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教学重点、难点1 . 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2 .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 1890 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 物候学 竺可桢文集 等。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 段,分为 2个部分。第一部分(1 )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第二部分(2-5 )
2、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三、学习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明确:文章从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 “晋僧法显 ”和“唐僧玄奘 ”两个人物, 写他们对沙漠 “可怕 ”和 “恐惧 ”的观感。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 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 “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 “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 “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 ”,十分荒凉; “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
3、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四、学习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 2 、 3 、 4 段,思考:第 4 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 “光怪陆离 ”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 ”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紧接着, 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 “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 ”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 “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 “可怕 ”的原因。 “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
4、,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 “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 “当然 ”就会有“十分困苦 ”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 “光怪陆离 ”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 “魔鬼的海 ”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 “渴不可耐 ”之际, “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 ”,但 “可望而不可即 ”。对于这一 “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 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 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 运用
5、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 “魔鬼的海 ”以及 “海市蜃楼 ”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原来, 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 “倒影在地上 ”,成为 “汪洋万顷的湖面 ”,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 “倒影在天空中 ”,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 “魔鬼在作怪 ”的现象。五、迁移训练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 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六、小结关于 “魔鬼的海 ”,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七、布置作业1、
6、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朗读课文第 5 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 “鸣沙 ”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明确:本段开头表明 “鸣沙 ”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 “鸣沙 ”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 “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 “据说 ”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 “像打雷一样”的 “轰隆隆的巨响”和 “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隆隆之声 ”, 进一步激起
7、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 “含有大量石英”, “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 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世界是物质的, 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 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三、品味语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 “自己 ”的经
8、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 不少词语绘声绘色。 从修辞角度来说, 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思考: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 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 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明确:1、 “空中 ”用 “看不见 ”, “地上 ”用
9、 “看不到 ”,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 面用 “飞鸟 ”,后面用 “走兽 ”与之相对,显得工整。2、连 “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 “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 “更 ”恰当些。 “当然 ”,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 “当然 ”,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3、 “幻术 ”与 “魔术 ”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 “魔鬼 ”,用 “幻术 ”读起来上口,有韵味。 “戳穿 ”与 “揭露 ”义近,但 “幻术 ”是假的,所以用 “戳穿 ”显得更准确、更有力。四、比较阅读推荐竺可桢的 向沙漠进军 一文, 同一个作者, 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 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 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 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 “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五、小结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 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六、布置作业1、 探究、练习一。2、拓展二、三、四 3、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