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13日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序 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宜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再出发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打造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宜兴市委关于制定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的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2、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宜兴“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上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目 录第一篇 发展方位1第一章 发展基础1第二章 发展环境10 第一节 面临形势10第二节 阶段特征11第三章 总体要求14第一节 指导思想14第二节 发展战略14第三节 发展目标16第四节 战略路径20第二篇 重点任务23第四章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23 第一节 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23第二节 打造高成长科技企业集群25 第三节 建设高能级创新科教平台26第四节 构建高效率创新孵化链条27第五节 建
3、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高地28第六节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29第五章 纵深推进产业强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32第一节 打造重点产业集群32第二节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35 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7第四节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38第五节 积极发展“三大经济”40第六章 持续聚焦需求释放,融入内外循环新格局42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资支撑42第二节 释放最终消费潜能43第三节 加快融入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44第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迸发强劲发展新活力46第一节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46第二节 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47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48第四节 深化财税投融资改革50第五节 持续深化农
4、业农村改革51第八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开放发展新局面53第一节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水平53第二节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54 第三节 深化国际产业创新合作55第九章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57第一节 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57第二节 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58 第三节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60第四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63第十章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65第一节 增强农业产业基础支撑能力65第二节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66第三节 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67第十一章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迈上生态文明新台阶69第一节 建设更高水平生态保护引领区69第二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
5、理70第三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2第四节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73第十二章 不断促进文化繁荣,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75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5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76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78第十三章 顺应群众美好向往,谱写民生福祉新篇章80第一节 深入推进富民增收80第二节 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81第三节 加强健康宜兴建设83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4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6第六节 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87第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治理能力新提升89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89第二节 持续推进法治宜兴建设90第三节 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制92第十五章 始终坚守安
6、全底线,树立安全发展新标杆95第一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95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96第三节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99第三篇 实施保障101第十六章 明确规划职责101第一节 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101第二节 推动规划责任分解101第三节 完善统一规划体系102第十七章 创新规划执行103第一节 推进政策协同保障103第二节 加强评估考核监督103第三节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103104第一篇 发展方位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宜兴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区域性中心节点城市初具形态,“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2.2亿元,比“十二五”
8、期末增长4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万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3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7.6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4.5%。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93.6亿元,“十三五”时期引进重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工业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前十位。产业强市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成功引进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国际旅游度假区、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等一批投资超20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先进制造业崛起成势。2020年,电
9、线电缆实现规上产值达940亿元,环保水处理装备占国内市场份额超30%,远东控股集团入围中国企业500强,5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选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博砚电子光刻胶、先科半导体新材料等优质项目全力推进,协同打造无锡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晟新能源、中建材太阳能涂膜玻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同类城市第四,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现代物流快速增长,成交额突破百亿元专业市场达2家,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湖镇洑西村、西渚镇白塔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
10、重点村,张渚镇省庄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9.3%,成功创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评价先进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推进,被列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3.97:51.89:44.14调整为“十三五”末的2.9:51:46.1,初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落实“科技创新30条”“科技创新新6条”,到“十三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8家、是“十二五”期末
11、的2.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19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2件。累计新增入库无锡雏鹰企业357家、瞪羚企业173家、准独角兽企业17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2016-2020科普示范市。发挥科技镇长团、在外乡贤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累计与34所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开工建设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省院士工作站累计达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29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启动建设,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级验收。完善“陶都英才”人才引育政策
12、,全方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集聚各类人才超38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江苏省县级市第六。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顺利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丁蜀、官林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顺利通过省改革评估验收,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稳步实施。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升格国家级。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成功组建交通产业、公用产业、金融发展、城建文旅、城投公司等五大国企集团,形成有利于提高国资经营效益、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架构。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编制完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农
13、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无锡率先入市。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主动融入国家开发开放大格局,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外贸易保持平稳,成功引进西门子、普睿司曼、碧迪医疗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组织开展“深耕上海”、日韩招商、“秋洽会”等专题经贸活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9.2亿美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机械等行业重点企业赴境外投资,雅克科技、博砚电子成功实现境外并购。发挥环科园、经开区、陶瓷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带动引领作用,“一园两区”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6.5%、60%。企业上市
14、走在无锡前列,利通电子、鹏鹞环保、卓易科技、帝科电子等企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累计达31家。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金融生态不断改善,连续三年获评省金融生态达标市,在全省金融生态评估中位居前列。不良贷款率实现五连降,“十三五”期末降至1.6%以下。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有效化解民间金融风险。持续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市级守信示范企业评选。招投标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实行建设工程“不见面”开标和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效率显著提升。组建宜兴市行政审批局,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模拟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获评“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先进地区”。城乡品质加快提升。打造更高水平城市现代化和
15、城乡一体化,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城市建设开启新篇,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通过省政府审批,率先完成省级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绘就城市未来建设发展蓝图。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锡宜一体化发展,丁蜀通用机场、宜马快速通道相继开工建设,宜长高速、常宜高速建成通车。主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一批标志性建筑,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五大主题场馆正式启用。新城打造和老城提升同步推进,79个老旧小区、38条城区道路完成综合改造。新增污水、供水、燃气管网2140公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
16、建设达标率达100%。高标准推动精准脱贫,设立脱困转化综合奖补等专项资金,全市经济薄弱村均实现脱困转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国省干线里程增至399公里,路网密度达1.57公里/平方千米,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水平建设省生态保护引领区,构建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责任审计、全国森林资源督查,全力谱写“两山理论”的“宜兴篇章”。深入实施治太保源,以入湖河道整治为重点,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管理全覆盖,9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到类及以上,连续13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大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控源截污、燃煤工业窑炉整治、
17、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等行动计划,超额完成“减煤”“减化”任务,华润热电实现停运。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区域气味、噪声、烟尘粉尘污染治理。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光大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扎实推进。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5%、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制订实施聚焦富民30条政策,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省四星级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学校39所,积极引进无锡外
18、国语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健康宜兴建设顺利推进,公立医院运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市医疗中心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改建医疗机构43家,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2.98岁。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增养老床位5270张。健全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建成食品安全快检网络体系,获评首批“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3%、9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2015年的1.6倍、1.7倍。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即成、实现蝉联,成为全国首批新时
19、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注册志愿者达36.6万人。文化建设站上新起点,完善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促进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建成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姜昆笑剧场。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宜兴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太湖国际风筝节系列风筝赛、斯诺克邀请赛等高水平赛事,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体育工作获评全国先进。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首次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安全发展全面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要求贯彻到发展各个领域。切实做好国务院江苏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导和无锡巡查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顺利通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20、“回头看”督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三管三必须”要求,调整优化市安委会、专委会架构,市安委办实现实体化运作。不断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组建森林消防大队,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体系。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重大隐患整改率。社会治理稳步提效,深化法治宜兴建设,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宜兴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平安宜兴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全感居全省前列。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张渚镇善卷村、西渚镇白塔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化解一规范”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信访工作绩效处于全省前列。在全面科学总结“十三五”发展成绩
21、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国际大变局、国内主要矛盾变化、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环境资源制约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实现质变,尚未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动能还没有大量催生,尚未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重点领域改革、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面对“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开创宜兴“十四五”发展新局面。表1 宜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类
22、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十三五”目标2020年实际值经济强1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年均7.5%左右年均增长7.3%(现价)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140127.6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9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12.35城市化水平%6769.26R&D支出占GDP比例%3.22.947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数人125该指标已不作统计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223.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638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46.1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4.11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90该指标已不作统计百姓富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00061
23、090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10003243015人均预期寿命岁8282.9816新增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15.2917城镇登记失业率%13.6526二氧化硫1024.927氨氮1013.9328氮氧化物1021.729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7282.530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503031地表水好于类水质的比例%7088.932城区污水达标处理率%9898.2333林木覆盖率%3031.3社会文明程度高34法治建设满意度%909035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99936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9937城乡居民依法自治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899.8
24、38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899.8注:1、带指标为累计数。2、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2%。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由于统计口径调整,现仅公布2020年实际值。第二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宜兴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重要生产网络区域内部循环更加强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
25、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大流行使得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宜兴既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世界格局变化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主题和导向,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宜兴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重大发展取向,努力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经济
26、实力、科技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从区域形势来看,长三角地区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肩负着“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路、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历史性使命,将成为全国强劲活跃的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这既为宜兴发挥产业、生态、文化等比较优势,实现
27、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广阔发展空间、融入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产业竞合关系更加复杂、虹吸与辐射相互交织影响等重大挑战。第二节 阶段特征“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系统、全面、辩证地审视宜兴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牢牢把握所处的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未来五年是宜兴产业强市的关键提升期。进一步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突出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加速产业科技融合,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攀升,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突破、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未来五年是宜兴发展格局的深度重构期。加快融入以国
28、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强大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未来五年是宜兴区域发展的机遇叠加期。牢牢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不断深化锡宜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着力提升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未来五年是宜兴生态建设的巩固深化期。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环保、生态旅游、循环农业等产业,打通绿水青山
29、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通道,增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创造生态文明的宜兴新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美丽新宜兴。未来五年是宜兴民生事业的提质升级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百姓。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事业建设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五年是宜兴城乡融合的扎实推进期。牢固树立“乡村振兴就是宜兴振兴”理念,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打通城乡科技、人才、资金流动通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30、改革经验和模式,为无锡、江苏乃至全国创造更多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经验。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是宜兴经过“十三五”埋头实干、潜心改革、夯实发展基础上开启新局的五年,是宜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有可为的五年,是宜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拼搏的五年。全市各级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宜兴发展的艰巨使命、繁重任务,保持坚强战略定力,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创出火红年代、干出非凡业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
31、力夺取“十四五”时期宜兴发展新胜利。第三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强富美高”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32、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第二节 发展战略围绕“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推动宜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战略,拓展战略内涵。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成果为现实生产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重要抓
33、手,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作用,提升宜兴在全国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位势和竞争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抢抓我国产业发展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窗口期的机遇,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保持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层次稳步提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全面改革开放战略。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举措叠加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
34、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重构进程,提高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以开放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打造乡村振兴“宜兴样板”。绿色发展战略。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积极拓展绿色发展新路径,着力构建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以绿色科技为带动,以绿色制度为保障,以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为重
35、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美丽宜兴。民生共建共治共享战略。顺应民生事业发展加紧迈向“从有到优”新发展时期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的原则,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将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推动城乡居民平等共享,全面建立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民生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造幸福宜兴。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确保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
36、各种风险,打造安全宜兴。第三节 发展目标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三五年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全国一流、令人向往的科技创新之城、现代产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在二二年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强富美高”新宜兴展现现代化新图景。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锡宜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民生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居民人均
37、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保持领先,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平安宜兴建设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成为美丽江苏、美丽无锡建设的示范样板;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社会诚信体系全面建立,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全
38、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宜兴充分彰显。二二五年发展目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到202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程度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宜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供给水平全面增强,本质安全基础明显夯实,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增幅总体优于无锡大市平均水平、成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形成更多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巩固提升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发展地位,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39、先行军、“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明显提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占比达到无锡平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未来产业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治共享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
40、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果,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7000元,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4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3.2岁。美丽宜兴建设展现新面貌。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
41、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为健全,生态产品绿色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基本建成长三角最美生活“后花园”、重要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降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均达到上级要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陶瓷文化、科教文
42、化、乡贤文化等优势更为显化,文旅融合、数字文化产业等深入发展,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中国陶都”影响力持续扩大。到2025年,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保持在90%以上。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牵引作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宜兴业”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打响,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高水平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8.5亿美元。社会治理效能
43、达到新水平。法治宜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宜兴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5%以上。第四节 战略路径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应遵循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路径。一是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好“两个中心城市”。即,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拉高标杆,做厚产业基础、做强城市能级、做精特色优势,在接受更大能级城市辐射、实
44、现更高层次区域竞合的同时,更好集聚资源要素、协同区域发展,真正变区域地理中心为功能轴心。二是在发展任务上,构建好“两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结合起来、统筹起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既依靠科技创新,直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走向高端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又导入附加值高、爆发性强的科创项目,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根本性重构和发展动能根本性转换,打造符合宜兴实际、具有引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在发展资源上,转化好“两个优势”。即,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把生态作为最独特的核心优势,加大保护力度,
45、彰显美丽品牌,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经济发展资源、城市发展资源,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把人文资源作为最深厚的软实力,推动独一无二、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更为直观地显化到文化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用好乡贤资源,为宜兴发展牵线搭桥、贡献出力,加快把特色潜力转化为优势、奠定为胜势。四是在发展依托上,夯实好“两个基础”。即,农业农村和民生保障。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以城乡融合撬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共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坚实基础。表2 宜兴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2025年目标值属性经济强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增长6%预期性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年均增长6.5%预期性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预期性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8%预期性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预期性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30预期性7规上工业增加值率(%)20左右预期性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预期性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0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