參考資料,Campbell, A., Rodriguez, B. J., Anderson, C., & Barnes, A. (2013). Effects of a tier 2 intervention on classroom disruptive behavior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Journal

38、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7(1), 32-54.Lawrence A.Pervin著 (1995)。人格心理學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洪光遠、鄭慧玲譯)。台北:桂冠。洪儷瑜(2011)。全民教育 補救教學的基本概念與實施。 http:/otecs.ntnu.edu.tw/ntnutecs/images/customerFile/docs/otecsmeeting/issue1-3.pdf,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蔡順良老師人格心理學課堂PPT。薛明里,孫美鈴,&吳健忠.(2013)。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兒童溝通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14),57-75。 鐘素梅(民92)。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南一。,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