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_中国史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国素称诗的国度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中国诗歌史的专著已有多种,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约十年以前,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是这样几句: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他自己的诗词作品结集,也只以启功韵语名之。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的体会,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
2、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缘由。一,诗源于巫 诗歌和其他艺术的起源一样,是令艺术史家、哲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们颇伤脑筋的事情。上一世纪以来,便有劳动 、 模仿说 、 游戏说 、 移情说 、 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外人不足与论。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 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篇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卜商毛诗正义诗序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越绝书 )等等记载,以备各种阐发西来学说之某一派系的学人们共同征引,好在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测,这些争论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也许只有模糊的结论,也许结论是各种说法的中和。因为不管这些学科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人类状态作为模型,是与世隔绝,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部族呢,还是以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状态,这些实验和举证,都永远不可能确切模拟出人类原始创生时代的文化活动了。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 ,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世
4、界上很多民族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 、 奥德赛 、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 罗摩衍那 、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 、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但在汉民族的诗歌发展过程中,似乎却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这曾经使一部分奉行统一规律学说的人士大惑不解。我想,也许是因为中国文字起源早,历史和文献不必依赖口传形式保存,何况象形文字早就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符咒作用的缘故。 中国古文字起源之一,是来自卜蓍,这是由一个有趣的发现证实的。1899 年,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的学者王懿荣因病照方抓药,偶然在向来被叫做龙骨的中药上面,发现了神秘的符号似的
5、花纹。经过研究,证明这是一种当时尚未被认识的古文字,于是他派人把中药铺里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开创了后世称为甲骨文的研究。1903 年,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号铁云)出版了铁云藏龟专门著录甲骨文字,1913 年孙诒让的契文释例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从此殷商时代的文献开始为世人所知。中外学者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断定目前发现的约十万片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甲骨文文献都是殷商王朝后半期占卜的文辞,即卜辞。 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可谓文化混沌的时代。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如同今天保留着原始习俗的许多民族一样。 卜是用龟甲兽骨,
6、 蓍是用蓍草来占 (预测)某事吉凶祸福的两种方式。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也许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由来。例如: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三七五)就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无疑是后世诗歌的先声。 卜蓍形成的著作,就是向来被称为六经之首的易 。 易是一部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的伟大著作,我们无意对它作全面的评价,只想指出在它的的卦爻中,已经保留有完整的古代歌谣,如描写抢婚风俗的: 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 (屯六二)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 (屯上六) (大意为
7、:男子威风凛凛地骑着马到女家来了,他不是强盗,而是来为婚事来的。马儿走远了,女子还在伤心地哭着。 ) 又如描写牧场景象的: 女承筐,无实; 士(圭+ 刂)羊,无血。 (归妹上六) (大意为:女人抬着筐子轻盈地走着。男子剪着羊毛干净利索。 )再如描写作战胜利后情景的: 得敌。 或鼓或罢, 或泣或歌。 (中孚六三) 或欢宴宾朋情景的: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后一首从双鹤唱和作比起兴,已与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手法相似了。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据说孔子五十读易 , 韦编三绝 。但中国诗歌史,一般以为是由他删诗,订为诗经为开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诗经以前的诗歌或者没有收集
8、和保存下来,包括孔子删除的那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后世儒生,尤其是汉儒崇尚孔子的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周易正义 )以微言大义之说,把诗经的地位抬至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实源于西周的文化设计。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春官宗伯下大师 )但是到了东周, 礼崩乐坏 ,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我们不妨随手举几个例子: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饷公,赋菁菁者莪 ,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
9、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 这里引用的菁菁者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 左传隐公二年:郑庄公听从颖考叔之劝与其母姜氏隧而相见时,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 。 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 其此之谓乎?这里引的诗,保存在诗经大雅既醉中。 又如士季谏晋灵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甫补之。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 )这里前一句所引诗为诗经大雅荡 ,后一句在
10、诗经大雅 民 。 再如晏子相齐,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勿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因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故也,故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矣。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
11、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後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 )这里引的诗就是诗经 风相鼠的结句。 以上四例中,第一例是将诗运用在外交场合的,第二例是用于评论的,三四例则是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 在政治外交场合引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引用得体,要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势,如第一例中所引菁菁者莪原意即是颂相聚之欢的,正适合于那种微妙的外交场合,这被认为是类 ,所谓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 (春秋左传襄公十五年 ) 不类被认为是有失礼仪的行为。引用全诗来类当前情势,也并不容易,所以也允许只引用其中的部分,这就是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12、 )后世有断章取义的成语,即出于此。 如今一般认为,现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民歌, 雅 (大雅 小雅 )是朝廷乐调, 颂 (周颂 、 鲁颂 商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包容既广,题材亦泛,所以孔子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也。 (礼记经解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包咸注为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 朱熹的注则说是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己者,必于此得之。 )同时他也不否认诗有其他功能, 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所以诗被订为六经之一。 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於是汉儒纷纷
13、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 ,出现了近人皮锡瑞所云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 (经学历史第三章)的现象,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 ,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据说汉武帝曾与群臣和诗,号为柏梁体 ,但是形式既无新意,内容又言之无物。因此有汉一代,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诗歌创作。 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骚赋原其初,也可以说是长诗,想象奇特瑰丽,感情真切奔放,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主流样式,也从此和诗歌一途分道扬镳,故存而不论。 真正继承了诗国风 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民歌,即所谓汉魏乐府 。象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
14、人, 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 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格调自由,情感真切,把离人游子在塞北的乡愁情思描写得淋漓尽致。另一首大胆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也同样如此: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扎扎弄机纾。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这样故事曲折起伏
15、,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 、 木兰辞 、 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
16、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可见两汉诗歌创作的主流,仍然是继承十五国风传统的乐府民歌。三,诗歌与人生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由西汉建立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受到汉末政治腐败和体系化的外来文化佛教的东渐这两大冲击,趋于式微。社会动乱引起人生无常的感喟,鲁迅曾说: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 )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中的人生说和轮回
17、说,搞得人们心理不得平衡,于是产生了生死情结 。王瑶沿着鲁迅的思路研究这一时期文人心态,发现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励人底同情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阮籍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每个大家,无不如此。 (中古时期文人生活文人与药 )他认为,在诗三百里找不到这种情绪,楚辞里也并没有生命绝对消灭的悲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回避了这个问题。 生死问题本来是人生中很大的事情,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和亲切,自然是表示人有了自觉,表示文化的提高,是值得重视的。 所以魏晋被称为为文自觉的时代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
18、史上却非常重要,非常有建树,其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透过盛唐,直达现今,在诗歌发展史上尤其如此。这不奇怪,也可以用马克思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学说解释的。 汉魏之际是以建安文学著称于文学史的,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这些人各著文赋数十篇,声名最高,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 ,就是说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建安骨 ,这指史家所谓的建安风骨。 风骨二字文学史家的解释尽管还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说来,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
19、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 , 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 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了。前人爱用慷慨悲凉四字来形容这种风格,读起来也确实有味道。 现在看来,这一时代为什么在短暂的时期取得那样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是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的。这里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讨论: 第一,汉代自董仲舒以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但是曹操却提倡通脱 ,不拘细节,这有点思想解放的意思。鲁迅说,
20、 思想通脱以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所以魏晋之际文学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曹操也被称作是改造的祖师爷 。可见要实现变革创新,是需要通脱的。 第二,是对文学的重视程度的问题。汉代及以前,文人是被当作倡优畜之的,即使是司马迁、司马相如这样的一代文豪,地位也是低贱的。曹操重用邺下才人而始有建安七子这样的文学集团,而曹丕提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鲜明主张,使文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学家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也由此引起了竞争,这也是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这个时期,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诗人。 第三,批评风气的形成,是又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东
21、汉末年,本有月旦评人的习惯,就是每个月的月初要品藻评鉴一下人物,好象生活会似的,这就成为汉末清议举荐制度的基础。曹丕作典论论文 ,对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的风习作了分析,进而对当时文士的优长和弊短一一品定,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开创之作。当然,他是皇帝,不会有怕得罪人的顾虑,但是后代认为他的批评没有丝毫以势压人之处,相反倒是中肯、公正、态度也满亲切的。后来继续的有诗品 、 画品 、 文心雕龙等一批品评高下,评论优劣的著作,对当时以至后世的文艺繁荣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可见繁荣文艺永远需要健康、正常的批评,既不能搞大批判 ,也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 。 在后人看来,汉魏之际的文士诗人都是一些怪异的家伙,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比附而来的好听的说法,叫做个性解放 。外界消除了儒家观念的束缚,但心里面横亘了佛学所谓生死 ,这滋味恐怕并不好受。这集中表现在古诗十九首中这样一些诗句中: 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 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 ; 所遇无故物, 1/3 123 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