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湘钢一中张俞【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四单元的第13 课, 主要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 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本课内容既属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历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又属于整体世界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明;( 2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以及科
2、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2.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学生分三组合作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2 )探讨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的关系,进而探讨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抓住机遇、振兴民族的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
3、作用及负面影响。【教学资源】1 教科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2 教师和学生3 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4 网络和音像资料【教学方法】1. 教法: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置、启发讲授、师生对话与讨论,使老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与引导者。2. 学法: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上台陈述、辩论赛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认识基本史实,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观察一组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图片, 谈一谈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电气产品主要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入新课。
4、以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导入, 让学生有话说,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奠定自主课堂的民主氛围。(二)把握基础(学生主持,师生合作)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组学生展示研究的成果)提问: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当时纺织领域的机器使用有何局限? (展示 图片)回归教材: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关于蒸汽机改良的过程和应用。1 、结合图片和教材归纳“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政治: 17 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经济: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技术: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2 、组织分析相关材料,通过材料总结蒸汽时代到来产生的影响
5、(突破重点)、从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了欧美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总的来说,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讨论: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师生交流,共同解决)1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由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到蒸汽动力。2)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由近水建厂到选择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方。3)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4)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过渡)蒸汽机的改进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对工业的发展发挥
6、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 19 世纪工业上又引发了新的革命。二、 “电气时代”的到来(第二组学生展示研究的成果)情境创设: “ 1898 美国迈克先生的一个早晨”的材料,提问:皮特先生在享受哪些新产品?引起他生活变化的主要是哪一项发明?哪位科学家奠定的理论基础?简述其应用的过程?1 、 “电气时代”到来的背景:(1) 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2) 理论基础: 1831 年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2 、 “电气时代”到来的经过:(1) 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使用:电力成为新能源。(2)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3) 电器的发明。(4) 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提问:为什么电力能够取代蒸汽动力?(联系
7、课本课学思之窗的观点)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讨论:电力的广泛应用又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呢?(师生交流,共同解决,突出重点)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联系“蒸汽时代” 到来的影响, 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 )生产力迅猛发展。( 2 )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 )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4 )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距离进一步的缩小。(过渡)当人类正在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三、信
8、息时代的到来(第三组学生展示研究成果)1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奠定基础) 1969 年,互联网产生(原因:和苏联争霸的需要) 20 世界 90 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展示近十年微软操作系统发展史的相关图片, 思考: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大辩论:辩题:青少年上网的利弊谈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活动规则:第三组分两组,抽签决定代表方。双方代表每答出一个合理理由记10 分。在规定的 5 分钟时间内得分高的一组胜出,课后领小奖品。辩论过程中,教师予以引导,合理理由肯定,不合理的答案说明理由。辩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得分评出优胜方
9、,肯定鼓励。从学生们的辩论中进而引导学生总结信息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突破难点)2 、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 1 )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 2 )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扩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 3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4 )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消极影响:( 1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2 )网络犯罪( 3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虚假信息、色情、游戏小结: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 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三)能力拓展提问讨
10、论:有人说: “蒸汽时代给中国带来了鸦片战争,使中国近百年一直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炸药的发明导致了凡尔登绞肉机, 使一战的伤亡史无前例; 原子弹演出了广岛、长崎惨绝人寰的悲剧;冷战期间美苏致力于核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错。”你如何看待科技发展与战争的关系?你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科技本身和利用科技的差别,然后指导学生从科技发展对战争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两方面来分析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进而让学生认识这一切并非科技本身惹的祸,而在于人类如何利用科技。展示三组与科技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讨论得
11、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3、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4、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进一步缩小了世界的距离。5、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6、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7、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8 、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 、冰毒等。9、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认识,从而坚定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
12、决心, 同时也认识到合理利用科技趋利避害的必要性, 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总结: ( 1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科学家们不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 2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利用科技趋利避害。(四)检测巩固1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 D )A.发电机B.纺纱机C.电动机D.蒸汽机2 . 蒸汽机的改良和发电
13、机的产生都是( B )A. 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B.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结果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3 .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D )A.机械特色不同B.构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4 、材料一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 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材料二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请回答: (
14、1 ) 、材料一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 2) 、 说出 18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上半期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 ) 、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 4 ) 、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归纳科技的作用。答案:工业革命。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到资本家的工厂里成为雇佣工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五)学习延伸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比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各类人群造成的影响,写出调查报告。【教学后记】高中新课改,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 要求老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堂课正是基于这一点大胆创新,在基础篇的过程中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老师对方法加以指导,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能力篇中,将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联系,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发展相联系,展现了历史新课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整合,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当然,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如何更好地处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充满自主和乐趣的天堂 仍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