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媒体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些概念的理解, 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有着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 而这些优点, 使得它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多、快、好、省”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一、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过程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过程, 即能“预先构思”、也能“预先制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想教学过程;设想课
2、堂上会出现的问题;设想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困惑;面对这些应该怎样引导、怎样启发、怎样循循善诱;怎样流露出激动,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编排到课件里面去,并且设计出一个尽量完美的教学过程,只要还没走进课堂,随时可以改进, 随时可以充实, 直至感到满意为止。 这个 “满意”的多媒体课件,就是课堂上要呈现的。由于是“预先制作”好了的,避免了“现场制作”可能导致的失误,可以取得比传统课堂上现场制作更好的效果。二、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 更快地传授给学生, 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感知易受图形或实物强弱成分的影响, 加强对刺激对象强度及背景的
3、对比度和知觉对象的活动性,强化学生感知,从而清晰建立表象。多媒体能把教材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弄懂教师难讲明白的内容,突出了教材的重点,从而突破新授难点。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适当地对两组平行对边不停地闪烁来突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这一特征。又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 用电脑描画出长方形的一周,描好后闪现两次,再把这一框框,慢慢地拉直成一条直线,再闪现两下, 再将直线上的长和宽分别闪烁数次。 让学生在这一闪一动中,获取长方形周长这一概念。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 便能传递了这些教学信息, 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利用了多媒体,可以简化教
4、学程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老师, 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 对学生来说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活泼生动的刺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思维活动也易激活。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 式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把学生引入一个对比强烈、色彩鲜艳故事性强的环境中去:一天,猴妈妈给三只小猴子分桃子,老大要一份,老二要二份,老三最馋,它要三份。
5、猴妈妈就把这堆桃子的 1/3 给了老大 ,把这堆桃子的 2/6 给了老二 ,把这堆桃子的 3/9 给了老三, 随着老师鼠标的一敲一击, 三只猴子表情不一,老二、老三好似占了大便宜,洋洋得意。那么到底这三只猴子分到的桃子是否一样多呢?在这直观形象充满动画乐趣的画面中,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给老师吸引住了, 学生那种急于知道结果的心情, 诱发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还用投影片 录音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历史故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数学课, 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巧妙
6、地开头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学过程就能顺利地进行。四、采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操作,效果明显。恩格斯说:“自从迪卡尔引进了坐标系,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数学思维中充满了运动过程, 好多概念表达的就是一种动态的观念。 这些概念表达的都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用 “动画” 来表示。“移动和变化的图形”要靠在黑板上“画”出来,则是很难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能使用一幅静态图形引导学生们去想象。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7、,主动参与 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 就能够实现对动态过程的描述,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生动、明显和自然。具体表现以下几点:1 、运用媒体,体现准确性。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传统教学实物教具的演示,只能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曲曲折折的“长方形”,很难自然而然地,科学地推导出公式。 而运用了多媒体就可以把这个圆等分成无数份, 再拼起来, 就可以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由曲变直地在电脑的演示下, 把转化过程很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2 、 运用多媒体,体现示范性。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总有很多
8、学生不知如何操作, 把两个等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各种各样符合要求的图形, 通过电脑的慢动作、 慢镜头就可以把整个过程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地呈现给了学生: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再固定右下角,把上面的三角形逆时针旋转,转到两只三角形底边成一条直线时,再向上平移即可。3、运用媒体,体现灵活性。如:在教学完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猜遮掩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如遮掩二只角,露出一只钝角(或一只锐角,一只直角),学生一边猜,老师一边动态地呈现出所猜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 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五、采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难
9、点往往在于:新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现;性质的证明;思路的发现;而难点又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为此,教师常要模拟一个探索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这个过程, 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这一切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难以实现。具体表现如下: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知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检测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屏幕上先展示一块空地。接着展示两
10、根一样长(都是12 、 56 米)的绳子(对齐闪烁),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形(分别闪动),它们所围成的 ( 蓝色闪烁后停止 ) 哪个大 ?引导学生动脑讨论思考。 学生通过屏幕的提示很快运用周长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是(12.56 +4) X(12.56 +4)=9.8596(平方米),圆的面积是(12.56 +3.14+2)X3.14=12.56(平方米)。接着屏幕演示两个图形互相重一多一少的情形, 同学们讨论得出的正确结论得到验证。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亲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自身的创
11、造性也得到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发展。2、化静为动,培养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小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教学, 一般是出示一些教具, 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引出几何概念来。但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同了。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先在屏幕上出示图形,如三角板、镜框、剪刀、镊子、红领巾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中的角在什么地方?通过小组讨论、猜想、交流工作经验,初步形成角的印象。 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响声,接着将图形移走,留下刚才闪烁的角的几何线条, 这实际上是将角的非本质的表像移走, 抽取出角的本质定义,使学生悟出角的实质。接着将角的一边固
12、定,另一边移动, 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却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六个面及对应边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前后、左右、上下面分别涂上不同颜色闪烁, 通过移动、 变色等化静为动的方法加以对比,学生就容易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3、重叠分离,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 最活跃的时期, 他们通常都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各种事物。但由于很多数学问题高度抽象,如果不能帮助学生降低难度, 就会使学生的想象缺乏根据, 窒息其思维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3、,有利于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为了让学生对等高概念理解深刻,可设计这样的图像显示:从一个圆柱中分离出圆锥,圆锥又返回圆柱的动态效果(底、高闪动),学生就一目了然。又 如: 教学 “把一个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的问题时,由于实物、图形均难以展示其中的变化关系, 运用多媒体的重叠与分离, 就能较好解决问题。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想象力,充分感知正方体与圆锥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使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化抽象为具体,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确实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有着很多可编辑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更丰富多彩,愿大家都来体验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