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非农职业培训模式的构建途径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非农职业培训模式的构建途径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非农职业培训模式的构建途径。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民工 非农培训 途径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出现了大批的涌向城市打工的农民即农民工。对农民工的非农职业培训,实际上是要造就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意义非常重大。根据2003-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在未来五年,我国将“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 5000 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 3000 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己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 2 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这对职业院校来说,
2、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想在这一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增强信心,积极应对,要像重视学历教育一样,将农民非农职业培训各项工作抓实抓好,尽快建立起开展农民工非农职业培训的新模式。一、积极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订单式模式是指学校与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委托培养或用工协议,由企业提供未来一定时期内用工人数、岗位及标准,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和外来工具体情况定期、分批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外来工输送到联合办学的企业就业。这一模式与高职院校现行探索的全日制在校大专生“订单”培养基本相同,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确立依托企业、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经常开展市场调查,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深入
3、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用工需求,甚至主动向企业提出培训建议。同时根据企业用工“订单” ,制订相应培养培训计划,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实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定向输出。菜单式模式是指学校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用工信息开设外来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供外来工选择,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力市场服务部门推荐,由用工企业择优录用。这一模式要求学校与各级各类规范的职业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经常沟通协作,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主动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体系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为外来工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这两种模式,其优势均在于培训专业
4、对口、服务有组织,并为外来工就业提供了直接通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只有抓住了“订单”和“菜单” ,才能抓住外来工生源,抓住外来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本。二、按需培训,注重实效在开展非农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外来工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紧紧围绕企业用工和外来工就业、转岗、晋级、创业的学习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做到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要把好以下几个环节:1.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可根据企业用工“订单”标准,事先与外来工输出地有关机构在自愿
5、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协议或输出协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外来工职前职业技能培训,使外来工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实现务工与用工的对接,同时有效地保证培训生源。2.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在对外来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本领。对培训前已取得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的,可设置较高一级培训内容。3.要突出短期培训,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要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外来工向城市生活和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制造、建筑、加工业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外来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初级工、中级工甚至高级工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相应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4.对部分有学历提高要求,且已取得高中毕业证书、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外来工,要在职后培训中加以解决。目前,由于招生制度和教育模式所限,职业院校应通过举办夜大、成人大专等形式,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工接受与其从事工作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其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学习后获得相关专业的高职大专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