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时,与高司谏书,走 近 作 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五六岁时,母亲郑氏就教他读书识字,买不起纸笔,就用荻草在沙地上写字。欧阳修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还没抄完,_,_,走 近 作 者,画荻教子,就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之作。他一生历四朝,两次受贬,后官至参知政事,身在相位近十年。欧阳修继承唐代古文运动,开北宋文风。诗词重气韵风格,不雕琢,自然清新。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2、_,_,_,解 题,欧阳修手迹,与高司谏书是书信体散文,写于1037年,欧阳修三十岁时。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_,_,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文章析理透辟、言辞犀利,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疾恶如仇的坦荡胸怀和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解 题,欧阳修故里,第一课时,全文串讲,第一段句子讲解,修顿首再拜, 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 家 随州, 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
3、榜, 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 未与人接, 又居远方, 但闻今宋舍人兄弟, 与叶道卿、 郑天休数人者, 以文学大有名, 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居住在随州,【名用动】,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交往,,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的名字夹杂在他们中间,,(于),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予固疑足下, 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 予再至京师, 足下已为御史里行, 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
4、于予友尹师鲁问 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 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 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本来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那以后经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却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判断句】,我还是有些怀疑。,为人正直的人一定不会卑躬屈膝;,有学问的人就一定能明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 有能辨是非之明, 又为言事之官, 而 俯仰 默默, 无异 众人, 是果贤者耶! 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
5、来, 始得相识。 侃然 正色, 论前世事, 历历可听, 褒贬是非, 无一谬说。 噫!持 此辩 以示人,,这不能使我不怀疑啊!,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明辨是非的贤明才能,,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人上下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差别,,这果真是贤者吗?,【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啊,拿这样的辨才向众人显示,,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有机会认识。,您一脸刚直严肃,,议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形用名】,(于),【动用名】,孰不爱之? 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 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 推其 实迹 而 较之, 然
6、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现在考察您的实际表现来对照真君子,,谁会不爱戴您呢?,即使这样我也怀您是个真君子。,这样说来,我从听说您的大名直到相互认识,,总共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这样以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通 “又”,【判断句】,“足下非君子也。”,述说“三疑”,断定高若讷非真君子。1段,从自己少年时认识高若讷姓名讲起,引出“三疑”:,一疑高未必是个人才;,二疑高未必真有学问;,三疑高未必是真君子。,结论:,第二段句子讲解,前日范希文贬官后, 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 疑是戏言; 及见师鲁, 亦说足下 深非 希文所为, 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 好学通
7、古今,,这样以后我对你的怀疑就更肯定了。,前几天范希文被贬官以后,,【状语后置】,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范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只是玩笑话。,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勤奋好学、博古通今,,希文素来刚强正直,,【被动句】,d qio,其立朝有本末, 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又畏有识者 之 责己, 遂随而诋之, 以为当黜, 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 刚果懦软, 禀之于天, 不可勉强。,这真是太怪了。,他做官有操守,,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他又因为议事直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替他辨明无罪,,
8、又害怕有识之人会责备自己,,【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于是随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退 ,,【被动句】,不可勉强改变。,说起人的性格,,【发语词】,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承受之于天,,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 之 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 身惜官位, 惧饥寒而顾利禄, 不敢一忤宰相以 近 刑祸 此乃庸人之常情, 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 亦将闵足下之不能, 而不责 以必能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没有才能的谏官罢了。,即使是圣人,也不会拿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现在您家中有老母亲,,自己又爱惜官位,,害怕挨饿受冻,看重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
9、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招致,这就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即使这样,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通 “悯”,而不会用一定做到来要求您的。,【判断句】,【形用动】,(足下),今乃不然, 反 昂然 自得, 了无 愧畏, 便毁其贤, 以为当黜, 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 乃愚者之不逮; 以智 文 其 过, 此君子之贼也。,而用小聪明来掩饰 自己的过错,,现在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首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退,,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敢进言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是愚笨之人的不足之处。,这是君子中的败坏者。,【判断句】
10、,且希文果不贤邪? 自三四年来, 从大理寺丞至 前行员外郎, 作待制, 日日备顾问, 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 是聪明有所未尽。,第三段句子讲解,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任用,,况且希文真的不贤能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充当供皇帝咨询的官员,,现在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的人吗?,这是聪明之中的疏忽。,足下身为司谏, 乃耳目之官, 当其骤用时, 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 反默默无一语; 待其自败, 然后随而非之? 若果贤邪? 则今日天子与宰相 以忤意逐贤人, 足下不得不言。 是
11、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 以 为不贤, 亦不免责, 大抵罪在默默尔。,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您身为谏官,,是天子的耳目,,【判断句】,当天子仓促起用希文时,,为什么不马上替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这样以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的贤能呢?,那么现在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驱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这样的话,那么您认为希文贤能,,也免不了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能,,也免不了遭受责备,,【被动句】,(之),【名用动】,第四段句子讲解,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 计其当时之议, 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12、 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 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 望之与章果不贤邪? 当时亦有谏臣,,萧望之与王章真的是不贤之人吗?,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一定不会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一定把石显、王凤当作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被动句】,现在您看石显、王凤果真是忠臣吗?,当时也有谏官,,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 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 今足下视之, 果当诛邪? 是直可欺当时之人, 而不可欺后世也。 今足下又欲欺今人, 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 况今之人未可欺也。,就不怕后代的人是无法欺骗吗?,他们必定不会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
13、说萧望之、王章该杀而不值得进谏的。,现在您看这件事,,他们真的该杀吗?,这只能欺骗当时的人们,,却不能欺骗后代的人。,现在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 进用谏臣, 容纳言论, 如曹修古、刘越, 虽殁犹被褒称。 今希文与孔道辅, 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 遇纳谏之圣主如此, 犹不敢一言,何也?,第五段句子讲解,还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表示恭敬的发语词】,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通 “以”,任用进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追赠褒奖。,【被动句】,现在希文与孔道辅,,都是因直
14、言规劝而被提拔任用。,【被动句】,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定语后置】,【名用动】,前日又闻御史台榜(于)朝堂, 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 是可言者惟谏臣尔。 若足下又遂不言, 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 便当去之, 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不要妨碍别的能够胜任谏官之职的人。,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名用动,省略句,状语后置】,告诫百官不准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人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这样天下就没有能进言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开这个职位,,第5段,斥责高若讷身为谏官而不谏,应当离职。,指责高若讷
15、的伪君子面孔。2-5段,第2段,指责高若讷在范仲淹被贬时不但不救反而诋毁其为人的拙劣表现,怒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第3段,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第4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昨日安道贬官, 师鲁待罪, 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于)朝中, 称谏官, 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 圣朝有事, 谏官不言, 而使他人言之, 书在史册, 他日为朝廷羞者, 足下也。,第六段句子讲解,是您啊!,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在朝廷进进出出,,【省略句,状语后置】,自
16、称谏官,,这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我所叹惜的是,,圣朝有事情,,做谏官的一句公道话都不说,,却让别人去说,,这些都要记载在史书上,,以后成为朝廷羞辱的,,【判断句】,春秋之法, 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 不忍便绝足下, 而不以贤者责也。 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 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 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 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亦谏臣之一効也。,让天下的人都消除疑虑,知道希文罪当被贬退,,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 详尽周全。,现在我还恳切地希望您,能够说一句公道话的原因,,是因为不忍心就与您决绝,,从而不在用贤者来要求您。,如果您
17、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被贬退,,那么我现在这样说话,,就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依法判定我的罪过并杀了我,,这也是谏官的一大功劳啊。,前日足下在安道家, 召予往论希文之事。 时坐有他客, 不能尽所怀。 故辄布区区, 伏惟幸察, 不宣。 修再拜。,第七段句子讲解,欧阳修再拜。,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叫我前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座席间有别的客人在,,通 “座”,我不能说尽心中的话。,因此就写了这封信表明我的心意,,陈述,恭敬地希望您明察。,言不尽意。,第7段,说明写信缘由。,说明作者写作动机。6-7段,第6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
18、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研讨,1: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 什么作用?,一疑高未必是个人才;,二疑高未必真有学问;,三疑高未必是真君子。,结论:,“足下非君子也”。,“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他“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 哪个问题上?,研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3、“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性情?,显现了欧阳修胸
19、怀坦荡、无私无畏、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的慨然正气。,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 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有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此君子之贼也”,等等。 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研讨,小 结,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练习,“理解鉴赏”第二题,厕其间:置身其间
20、,列名其间; 卓卓:出众,突出的样子。2. 俯仰默默:俯仰随人,沉默不言;是:这。3. 一忤:违背一下。4. 闵:怜悯。5. 逮:达到,达到,赶得上。6. 骤:急促,仓促。7. 被罪:遭受罪罚。8. 去之:离开职位;堪:承受得了,能够胜任。,练习,“理解鉴赏”第三题,说,陈述,解说。,说法,言论。,文体名称(捕蛇者说),劝说,游说(鸿门宴),文体名称(捕蛇者说),通“悦”,高兴(论语),练习,顾,回头看(段太尉逸事状),看(项脊轩志),拜访,探望(出师表),关心,顾及。,见,看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拜见(鸿门宴),面见。,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陈情表),通“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其,代词,他们(师说),代词,他们的。,它(赤壁赋),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师说),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崔杼弑其君),副词,表希望、祈求,可译为“还是”(淝水之战),练习,“理解鉴赏”第四题。,1.也,表感叹,啊。2.矣,表感叹,了啊。(师说)3.乎,表反问,呢。(鸿门宴)4.耳,表肯定,啊。(鸿门宴)5.也欤,连用,表感叹,啊。(师说)6.耶,表反问,吗。7.夫,表感叹,啊。(兰亭集序)8.哉,表慨叹或赞叹(蜀道难)9.哉,表疑问,呢。(赤壁赋)10.兮,表舒缓证据或抒发感情,啊。(离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