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络的高校德育基于络的高校德育21 世纪是网络空间()支撑的世纪,人们面对的是备受关注、最有活力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化改变着人类的时间、空间概念,引发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势文化,它侵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对德育的影响。它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趋复杂,大学生的德育理念大厦开始动摇,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由此引发对生存价值、生存方式、社会约束的种种反思和审视。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如何基于网络创设一种教育生态环境,怎样“以德为本,做人为先”
2、,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养;又如何“占领主阵地,探索新途径”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高校德育的腾飞,使高校德育这一开放系统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文化是人创造的,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自身的德行。网络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实质物化反应后的探索与变革,它负载着不同阶层人们的厚望与重托。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里具有何种素质,在网络中便会表现出怎样的道德素养,或者说,网络文化发展越快,对人的德行要求就越高。因此,高校德育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精神情操的自我内化及德育养成教育,使之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先进文化在包容、涵盖传
3、统文化合理部分的同时,又兼容并蓄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及时反映人类社会在当下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体现所处时代的最高认识水平,揭示人类活动和历史演变的真谛,真实再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血肉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利益得到极大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成为引导社会进步最活跃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涵盖在先进文化之中。我们应面向全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效地组织、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利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部分,遏制和抵消其阴暗面。(二)开拓进
4、取,传承民族精神,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 “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 。因特网本无中心和边界,但因美国在因特网方面绝对的技术优势和扩张本能,无疑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网络中心。美国依托其强大的国力,以“民主” 、 “自由” 、 “*”为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和诽谤,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文化。可悲的
5、是,当美国采用各种手段掩盖其政治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实质,而将其通过精美的包装推出后,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却丧失了警惕,将其当作新东西加以接受。由此看来,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认知判断能力;二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自控能力。三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此方能提升大学生的内涵及精神境界。(三)修身养性,增强精神上的免疫力,提高道德自律能力网络文化呼唤着人的道德自律,它需要主体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高校德育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崇高理想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行为一方面体
6、现的是人的尊严与道德觉悟;另一方面是立足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主宰的结果与表现。无论网络文化为高校德育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提出了怎样的课题和新挑战,提供了怎样的新背景、新空间、新手段,高校德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整个德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高校德育这一开放系统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使身处其中的人能优化气质、修身养性,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我们必须建立和引导“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网络文化,既大力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扩大高校德育教育新阵地;又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入
7、手,创造条件,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出击的主动权,增强网络的可控性,利用网络技术推动高校德育。(四)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重组、优势互补,生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讲,校园文化较之网络文化,具有很多优势。校园文化弘扬的是主旋律,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现实性,它包括校风学风建设、舆论建设、制度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等。而网络文化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是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人机之间处于一对一的状态,既缺乏真实的感受又缺少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实际活动能力。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重组,则
8、虚实兼而有之,可以生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可“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 。跨校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电脑爱好者可以开展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文学爱好者可以在网上相互探讨,开设论坛、编辑杂志、创作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网络文学;艺术爱好者可以聚集在网上交流、切磋,举办网上美术沙龙;利用网络,还可开展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辩论赛、网上读书活动、网上征文、网上书评、影评等。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强和现有的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的校内德育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对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并在校园网上组建大学生自己的网站,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