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高等教育教材体例初探 - 论文关键字:网络 不同 内容 高校 黑体 体例 教材 教育 技术 摘要:介绍两本高校教材的编辑方法,分析其特点并阐述高校教材为迎接网络时代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调整编辑思想的必要性,提出高校教材编辑体例需要调整的几个方面。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材体例、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152n ne ne edti ay f stylebk f higher eduatin teahing aterial Abstrat:The authr intrdues ne ne ay f t bk f higher eduatin aterial and harateristi,disu
2、sses the neessities f develping the editrs ay in rder t ake knledge innvatin and eb tie, and puts frard se unereasures fr hange stylebk f higher eduatin teahing aterial.Key rds :eb and ultiedia ; stylebk f higher eduatin teahing aterial; the neessities f develping.Authraddress:tianjin plytehni unive
3、rsity,63,henglinzhuang rad,hedng Distrie,300160,tianjin,hina, 中国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教材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编辑出版面临新的时代门栏,即多媒体技术的渗入。网络技术的普及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需要,高校教材不可能置身事外,直接发生的事件就是高校教材体例的变化。本人试图从两本教材的编辑体例形式说明一些问题。一、 介绍两本教材论文新型高等教育教材体例初探来自 第一本书:人力资源管理 (HUAN RESURE ANAGEENT)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著名教授加里 德斯勒( Gaey Dessler)著(
4、第六版) 。刘昕、吴雯芳等译吴雯芳校。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世界最大的教育图书出版商 PRENTIE-HALL 出版公司。发行:中国人民出版大学。 本书属于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编委会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组成。作者是美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各学术领域中最著名的教授,有极高的声望。本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选用,是当今教育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教科书。全书国际开型 787*1092 毫米(大 16K) ,703 页,45 印张,插页 3。1999 年第一次印刷,2000 年第二次印刷,印数:10000 全书共三篇 19 章,1 章(导论)和 2 章(美国相关法律)
5、属于独立章,第一篇雇员招募与配置,3-6 章; 第二篇培训与开发,7-11 章;第三篇工资报酬, 12-14 章;第四篇劳资关系,15-16章; 第五篇雇员保障与工作安全,17-19 章。 每章 3-8 段不等,不加节号。每章开始,均有本章目录,本章概要;本章概要中除简单介绍本章主要内容之外,还在后面写出“学完本章后,你应当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本领要点。每段标题用小 2 号字,前加浅灰色方块,后加拉长到底的破折号(细直线)表示区别;下面顺排具体内容。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具体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或小五号楷体字。每章最后均有:本章回顾,应用练习,或附录。其中,本章回顾包括小结、关键术语、讨论题三个部分
6、。应用练习包括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例企业专题故事,和针对这些故事及本章内容的若干小问题:然后是另一个小案例及其若干问题。最后是本章注释一般要几十条内容,按序号排列 30-90 个不等。偶尔几章在本章注释前有一段附录常常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相关知识内容或相关资料。全书最后是一个词汇表,收录了这本书全部约 280 个概念词汇及其解释。 原书还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学徒式巡练录象带、资料手册等。估计是反映出大学职业和研究的教育特性非常突出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遗憾的是我们无缘见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没有被授权出版。我们无法了解具体原因是什么,希望不是因为我们嫌那些东西太琐碎,太不符合中国“
7、出版和阅读习惯” 。以致我们今天管中窥豹少了很多真实的聚焦。第二本书: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主编祝智庭教授,印刷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开本 850*1168 1/16,印张 19、25,字数 462,000。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ISBN 7-04-010297-8 本书作者祝智庭教授 1991-1996 年在荷兰 Tente 大学教育科技学院从事网络教育研究并获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后被聘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是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已编写了 10 余本有关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教育技术方面的著作,并已在国内外学刊
8、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者。本书目前是教育技术研究生专修课程。本书全书分三部分:活动篇、讲座篇和资源篇。 活动篇分 16 个教学模块,前 8 个是概念、理论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设计网站、制作网站、完成网站等,然后是期中考试;后 8 个模块是,了解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教学技术、教学评估、支持文件和教案、策划研讨会、召开研讨会等,然后是期末考试。每个模块又分若干活动,每个活动分若干内容、步骤或讨论题目。属于内容的列表、叙述,介绍;属于步骤的铺开过程,每步操作什么,怎么操作。属于讨论题目的列出标题,留出若干空行。 “说明”部分一律加灰色框底。字体字号上:“模块”标题一
9、级字号特大号行楷,“活动”标题一级是小二号宋体, “步骤”标题一级小三号黑体;再下一级标题五号黑体,重点字词黑体,其他一律五号仿宋;表格内文字一律小五号仿宋,并配有计算机界面微缩图。讲座篇分 8 讲,教育技术概述、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每讲分若干节,每节分若干标题(一、二、三、 ) ,每个标题又分小标题() ,最后是参考资料。每讲前列出本讲目录,标题 1 号行楷,目录是四号黑体,其他五号,标题和参考资料用黑体,小标题以下用楷体。内文中节一级标题小二号宋体,下一级标题用三号黑体,表格内小五号仿宋。表格内或说明类文
10、字是小五号黑体。再下一级标题字号不变,字体一律是黑体。 资源篇分 10 个内容,基本把教育技术涉及所有领域的内容都根据需要,适度展开。相关网址、网上格式、风格量表、热点话题、教案范例、教案模板、编写目标、配置与管理、量规范例、软件评审标准等。二、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区别作用1不约而同的一致两本教材虽然属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但是都不拘章节束缚,两本教材不约而同都同时打破传统章节段落的死板设计,可谓“有章无节” ,均根据自己教学内容表述的需要,调整出最适合自己内容的顺序,内容平行,根据需要展开段落,清晰的顺序阐述,既保证了阅读的方便、视觉提示清晰一致和检索翻阅便捷,又使人看去很新颖,实用,视觉效果上
11、不厌烦,提高了阅读视觉兴致,没有传统章节多层序号拖沓繁复之感,作者与读者之间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对称。 两本教材虽然同属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但是不拘媒体束缚,都大量使用了除纸介质以外的其他多种媒体,比如以光盘为载体的音频视频信号介质。虽然没有授权出版,但是美国教材中提到了媒体应用部分,包括以录象带为载体的视频音频信号和计算机的软件工具等多媒体手段。另外,在摆脱体例束缚上也是各有千秋,知识的序列随着表达知识的手段工具的开发,引导作者改变自己阐述知识的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量的图片,大量的提示,大量的表格,形式上是体例改变,本质上是增加了给予读者的信息量。过去我们传统编辑学要求的体例,或者高校教材的
12、传统体例,在这里已经显得很陈腐,千篇一律的体例设计,看不出这本书与那本书体例上的区别,视觉上、感觉上显得重复呆板,缺少激情。相反根据内容的性质,逐节以内容的自然逻辑衔接为纽带,配以新颖体例版式,这正是两本教材共同的特点。2不同专业需要的特殊形式中相同的思路不同的教材,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编辑处理也不同。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学科跨度非常大,操作性很强,教材编写上体现操作过程的人机交互性的活动、体现知识变化系统前瞻性的讲座、体现背景资源种类的序列性等内容等特点异常鲜明。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科与社会心理学、数理统计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社会科学,也属于学科跨度较大的理论体系。知识表
13、述需要把各个学科的最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融会在一起,阐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就成了教材的中心话题形式,大量的案例、大量的不同学科的原理运用就成了教材的主干,比如数理统计、案例汇总、要素比较等。各种表格、工作步骤排列、专业知识简介等就成了辅助素材。根据不同知识表述的的需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是两个不同专业的共同思路。3完全不同的专业思考和专业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作者面对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跨国企业管理领域未来的精英。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是国外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管理理念不断体现人性化,管理理论经历了多年的理论丛林现象的产物;是管理科学学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理
14、论教学阐述不断突出信息对称的结果。知识背景的铺陈、基本观点的综述、专业工具的介绍、具体案例的展开、管理实践环节及工具的应用训练、多种不同教学媒体的利用就成了本书基本的内容形式。既注重了知识的学术发展,又突出了知识的实战应用,两者的充分兼顾,体现着作者在这门学科上独到的理论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属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伴随着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尤其在传统教育上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来自各个方面。教材的编辑就是一个反映作者对信息技术改变生存方式的深刻理解的镜子。虽然我们还说不
15、清网络技术会把我们改变成什么样,我们已经知道不改变是不可能了。至少教育技术目前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网络开展教学交互活动、涉及教育与技术关联发展的讲座和概括立足本国教育发展的各种资源线索这三个重要学术方向。本书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既保证本书教材性质不变,又能使教材于网络、教育技术的结合天衣无缝。 三、高校教材编辑应该参考的新建议人们不想否认网络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涉及各个学科将怎样利用教育技术,却莫衷一是。前面两位中外学者有意无意为此做了很好的大胆尝试,本人在此提出高校教材编辑的以下新建议,以供大家参考。1. 多种媒体的应用应该成为高校教材内容组织的新平台从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任
16、何学科教材的形式反映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现状的把握。甲骨、竹简曾经是中国人传授知识的介质,随着纸张与印刷术的普及,书籍曾贯穿着我们的教育技术至今。私塾、黑板粉笔的教育技术也统治我们的教育很多年。高校教材在这当中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历史变故,但是始终变化不大。如今,光盘和网络又一次在改变历史。教育要实现基于网络应用的环境变化,要实现网络数字化的革命。一方面,使我们面临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和如何利用新的技术介质更高效的实现教育,实现教育活动的信息对称;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即将改变我们对教育本身的理解,我们即将告别淘汰教育、精英教育,尽快迈向真正意义的全民终身教育。总之,如何使高校教材适应这个变化,把多
17、媒体的应用作为高校教材内容组织的新平台,将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一环。不能想象粉笔不在黑板上写字,非要写在甲骨上,更不能想象在光盘上写粉笔字。 2. 体例标准的灵活运用应该成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新视角在铅与火的时代,体例标准化除了要规范出版、印刷行业标准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作者一个编排知识的具体工具。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印象:这是编辑书刊的唯一不变的工具。这个印象今天终于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随着光与电的时代到来,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令高校教材体例遇到了挑战。一是新知识、新学科的出现;一是新环境、新手段的产生。沿用旧体例的书籍很难和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结合产生更大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材必须考虑
18、随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活运用体例编写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展示顺应知识的系统和变化,让体例标准更紧密的结合新技术、新环境得以发挥作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新课题。如何相应调整教材体例,充分利用这种综合技术(五大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视频、音频、投影)的发展变化,灵活发展体例形式,既保证一定的书籍体例风格,又能实现教材可以结合网络教学环境的灵活变化。不仅包含了作者对本学科知识的造诣,对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两者结合的深刻理解与全面利用。3. 突出教育功能的定位应该作为高校教材撰稿写作的新思路不同层次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研究教育作为高校功能定位如果不
19、错的话,教材的编撰应该从各方面有别于其他功能的教育,调整出新的思路。有些内容应该在教材中渗透体现。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的进展,从教材的各个章节编写上体现研究的进展,如本学科研究各年代主要进展及涉及哪些方面的发展成果;二是研究方法,从教材的编写上体现研究的方法,包括本领域中尽可能多的其他研究方法,编写者可以对某些观点持不同态度,甚至是批评态度,只要是本学科涉及的内容;三是研究方向,从教材的编写上体现研究方向,当前或今后主要需要研究的方向、课题、难点、困难等。特别是教材练习部分、实践部分、以及资料部分应突出这三个方向。应该说,在网络、数字化环境下很少有还能超出五大教育技术(网络、计算机、音频、视频、
20、投影)不能实现的,只要我们用心学习新的媒体技术,高校教材研究功能一定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人力资源管理 (HUAN RESURE ANAGEENT)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著名教授加里 德斯勒(Gaey Dessler)著(第六版)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主编祝智庭教授 编辑手册1986 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书稿的规格、体例”17-33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 年第九卷第 1 期沈向昕论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意识的嬗变和突破编辑学报2001(2)35-37 作品的网络传播和著作权的集体管理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作者情况:余效诚(yuxiaheng.)男、1954 年 4 月 13 日生、副编审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程林庄路 63 号邮编:3006160电话:022-24528134、022-23346384传真:022-23346100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