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专题五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二、祆教在中国的传播三、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在西方文明史上,中古指的是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在中国,中古指的是:“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之一,较晚的古代,次于上古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指封建社会时代。 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大篆(古文、大篆、小篆)。,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景教又称波斯经教,大秦教,是中国唐代对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派的称呼。景教产生于公元5世纪,
2、在唐代传入中国并一度颇为兴盛,在唐后期的武宗会昌灭佛中受牵连而遭禁。唐朝初年,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以景教命名,意为“光明”。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准许在长安建起第一所大秦寺。“大秦”是唐代中国对罗马的称呼。,聂斯脱利派,古代基督教派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约380451)所创。428年聂斯托利抨击阿里乌的一位论,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故玛丽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为神的基督之母。他因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而被斥为异端。431年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其追随者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
3、等地传播。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
4、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长安。他拜谒了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景教。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景教传播的特点,首先,入唐后积极谋求官方认可。景教碑的记述表明从唐太宗到立碑时的唐德宗,历代最高统治者除武则天外,几乎都对景教表示好感。其次,景教入华后一定程度上奉行“本土化”政策。如“景教”这个译名就充分体现既要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要昭示景教本来面目的用意。此外,
5、景教徒一开始就重视翻译景教经典,以为面向整个中国社会传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唐代所进呈的汉文景教经典曾达35种。在译经和传教活动中,也借助许多佛道名词和儒道思想的表述形式,在其经典中加入大量的忠君和孝道的内容。,二、祆(xian)教在中国的传播,祆教,在中国史籍中又称为火祆教、因其教徒要建立火坛祭祀圣火,又被称为“拜火教”。传统上认为是对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祆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今天虽早已在中国消失,但自南北朝之前传入中国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被取缔,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个多世纪,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与后来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可见的影响。,祆教是典型的二元论宗教,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为主要经
6、典。主要教义可概括为善恶两宗。最高神为玛兹达,是智慧之神,也是世界善事之主宰,他代表火、光明、创造、生活。与之相对的恶神是曼纽,代表黑暗、污浊、破坏、死亡。二神以九千年为期,进行了一场善恶的较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玛兹达创造了天国及火、气、水、土四大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天空、江河、大地、植物、动物和人类,整个世界处于美好、光明、祥和之中。,第二个阶段,曼纽率众妖魔侵入光明世界,在玛兹达与之斗争的过程中,曼纽给人间带来了贫穷、疾病、虚伪、奸诈等一切灾难,为害世间万物。第三个阶段,玛兹达为拯救世界,派琐罗亚斯德下凡,广泛传播自己的教义,引导人们走向正途,使世界变得真诚、纯洁和繁荣,最后彻底
7、战胜曼纽。九千年结束以后,整个世界将被洪水般的熔铁所覆盖,善者的灵魂将升入光明、美好的天国,而恶者的灵魂将跌落于阴森可怖的地狱。那时,一切丑恶和污秽将被清除殆尽,整个世界将焕然一新,恢复原来的纯洁和光明。,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规定,教徒死后,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狗噬鸟啄。若有人将尸体埋于地下,半年不挖出者,罚抽一千鞭,一年不挖出者,抽两千鞭,两年不挖出者,其罪过无可补偿。在所发现的晚于北周的大量祆教徒墓葬中,基本上都采用与中国人相同的葬式,实行土葬,有棺椁和墓志,也流行夫妻合葬,等等。这说明祆教传入中国后,做出了一些适应中国社会习俗的调整。,三、摩尼教
8、在中国的传播,摩尼教公元3世纪产生于西亚波斯,是二元论宗教,很快就被萨珊王朝视为邪教而取缔。摩尼教在唐代初期传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回鹘对唐朝政府的影响而一度兴盛,会昌灭佛事件中亦遭取缔,其后以民间宗教形态在中国民众间继续流传。,摩尼教表现出鲜明的“混合宗教”的特点,核心教义是“二宗”、“三际”说。“二宗”即明暗两宗,表明该宗教的二元论性质,指一切事物都含有截然相反的善恶两端,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为光明王国,一为黑暗王国。“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是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初际时,未有天地万物,但二宗矛盾已孕育其中;中际时,善恶相混;后际时,善恶分开。据摩尼教的说法,人类出现至现在,都属于中际阶
9、段,一直会持续到世界被大火毁灭为止。世界的毁灭标志着中际的结束和后际的开始,那时,世界将恢复到初际时的情景,光明和黑暗相分离,光明王国将不再受到黑暗的入侵。,摩尼教的另一个特点是否定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是黑暗物质造成的,人类的躯体不过是用来禁锢光明灵魂的黑暗物质。为了使世界重新获得光明,人类要尽量远离黑暗,因此就要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其教规有“三封”与“十戒”,“三封”即封口不吃肉不说谎话;封手不在暗中做坏事;封胸不放纵欲望。“十戒”即禁止崇拜偶像、禁止撒谎、戒绝贪欲、不得杀生、禁绝奸淫、不许偷盗、不行邪道和巫术、不能怀疑和背叛教义、办事不得怠惰、每日祈祷4-7次。,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以中
10、亚为媒介进入中国。武则天对摩尼教颇为青睐,原因当是其造大云经,希望借助摩尼教否定现实世界正统秩序,为其以女主之身夺取政权造势。安史之乱后,出于对助唐平叛的回鹘之请,摩尼教在华得到发展。摩尼教在社会下层受到欢迎,从武后到会昌初期,在中国公开活动了一个半世纪。,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中唐以后,辉煌一时的盛唐帝国开始江河日下,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政治上和经济上危机不断。反映在文化心理上,唐初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自信已荡然无存,朝野弥漫着仇外、排外的风气,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再加上当时丝绸之路萧条和东西交通阻隔,在政府眼里与外国人紧密相关的三夷教地位岌岌可危。,会昌三年(843),唐
11、武宗首先清点摩尼教,这与唐与回鹘的关系恶化直接相关。大宋僧史略记载:“武宗会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宫,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国回纥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大半。”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此后北方地区再不见有摩尼寺存在。,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拆毁寺庙、遣散僧尼,主要理由是寺院经济规模日大,许多农户为逃避赋税和徭役而度为僧尼,影响国家的税收来源。在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也涉及景教和祆教。借毁佛之机一并铲除两教,正是由于朝野上下的排外心理作祟。,三夷教的社会走向,摩尼教在会昌年间受到沉重打击后,再不能以正常形态公开发展,有些信徒便迁到边远地区继续传教。在河西和新疆
12、地区,摩尼教则因回鹘西迁反而兴盛起来,吐鲁番地区的摩尼教信仰则一直延续到14世纪后才消失。摩尼教在民间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模式发展,成为农民运动的一股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它混合了道教、佛教的成分,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汉化趋势而易于被接受。如现存泉州草庵、塑于元代的教主摩尼之像就已汉化成佛身道貌。,摩尼教,到了宋代,摩尼教以明教的面目出现。佛祖统记卷四十八引夷坚志提到“明教”之名:“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 ”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就与摩尼教徒密切相关,方腊自称“圣公”,部将称“摩王”或“佛”,官府则称其为“吃菜事魔”。因摩尼教明教信徒崇尚白衣白冠,以象征光明。在元史
13、刑法志中文禁止明教结社“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结社者,禁之。”,祆 教,祆教在会昌五年遭到官方排斥后,出现了民俗化的发展趋势。在宋代,祆庙、祆祠已被纳入官方祀典,与泰山、城隍等传统祠庙一样享受一定的祭祀标准,这正是祆神成为中国民间诸神且位居上座的重要证据之一。,景 教,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虽一度成就斐然,但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则几乎没有。景教思想并未被中国人接受,但作为其传教工具有某些实用技术即“方伎”,在当时就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如天文学、医学、机械制造等。,景 教,“景教于当时文化,无何等影响,惟以医道之例,由来甚久,唐书诸王传有僧崇一医愈唐玄宗兄之事。余承认此僧为景教僧,有种种证据。杜环经行记亦云: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聂斯脱利派固以医学著名也。”陈垣基督教入华史略景教入华后将治病作为其一项重要慈善事业,这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