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12050400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好高中生(ID:sanhao-youke),为高中生提供名师公开课和精品资料。高考冲刺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编稿:王艳欣 审稿:李永华考情分析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核心知识聚焦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过程的分析通过上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是由一系列的热传递和热交换过程组成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建立在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基础之上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吸收:

2、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

3、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可以分析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试题切入点。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

4、,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强弱;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则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典型例题】下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区高,主要因为区( )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解析:结合图示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可知,I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气候干燥,天气晴朗

5、;位于内蒙古高原,比区海拔高,太阳光线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受到的削弱作用少,年太阳辐射总量高。答案:D热力环流原理及其运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热气体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冷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高压向低压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海陆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面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上层则形成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洋降温较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陆地气流下沉,海面气

6、流上升,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如下图中的图b所示)。山谷风山谷风形成于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多,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如下图中的图b所示)。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

7、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城市与附近地区相比,气温偏高,在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季风环流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夏季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从而产生气压梯度,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典型例题】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至点,气压最高的是_,气压最低的是_。

8、(2)A、B两地受热的是_地,空气_;冷却的是_地,空气_。(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热力环流形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入手,逐步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00米高空附近A地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上空的气压高于A地上空的气压(或点气压大于点气压,、点的气压值相等,点气压又大于点气压,故点气压大于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定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B地流向A地,近地面气流从A地流向B地。 答案:(1)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

9、是A地下沉,B地上升)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 海陆间水循环,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逾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河流补给规律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河流流量变化在我国分布雨水雨季不连续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东部(夏秋

10、)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夏季受气温影响夏季水量大,冬季断流西北内陆季节性积雪春季缓慢、稳定,与春季气温回升有关春汛东北地区地下水全年稳定可靠平稳不明显分布普遍湖泊水全年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可调节河流水量分布普遍地质作用原理及其应用地质作用原理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这两种力作用的结果。其关系表现为: 地质作用分类图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内力作用中普遍存在的是地壳运动,

11、我们当前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如地表的隆起、断裂、凹陷等运动。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地壳运动是地震,地震时只有里氏震级超过3级才能被人类所感觉到,而绝大多数地壳运动是很难为人类感官所觉察的,这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进行的非常缓慢和较微弱,例如,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四五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喜马拉雅山每年大约增高1.27cm,10000年才增高127m。如今的喜马拉雅山是经过了4000多万年的累积抬升才达到当前的高度的。而且现在仍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上升。这种变化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是无法凭任何知觉

12、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大地很稳定,岩石也似乎永恒不变地永久固定在那里的原因。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向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因此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运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会在地壳中留下“足迹”,这种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基本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

13、泰山、华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下降裂、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

14、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地

15、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典型例题】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下题。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

16、该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方面的知识。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题中所给的解题信息,如题中已知花岗岩为侵入岩,所以其地质循环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C。答案: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比较如下表所示: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

17、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变换太阳能、重力能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

18、,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待稳定的能力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牛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通过各地理要素的作用,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作用。其中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

19、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以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图解【典型例题】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

20、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问: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问: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问: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三好高中生,学习方法/提分干货/精品课程/考试真题,你需要的这里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事务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