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0722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课堂有效性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李黎明,内容提要一、教学有效性的背景和思考二、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三、努力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四、开展教育科研与有效教学,一、教学有效性的背景和 思考,1、提出有效教学的背景,当前,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后,教育发展的模式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进行转变。教育向何处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教育实践者们也一直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并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有效地教学”、“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课改深入,“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应该说已有了大的改观。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以往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变。,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

3、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 ?,为什么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在淡漠,而对教师、书本的依赖、盲从、迷信程度则越来越严重?,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依然时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茫然无助?流行于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换,但课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事实上课堂效率低下比较普遍,说明我们课堂中有很多无效行为存在,师生埋头苦干,但辛辛苦苦在做无用功。也就是说,经过了多年反复的教育改革,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开展有效果教学?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为什么在教学

4、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课堂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系列关乎课堂生存与质量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深刻的思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这应当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些东西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内在改变。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当前非常需要的是仔细审视现今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的课堂教学。,2、课程改革中的深入思考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

5、很多新的观点,特别针对传统课程中存在的很多弊端提出了改革,这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经过十年的一项巨大改革,进行总结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叶澜教授认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缺乏静下心来追根究底研究问题的耐心。教育真正深度的理论问题在哪里?这是教育学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现在我们教育的规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异化:“文革”前是被政治异化,这些年被经济异化。教育方面的主张基本上是经济学家拍板。,他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家的声音还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教育的内涵被异化,那么再大的规模、再完善的结构,也未必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内涵被异化应该

6、引起充分的重视。,从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一系列文件、规定以来,已经过去整整十年,肯定、赞扬和怀疑、批判之声不绝于耳。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论和不满已发展为“应宣布课改已经失败”、“推倒重来”的地步。中国近百年来,三次教育思想引进的历史结局似乎又要重演。,有的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哲学观念问题,有的是学风问题,有的则是缺乏相关学科知识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是错误的,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是偏离的,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是缺失的,课程改革的训练是片面的,课程改革的研究行为是放任的。,有老师把课程改革概括为:“专家

7、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把课堂教学概括为“四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虚假”(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 在课堂上有一些突出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有位校长把课改的历程概括为:“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现实,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前进。”,我们要做到的是必须独立思考、不为现象所迷惑,不为时尚所蒙蔽,更重要的是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负责,为教师负责,因为我们身在第一线,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学术问题可以慢慢探讨、争论。,正因为如此,学校必须“以不变应万变”,不论刮的是东西南北风,

8、不管开展什么改革或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一定要咬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放松。必须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上。,我们应明确一点,不管开展什么改革或变革,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咬定课堂教学不放松。离开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教书育人都成了空话。,新课程的推广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大量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其中,

9、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最大的误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我们看到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二是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

10、表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但每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三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言过其实夸奖充斥课堂。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

11、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四是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很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五是以人文教育代替语文阅读教学,将语上成了思想教育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离开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过于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期望自己动情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某句话抒发情感,由此造成学生脱离课文内容的漫无边际

12、的空话、套话充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中的思想。而对学生表达中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关注甚少。显然,这是以人文教育代替语文阅读教学的结果,语文课成了思想教育课。,六是不分情况,一律分组讨论,把“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问需要,一概分组合作,不仅人文学科要分组讨论,而且数、理、化课也要讨论,不仅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

13、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七是教学情境过多,教学方法杂乱,让学生目不暇接。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合唱等等,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象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乱,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八是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也能以沉着、自信

14、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却缺少超越教材,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九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却说得多、做得少。,十是为了“课改”把知识和技能抛在一边。 如美术教育,要纠正原来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倾向,但并不是把技能和知识抛开,让学生随便发展。美术教育离开“术”的教学去空谈“美育”和“人格”培养是一种幼稚

15、的十分有害的观点。以这样的观点去上美术课,必将大大降低美术教育的专业水准,从而从根本上动摇美术课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育课教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忽视体育知识与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降低动作难度和运动负荷,过于注重游戏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生活化倾向明显,各种非运动技能内容或活动如健身、民族体育活动选入教学内容等,其结果是学生的体能和体质减弱。,课堂教学中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3、 还原课程改革的本意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

16、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在实践中,出现了不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达成需要,不顾课堂教学效率,盲目地、随意地运用探究的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特征。为用而用,表面热闹,没有实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而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一成不变,完全丧失了创造性。,相当多的教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能否运用产生疑虑,他们不清楚“新教育行为的实施中,是否还能保留传

17、统的教学方法或做法。如果保留了,算不算穿新鞋,走老路?” 这种疑虑的产生排斥了接受式学习方式。由于认识的迷茫,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由于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只提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而且在新课程推广和评课中也以是否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衡量一节课的好与坏,一味推崇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造成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是代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适合于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特定的学习阶段,对不同的学习者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运用不当,“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造成和扩大学生的两极分化。现在必须重新认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应当

18、理清两者之间关系。,在当前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普遍存在削弱和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现象,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不能因此而削弱和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主体,无论从知识、经验和阅历上讲都是很肤浅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健康成长。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和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用的最多的话语是。用你喜欢的形式读”、“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等等。对此,不少教师感到困惑:语文课就该这样上吗?这样教语文,学生能学到什么?

19、为此,不少教师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昧!”,课堂教学应当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于漪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有无受到情感的传染。因此,课堂教学要返璞归真,才能保证有效,避免负效。,如果为了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对学生讨论中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不作分析和归纳总结,而只是一味地给予肯定;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亦很少指正,丢失了教师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最原始的职责。,另外,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改革的导向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还涉及到对教

20、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利益攸关。教学质量评价,特别是终结性评价,由于具有很强的甄别功能,具有高利害性,因此,其指挥棒作用最为突出。,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认为“评价不改变,新课程改革难免流于形式”。几年来,虽然有关部门给予了关注,做了不少改革探索,但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实验的问题仍较突出。,二、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 征,每位老师每节课的时间相同,但为什么优秀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能力强,成绩好,学习习惯好又学得轻松快乐,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的首要问题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要求

21、,教学要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三者缺一不可。掌握知识是获得能力和形成情感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桥梁;能力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学习知识的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情感上的体验、共鸣,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客观辩证的看法、人生价值取向,决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这些应是作为教学的最终结果的目标,是落实在学生身上的要求。,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

22、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高效课堂从“解决问题”人手,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叫好课,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叫好教师。高效课堂既是方法,也是行动;既重知识,更重生成,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升学的统一。,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是: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标准可以列举

23、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三、努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 学,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 1)、备课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精神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2)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3)要研究学生心理。 全面了解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24、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 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对课堂的管理设计,避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付出的劳动和精力是很充分的,但教学的结果确实是低效或无效的。这并不是

25、因为该教师不具备足够的学科知识,也不是因为他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而是该教师缺乏有效的对课堂管理的能力。,所以,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必要的威信,缺乏切实可行的班级行为准则,学生的课堂行为没有约束,放任自流,则教师费了力而教学效益流失。 因此,可以说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管理也即学校管理的主阵地,课堂管理得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率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见和计划,是对教学活动的

26、对象、内容、方法、手段、时间、作业等方面的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3、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思考之类的教学感悟了。,4、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 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

27、,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5、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要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

28、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未停止过争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观点深入人心。然而,矫枉过正,从“教师中心”发展为“学生放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种现象的症结主要在于,误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忽视弱势群体学生

29、的实际需要。,当然,这种从以往的“满堂灌”到“满地是青草,爱吃多少吃多少”的“放羊”现象,使学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尽管2011年版的各科课程标准大多明确阐述了“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的相关要求,但现实仍是惯性依旧、极端化倾向严重。,6、有效的课堂关注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现在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只有拥有了主动的学习能力,才能把学生们从低效和无效的“时间+汗水”模式里解救出来,把“时间”和“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

30、;才可以淡化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助于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部“学会”目标,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由的、快乐的人。,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感受到生命的完满与幸福。,四、开展教育科研与有效教学 不少学校现在处在一种改革的亢奋过程中,同时也处在思路比较混乱的状态,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形成比较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另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及频繁的改革的

31、双重重负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教师给学生灌输了太多东西,现在回过头看,外界也给教师灌输了很多东西,教师的大脑被塞得满满的,再加上一些功利的导向,教师很难有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当前,学校教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89,1、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不能把常规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变成“问题”,更不能把“问题”变成“课题”;多数停留在零散的经验总结,没有围绕问题展开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工作,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根据缺乏反思。,90,另外,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问

32、题: 选题追求时尚、热点多,关注实际少;“奉命”研究多,对自身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的反思少; 为研究而研究多,实际应用少;教学和科研分离多,教研为教学服务少。,91,重视选题立项的多,重视课题结题少;强调选题结果的多,重视研究过程的少;带功利目的、急功近利的多,脚踏实地,目标长远的少。,2、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说,中小学当前进行的教育研究大部分是以运用为目的,主要是求得改革教学的善策,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的,并不追求其系统性和理论性。这类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的重点是自己的教学实践,首先就是有效课堂教学。,93,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并非是指教育理论

33、工作者进行的专门研究,也并不是指以课题立项为主,以论文、结题为成果的研究,而是指强调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机构的作用,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达到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现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所作的研究课题或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远离教师需要;或完全为专家所左右,教师成了科研的木偶,丧失了研究的主体地位。学校虽然出了不少成果,但很多并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东西。,如果丧失了这样的主体,研究就会陷入被动,就会成为外在于教师的强制任务,不仅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会影响到教师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降低教师的智慧程度,这是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96,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教师既是教育

34、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主要方式是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探讨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形成“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草根教研思路。,3、教育研究要重视教师个人教育实践的总结 一位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够反映和代表他教育生涯的价值及一生教学最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也好,做教学也好,都应非常重视优秀教育经验的总结。,现在学校中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关注不够,在大量移植别人东西的时候,个体的经验受到了忽视,只重引进,排斥本土,这对整个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当前

35、要特别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反思。,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理论的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4、开展教育科研要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 教学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每个人的教学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今教师富有个性的、有自己特色的话语越来越少。教师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表述

36、,与各种教科书的语言越来越相似。甚至在一些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教师在交流自己教学经验的时候,所说的话也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教师失语症”。这反映出教师个性逐步丧失,水平下降的深层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培养出名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高,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名师。,就教师个体而言,个人风格是最可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个人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

37、师有个人风格,不要怕与众不同。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改革中应当倡导的。,5、教学研究应成就年轻教师健康成长 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在改革大潮的背景下,热衷于通过快速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模式,然后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比赛获奖,“脱颖而出”,快速成名。这种成长方式不仅对学校教学研究是误导,就是对教师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所掌握的新东西往往停留于模仿、移植层面,并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反而掩盖教师成长中的其他不足,引导不当将影响他们教学智慧的正常生成。因此,这种“一课成名”式的成长之路,可能最终会影响教师的长远

38、发展。,6、淡化科研和改革的功利目的,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 近年来,蓬勃开展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应当看到,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强的的功利性倾向,又正在损害着改革自身的成果,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智慧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功利很强的改革背景下,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不能把研究作为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身作为目的的时候,研究就变味了。,对一个学校也好,对一个教师也好,教学改革或科研工作一旦成为一种追求地位、声誉、利益的手段

39、,乃至关系荣辱、命运的事情,其过强的功利性、利害性必然会限制和阻碍人们的思考,并极大地影响教育的品质及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在现实中,急功近利式的改革和科研正以各种方式影响和干扰着学校及教师的成长状况。出现了一些所谓快餐式的改革,即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什么东西快就学什么,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中各种改革的话语、口号和主张走马灯似地变换,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场,一些该传承、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无法沉淀为学校文化。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要尽可能

40、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当然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我们应积极努力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来反思、探索、检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反思力和研究力,成为受欢迎的现代教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复杂变数、各种社会改革交叉进行、多种文化交汇和融合的社会背景。健康、阳光、自信是必须的,这不仅工作需要,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需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