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_社工论文.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05956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_社工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_社工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_社工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_社工论文社工论文2009 年下半年到 2010 年上半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旱情严重影响到这一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导致数千万人生活饮水困难,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位于桂西区德靖台地大石区的那坡县也不例外,从 2009 年 8 月份开始,那坡人民面临着“旱魔”和“火兽”的严峻考验:土地干裂、水源干枯,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森林火灾存在极大隐患, 春播夏种都无法进行。据那坡县政府的资料数据显示,由于天气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偏少60%,全县 9 个乡(镇)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情,全县人畜饮水及工业、农业、林业和渔牧业用水出现严重困难,造成经济损失 1

2、155 万元,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8.9%;截止 3 月 7日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 18 起, 过火面积约 718 亩,受害森林面积约 392 亩,造成经济损失达150 万元1 。那坡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余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中、低峰丛洼地及峰林谷地地形。当地人称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为“弄场”。那坡地区系扬子地块边缘,由于该区石灰岩地质纯, 多节理缝隙,透水性强, 渗透率高,高坡陡,石多土少,致使土壤瘠薄 ,粮食产量很低。仅有的少量耕地集中在大小不等的“弄场”,“弄场”低洼易涝,也易旱。夏季洪往“弄场”里灌, 形成涝灾,摧毁农作物; 冬春雨

3、少,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2。但是历史上, 在当地生态系统未遭到大肆破坏之前 ,该地区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和, 四季如春 ,有“天然空调”的美誉。可如今除少数村庄的庙宇和人迹罕至的顶以及田边地头尚存少量林木外,其余全部是光秃秃的、裸露的岩石,就连灌木丛、草木丛也难以看到。该地区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便旱灾频发。据气象资料统计,20 世纪 50 年代发生干旱 9 次,60 年代 18 次,70 年代 25 次,80 年代 25 次。从 1958 年到 1990 年,春旱 15 次,其中严重的 8 次;夏旱 19 次,其中严重的 10 次; 秋旱 16 次,其中严重的 3 次;冬旱 18

4、 次,其中严重的 5 次;冬春旱相连 8 次, 秋、冬、春旱相连 1 次,209 天;冬、春、夏旱相连 1 次,227 天;春、夏旱相连 1 次,92 天3。但是 2009 年的干旱却是当地六十年不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干旱。素有神秘及文化“活化石”之称的黑衣壮(黑衣壮:壮族的一个分支 “敏”, 他们因保持了制作和穿着黑衣传统服饰的习惯,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刚好就世居于这个如今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区。虽其自然环境如此恶劣,但黑衣壮人却凭借着蕴含在其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地方性知识、与区生态相适应的生计模式应对自然灾害,度过了难关。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与地方性知识,也显示了黑衣壮文化强大

5、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一、应对旱灾的地方性知识世代生活于广西那坡县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黑衣壮人,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区和半区水资源紧缺、对降雨的高度依赖等原因,不断与自然抗争和磨合,总结出了一套与水紧密相关的地方性知识。我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理,总结如下:(一)生计方式中蕴含着御旱知识在历史上,黑衣壮人以地农业为主, 兼营纺织业和蓄养业,近年来又通过外出打工、茶叶和货种植等途径发展出一套适应大石区生态环境的生计模式。黑衣壮由于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同,根据其所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产生计方式可分为石旱地农耕类型、土坡旱地类型和低河谷水田农耕类型三种。在那坡中部一带,水田较少, 大部分为旱田

6、。黑衣壮人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与水利资源),在区旱地种植耐旱的玉米、红薯和南瓜;在土坡旱地种植早稻、黄豆等经济作物;在河谷的水田种植水稻。由于水田少,且当地的气候干旱,黑衣壮人一般选择玉米作为他们的主食。尽管其生活于“九分石头一分土,耕地碗一块瓢一块,盖顶草帽少一块”的恶劣环境中,玉米苗仍像稀稀拉拉的野草一般一丛丛的顽强地生长着。为了有效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黑衣壮人在耕作玉米时总是会套种黄豆、竹豆、红薯、南瓜等,以补充单一作物经济,保障温饱。尤其是南瓜苗,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 作为黑衣壮区唯一的蔬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粮食补给作用。玉米种植与储藏的方法中蕴含的地方性知识

7、:首先是选种,他们一般选粒大、饱满、色好的玉米棒,去掉两头过小或过大的玉米粒, 脱粒晒干,拌石灰贮存起来; 然后是浸种,本地都有浸种的习惯,一般将准备作种子的玉米粒, 置于石缸或其他容器,倒入适量的大粪水或猪粪水, 撒上桐油搅均,浸泡 12 天,浸种的目的是让种子尽快发芽,而且可以杀死病毒;接着就到了出种子阶段,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下午, 当“开路”的鞭炮点过后,各家各户把牛从牛栏赶出到附近地上,象征性地去犁一点点地, 至于犁哪里 ,东、南、西、北方向由当地的师公择定。犁地之后,由家妇带着工具、几粒种子、一些肥料,在已“耕”地上种下玉米,表示“坐种” 、 “开种”的意思, 种时要 “屏气”, 不

8、能呼吸 ,过了正月初三,方可进行春种 ;再次是选苗,玉米长苗后,在农历三月前后,人们就开始选苗, 每坑留粗壮的玉米苗一至三株。紧接着就是栽培,等玉米苗长到一尺左右,进行第一次培土, 叫小培。长到三尺左右时,再培一次土, 叫大培。收获季节一般在农历七月。玉米棒收回家后,一般都一束一束的悬挂在楼阁上。挂在楼阁的目的主要是让家里的炊烟慢慢熏,慢慢烤干, 可防玉米虫的“侵犯” 。待食用时,再拿下来剥壳、脱粒、碾磨。笔者在那坡进行田野调查时,听到一句俗语, “干旱吃饱饭,下雨饿死人”, 很是疑惑。据村民解释, 那坡往年雨季来临时, 一般正值玉米抽穗的季节。大雨一打,洪水一冲, 玉米收成去了大半,如果干旱

9、的话, 只要玉米能长成肯定有收成。因此 ,尽管天气越来越干旱, 但村民们仍将肥料挑到了地里,一袋袋堆放好, 只等天一下雨就立刻播种。听他们讲,关键是看在农历五月是否下雨,如果到时下了雨 ,他们就可以种好田地 ,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 玉米就没法种了。许多村民都像年近五旬的李志华一样,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如果下雨可以种植玉米,他们便在家务农, 如果一直干旱种不了玉米, 就外出打工以谋生计。为了家庭的发展,李志华已经安排了两个小孩先去广东打工,让他们寄点钱回来补贴家用。不过现在随着干旱的持续,他也联系好了南宁的“东家”,做好了举家外出的准备。不少村民都表示,如果干旱太严重,可能也会外出务工。(二)

10、村寨房屋建筑中隐藏的生态技能黑衣壮人聚居的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旱灾发生的频率较高。为适应当地干旱频发的恶劣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往往选择依傍水、近邻田地、地基厚实、地势高凸、向阳通风的“弄场”来立村建寨。这样的村落基址地质结构稳定,土层深厚,适合建造永久性的聚落建筑;关键是聚落附近有丰富的水源和充足的耕地,使聚落居民有了可靠的生活4。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形地势作为村寨聚落点, 既是为了方便生活,也是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在干旱时节,这种聚落建筑方便了生活用水与灌溉用水的使用,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 减少浪费。黑衣壮人在建造住房时一般是在房屋的一侧临空发展,

11、在下边装数根柱子以支撑,使其形成干栏式的建筑。这种干栏式的建筑是与当地平地少,地势陡,坡度大等地理特征相适应的。这种干栏式的房屋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存粮食, 中间一层供人们居住,下层用来饲养牲畜。这种建筑的选址、结构与空间布局处处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选址与当地地形相适应;房屋各层的空间布局与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独特的结构与布局不仅扩大了住宅面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透光、通风、祛湿、防雨、排水、防蛇虫野兽等作用。(三)民间信仰中隐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黑衣壮族群有不准在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间撑伞、晾晒衣服的地方风俗禁忌。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得知:当地一些老人认为这次旱情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当地的年轻人长期不遵守

12、这种风俗禁忌所致。他们甚至还认为旱灾的持续与长期不举行求雨仪式有关。其次,黑衣壮族群的“保命保福”仪式流露出“天人合一”的地方性生态观,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衣壮有“买水”习俗、求雨仪式和晾衣禁忌。向龙王购买所掌管的“新水”是黑衣壮大年初一的头等大事,天刚蒙蒙亮时, 妇女们便争先恐后点着香支,拿着爆竹到公共打水处向龙王“买水” 。黑衣壮把这种大年初一早晨的打水活动称“买水”,谁家先打到新年的第一桶水,那么则预示着他们家将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 丰衣足食。笔者认为黑衣壮族群的这种向龙王索“新水”的风俗,与当地经常干旱缺水有关, 是当地民众害怕干旱和渴望风调雨顺的集体意识的体

13、现。作为严重缺水短水的区之一,黑衣壮地区在政府未资助修建大型水库、小型水池之前,常年依靠涧断续流出的泉水为饮用水, 且人畜共用。每当到秋冬缺水时节,住在区的各屯(相当于村),如弄文、弄莫、吞力、弄公等屯的村民都挑着空桶到莫屯打水,若白天农活繁忙,则在晚上趁着月光自发组织去打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莫屯村民空闲时节去别的屯拜访, 手中提的往往不是鸡鸭腊肉一类的东西, 而是带着一壶饮用水。以前缺水的自救措施主要是举行求雨仪式,即道公到水源处请来青蛙(因青蛙生活在水里 ,请青蛙即是请水的隐喻),在土地庙里施法自救。不过在 2010 年半年的西南大干旱中, 黑衣壮人已不再举行求雨等靠天吃饭一类的仪式。在访

14、谈中,村里的老人们通常把干旱、缺水的原因归归咎于年轻人不遵守禁忌。一位姓黎的老太太讲“从初一到初五,都有人洗衣服晒衣服,我家媳妇也是,初五没过就在楼顶洗衣服晒衣服,不缺水才怪, 但是我们老喽,年轻人说不得, 也不听”黎老太所说的初一到初五的禁忌是指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五村民不能在超于屋檐的地方晒衣服、撑伞的禁忌。据老人的说法,在那正月初一至初五晒衣服、撑伞意味着像神明告知人间需要的是阳光,而不需要雨水甘露, 因此龙王便不施发任何雨水。村中老人还讲到,近年来的滥砍滥伐冒犯了神灵,又不举行求雨仪式乞求原谅, 因此他们认为大旱是神灵降罪。黑衣壮还有“保命保福”仪式。黑衣壮认为每个人的命是不同的。如果谁命

15、薄身轻,则需要举行“保命保福”仪式。这种仪式一般需进行三次,每次种下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植物以表达不同的寓义,依次种芭蕉、金竹、和桐树。分别象征着养命、健康和保长寿。整个仪式过程庄严神圣,所表达的是人们对超自然的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同时也透露出黑衣壮人对与生活与其中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的认识。 “保命保福”仪式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仪式必须种植物, 少则一种 ,多则三种,认为这三类植物 (芭蕉、金竹、桐树)的生长能影响人的寿命与福气。他们通常选择在房屋边的自留地中最好的田地里面种下这三类植物,种下之后便精心呵护。芭蕉喜温暖耐寒力弱,根茎的分生能力较强,耐半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较快, 且有利于保存土壤的水分,水乃生命之源,种植芭蕉意味1/2 12 下一页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