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类型2019最新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列强瓜分世界》教案1.docx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11958293
  • 上传时间:2021-05-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23.9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最新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列强瓜分世界》教案1.docx
    资源描述:

    1、2019 最新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列强瓜分世界教案1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亚洲国家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年柏林会议的重要文件、性质、标志;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高潮;英美等国加紧向拉丁美洲渗透;美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二、要求学生认识1通过对本节的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纪末至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斗争,使亚、非、拉美各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人民的处境极为悲惨。通过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虽然帝国主义列强给亚、非、拉各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到世纪末世纪初,世界真正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世界殖民体系沟通并加强了全世界各地紧密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历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通过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即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在不停顿的掠夺中发展起来的)。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概况简表与小字部分列强各国侵略非洲的计划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帝国主义列强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侵略。二、本课难点:对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教学设备:幻灯机、小黑板、录

    3、音机。教学要点(板书)一、亚洲国家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在西亚:土耳其英、俄、法、德阿富汗英伊朗北部俄南部英在东南亚:缅甸、马来半岛的大部分一一英越南、老挝、柬埔寨法菲律宾美在东亚:朝鲜日本 列 强 强 占 租 借 地 和 划 分 “ 势 力 范 围 ”美 提 出 “ 门 户 开 放 ”二、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柏林会议(年)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高潮三、帝国主义加紧对拉丁美洲的侵略1 / 22英美等殖民势力加紧向拉美渗透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形成原因及评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

    4、方近代殖民主义定义: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侵略的政策早期殖民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背景: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原因、过程、影响)方式:抢劫;掠夺财富(珠宝、当地物产、劳动力)史实:略(如最早殖民国家、最早合法殖民国家、三角航程)斗争:主要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过程:略调整:维也纳会议(背景、性质、影响、存在矛盾)殖民地斗争: 18 世纪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过程、影响)影响: 1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原始资本积累2 给殖民地国家带来深重灾难3 客观上促进了先进思想技术的传播第二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掠夺原料和倾销产品。背

    5、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确立;工业革命完成各国势力范围:略(俄国、英国、法国)殖民地斗争:亚洲革命风暴(背景、性质、主要表现)影响: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国家)19 世纪 60、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时期是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时期。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势力范围:略(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非洲:过程:略(柏林会议)概况:略(侵占面积最大国家、殖民人口最多国家)矛盾:英国、法国、德国拉丁美洲:英国:资本输出、控制经济美国:特殊地理条件、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金纪元政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 殖民体系的形成2 资本主

    6、义世界体系形成原因3 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关系教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到世纪末二世纪初 ,有哪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学生:英、法、俄、德、美、日。(齐答)教师:回答正确,它们在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过程中,不仅要求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且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这就推动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那么 ,列强2 / 22是怎样瓜分世界的呢?同学们要想知道它们对世界瓜分的情况,请翻开书上第四章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讲授新课一、亚洲国家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世纪末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师提出问

    7、题:帝国主义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各侵略和占领了哪些国家和地区?(接着出示课前在小黑板上制成的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亚洲概况简表,见下面的简表)引导学生看书,三分钟后 ,让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分和讲解。在讲解时,让学生看列强对亚洲侵略示意图(教师制作的投影片),教师一边讲解 ,一边用不同的彩色笔在投影片划上受侵略国家的地理位置,以便学生记忆、理解、提高直观效果。世纪末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亚洲概况简表殖民国家被侵略和占领的国家、地区英国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印度、缅甸、马来半岛、(学生写)法国土耳其、越南、老挝、柬埔寨、(学生写)俄国土耳其、伊朗、(学生写)德国土耳其、(学生写)美国

    8、菲律宾(学生写)日本朝鲜、(学生写)讲解内容在西亚:土耳其进一步受到英俄法德侵略,沦为半殖民地。英国控制了阿富汗。俄、英把伊朗北部和南部划为各自的势力范围。在东南亚:英国兼并了缅甸,征服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法国侵占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美国通过年的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 ,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在东亚:年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门户;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组织了亲日的朝鲜政府;接着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政府战败 ,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在美国斡旋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

    9、。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的狂潮,在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到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亚洲已被分割完毕。第一 ,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亚洲各国人民的处境极为悲惨:帝国主义在分割亚洲的过程中,反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亚洲各国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亚洲许多国家的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当他们侵占和控制亚洲以后,在政治上 ,对亚洲各国或者进行直接统治 ,或者扶植该地区的封建势力做其代理人,进行间接的统治;在经济上,除直接掠夺财富、资源和倾销商

    10、品外,还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亚洲各国的经济命脉,以种种手段阻碍、限制当地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亚洲各国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二、帝国主义瓜分非洲1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教师: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对殖民地争夺的高潮,当时亚洲已被基本上瓜分完毕 ,美国又不准其他国家涉足拉丁美洲,列强便把哪个洲作为争夺的主要目标?学生:非洲(齐答)3 / 22教师:对 ,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帝国主义瓜分非洲”,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然后回答欧洲殖民者对非洲侵略的主要过程。学生:从15 世纪起 ,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的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的

    11、灾难。在此期间 ,殖民者的铁蹄还没有踏入非洲内陆,只是在沿海地带占据了一些据点。殖民者侵入非洲腹地与欧洲人在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从18 世纪晚期到19 世纪晚期 ,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200 多次。多数的探险队是由各国政府派遣的。其中最积极的是英、法,尤其是英国。在众多的探险家中最著名的是利文斯顿和斯坦利。前者在非洲 20 多年 ,发现了赞比西河和维多利亚大瀑布等,后者探索了刚果河。这些探险既使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更为重要的是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教师归纳:欧洲殖民者开始在沿海占据据点;后来深入内地探险,了解非洲内地;最后(世纪晚期)掀起瓜分狂潮,侵占整个

    12、非洲。柏林会议(年)参加 国:个欧美国家主要目的:调解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重要文件:总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比国王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宣布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自由通航。规定以后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须以实际的“有效占领”为准,并通知其他缔约国。性质:是一次国际分赃会议标志: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来在 19 世纪的最后25 年里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争夺刚果河的权益上,帝国主义各国发生了严重的利害冲突,几乎是兵戎相见。为此,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以调解他们之间纠纷。1884 年 11 月 1885 年 2 月 ,由俾斯麦主持召开的柏林会议最为重要,帝国主义列强

    13、都企图染指刚果河流域,因此这次会议上争吵的十分激烈。最后 ,在 1885 年 2 月达成协议 ,签署了包括 36 条的总议定书 ,这是一次赤裸裸的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 ,它标志着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来。柏林会议后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 19 世纪晚期 ,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但是 ,这不仅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争夺非洲的矛盾 ,反而随着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 ,重新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斗争又开展起来。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高潮柏林会议后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愈演愈烈,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例如 ,美国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纵贯非洲

    14、大陆的“二计划”(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英帝国主义的野心的漫画,然后教师讲述 ,使学生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扩张的本性);法国制定了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的“二计划”;德国制定了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斜跨非洲大陆的计划;葡萄牙制定了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联成一片的计划;意大利制定了占领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计划;比利时则制定了扩大刚果自由邦的计划。为了推行各自的侵略计划,它们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英、法、德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到纪世晚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未被瓜分。(出示课前在小黑板上制成的们纪世晚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概况简表和帝

    15、国主义瓜分非洲示意图片,简表和示意图互相结合,教师一边利用简表讲解 ,一边用不同彩色笔在投影片划上帝国主义侵占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拉丁美洲的侵略1英美等殖民势力加紧向独立后的拉美渗透教师:前面我们学过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请同学们回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答(略)教师归纳: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4 / 22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这些新兴国家是否真正的独立了呢?学生:没有(齐答)教师:回答正确。虽然拉美各国人民刚刚将西葡殖民者赶走,国家获得独立,但是英美德法等资本主义列强就接路而来,它们采取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

    16、,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尤其是英美最为突出。(放录音)长期以来,英国利用它的“世界工厂”地位,通过贷款、投资和贸易 ,控制着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总额在一战前上升为亿英镑,英国投资总额的集中于南美。它垄断了拉丁美洲条铁路、家港口服务公司、家公用事业公司、家硝石公司和家石油公司,还控制了几乎全部的电话、电力和水利事业。这样 ,许多拉美国家事实上成了英国的附庸国。(通过放录音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美国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教师:美国是利用什么有利条件在拉美进行殖民扩

    17、张的?学生:美国是利用它与拉丁美洲毗邻的地理条件,极力排挤英国,扩张自己的势力。教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美国在什么时候就有侵略拉丁美洲的企图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大小字内容回答。学生:年(齐答)教师:对 ,年 ,美国总统门罗就提出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其中含有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19 世纪上半期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 ,侵占了墨西哥大片领土。同时还不断派海军在阿根廷、秘鲁、尼加拉瓜、巴拉圭、乌拉圭等国登陆 ,大搞“炮舰外交”。19 世纪 80 年代 ,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在整个拉美向英国的扩张势力进行了尖锐的挑战,大有把英国的势力排挤出

    18、去,由美国独霸拉丁美洲的势头。 1889 年,美国在华盛顿召集18 个国家参加的美洲国家会议,提出了“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建立了“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1901 年改称泛美联盟)作为常设机构。这是美国为称霸西半球迈出的关键一步。美国为了达到独霸西半球这个目的,它是怎样侵略拉丁美洲的呢?学生甲:美国多次派出军队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侵犯它们的主权。学生乙: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结果美国在拉美从西班牙手中夺得波多黎各,控制了古巴。学生丙: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并强迫巴拿马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的永久租让权。教师:这三位同学很准确的回答了美国侵略拉美的

    19、史实,其中学生丙讲到年美国攫取的巴拿马运河地区。美国是通过什么帝国主义政策而得到它的?学生:“大棒政策”(齐答)教师:回答正确。“大棒政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策划制定的,他宣称:“应付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引导学生看课本上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的漫画,以便学生理解)美国除了推行“大棒政策”外,还实行“金元外交”政策。继西奥多罗斯福之后担任美国总统的塔夫脱提出了所谓的“金元外交”,它是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并且同“大棒政策”交替使用的。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侵略和控制的加强,美国资本也大量渗人拉美,到一战前夕 ,美国在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的

    20、投资大大超过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与拉美各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英国 ,居于首位。整个拉丁美洲即将成为美国的“后院”。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形成原因及评价。(1)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用幻灯机放出自制的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5 / 22世纪末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年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 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 ,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

    21、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扩张的特点,它要求以全球为其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 ,就无法发展。伴随着向外扩张,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必然导致各地联系的加强。进人帝国主义阶段后 ,资本主义不仅要求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从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纪末世纪初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22、于是,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纪末世纪初,帝国主义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首先,这个“整体”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 ,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以农为本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本身固有的封闭性 ,是世界各地区横向联系的障碍。只有资本主义的商业才打破这种封闭性,而把世界各地区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

    23、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世界之所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统治紧密相联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和拉美广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显然 ,这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放录音: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扩张领土的同时,凭经济实力 ,加紧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财富。通过掠夺性国际贸易 ,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

    24、易、海陆交通及通讯工业发展,瓦解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把其纳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世纪初,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到世纪末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起,组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本课小结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后,随着海上商路的开拓 ,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一步一步地加强,到纪世末世纪初,世界真正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 ,这个进步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之上的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因此,

    25、就在这个“整体”形成后 ,亚、非、拉美的广大人民便起来进行斗争 ,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试图建立一个公正的新世界。【布置作业】1年柏林会议的主要内容?其性质和标志是什么?简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结合近代史评价其影响。6 / 22西欧的殖民扩张分为哪几个阶段?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关系?分析各阶段殖民活动的特点及影响。(此题是大跨度综合分析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第四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亚洲的觉醒;印度国大党;年印度的反英斗争;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的大地产制和考迪罗体制;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26、。二、要求学生认识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是在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这些地区人民宰割和奴役的必然结果。亚、非、拉美广大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无论成功与否 ,都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世纪末世纪初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原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比较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印度的反英斗争;埃及的抗英斗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墨西哥的资产阶级革命。

    27、二、本课难点:亚洲觉醒的含义和新特点;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教学设备:世界地图挂图、投影片(小黑板亦可)。教学要点(板书)一、亚洲的觉醒亚洲觉醒的标志、含义和新特点。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义兵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年)。( 1)印度国民大会党和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年)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非洲人民反帝斗争概况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和埃及()阿阿拉比领导抗英斗争(年)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1)抗意战争的胜利()抗意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7 / 221拉美国家独立后的状况(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年

    28、)()推翻迪亚斯反动统治()挫败美国的干涉()年新宪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9 世纪末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整个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的舞台,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和政治、军事侵略手段加紧掠夺 ,加剧了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讲授新课(教师板书第四节标题后 ,推出世界地图 ,向学生指明下列国家所处的位置。即亚洲的、朝鲜、印度、伊朗、土耳其;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拉丁美洲的墨西哥。说明以上国家是教

    29、材叙述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国家。)一、亚洲的觉醒1亚洲觉醒的标志、含义和新特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段,教师进一步讲解)亚洲觉醒的标志是世纪末世纪初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的含义呢?以“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作解释固然正确,但列宁指出(放出准备好的投影材料):“继俄国年的运动以后,民主运动席卷了整个亚洲席卷了土耳其、波斯、。在英属印度 ,动乱也在加剧,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民主运动现在又在遍及英属印度”引自亚洲的觉醒显然 ,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根本含义就是指当时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史学家持相同的看法。此种看法往往容易使人们把同时期亚洲发生的旧式农

    30、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排除在亚洲觉醒的含义之外。所以,亚洲觉醒的含义,较稳妥的解释应该是指亚洲的斗争由旧式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逐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所代替的亚洲历史新发展。(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第一段提到的几个革命斗争事件,区分哪些属于旧式农民起义,哪些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至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先让学生从背景和性质两方面扼要回顾“亚洲革命风暴”的历史,然后与本目即“亚洲的觉醒”进行比较。)从背景方面看:两者都是在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亚洲,亚洲国家不断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亚洲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爆发的。具体也有些区别,前者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对亚洲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

    31、主 ,亚洲国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后者处于帝国主义时代,主要帝国主义(包括日本)对亚洲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艰难发展;从性质方面看:两者都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具体也有区别 ,前者属于旧式农民起义 ,后者除旧式农民起义之外 ,更增加了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内容。通过以上比较 ,再进行分析 ,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本目中亚洲人民斗争的新特点如下:一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民族民主运动。二是无产阶级也开始行动起来,并在斗争中表现革命的彻底性。(提示学生注意将要讲到的孟

    32、买工人政治总罢工。)三是亚洲人民斗争所面临的任务除反帝反封建外,还开始要求资产阶级民主。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义兵运动)1907 年 , 根据日本侵略者的要求,朝鲜政府命令除国王的极少数卫队外,朝鲜军队全部解散。朝鲜广大爱国官兵拒绝服从命令,汉城1300 名士兵同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打死日军100多人 ,因众寡悬殊 ,弹尽援绝 ,遭血腥镇压。此后,各地士兵愤起反抗,并汇合当地起义人民,形成8 / 22席卷全朝鲜的义兵运动 ,组成了以李麟荣为“ 13道义兵总大将”的全国性武装部队,向汉城进军 ,后因受日军阻击而失败。据日本官方缩小了的统计数,1907 1911年 ,同日军作战的义兵共有 14.3 万

    33、多人 ,作战 2900 多次。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年)( 1)印度国民大会党和提拉克随着世纪年代开始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资金和技术都依赖于英国。因此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垄断资本家存在着依附关系。但是,英国资本家和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各种手段阻挠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资本家、英国殖民当局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年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印度国大党在英国当局的同意下成立,它主要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主张和英国殖民者合作。在它的发展中,党内出现了以代表小资

    34、产阶级和自由职业者利益为主的激进派。激进派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其代表人物是提拉克。它赋予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新的内容。在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亦称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 ,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 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强烈反英情绪 ,把国大党的“自治”主张解释为争取完全的独立,从而明确了反对英殖民统治的立场。提拉克成为一刃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被印度人民誉为“敬爱的人”。()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 ,英殖民当局加紧行动 ,于年月逮捕了提拉克。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随之高涨 ,同年 ,孟买工人的政治总罢工成为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发

    35、展到高潮的标志 ,也是印度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这次罢工虽被镇压 ,但它给英殖民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概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段 ,然后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1)非洲人民掀起反帝斗争的主要原因: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疯狂地瓜分和掠夺非洲。()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非洲人民反帝斗争中最突出的三个历史事件: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 1)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和埃及埃及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19 世纪下半期,英、法资本主义势力都加紧向埃及渗透 ,英国在埃及取

    36、得了修筑铁路的特权,法国在埃及也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 的特许权。1869 年运河通航 ,法国在埃及的势力盛极一时。埃及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负债累累 ,1875 年英国乘机购得运河的 44的股票 ,从此走上独占埃及的道路。 80 年代初 ,英国排挤了法国 ,单独控制了埃及。()阿阿拉比领导抗英斗争(年)在埃及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埃及人民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奋起保卫民族独立。年,爱国军官阿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英勇抗英,由坚守亚历山大港到保卫开罗。由于官僚地主集团背叛,斗争失败 ,埃及从此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最后虽然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苏丹马赫迪起义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37、19 世纪上半期 ,苏丹被埃及统治,英国控制埃及后,许多英国人充当埃及驻苏丹的官吏, 统治苏丹。英国殖民者、埃及官吏和苏丹贵族相互勾结 ,对苏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激起了反英大起义的爆发。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881 年 ,起义领导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 宣布自己是马赫迪 , 号召人民进行“圣战” ,驱逐外国侵略者 ,建立“普遍平等 ,处处公正的美好社9 / 22会”。这次起义声势浩大 ,战果辉煌。 1885 年 1 月 ,起义军攻占首都喀土穆 ,击毙英国殖民头子戈登 ,把起义推到最高峰。此后 ,马赫迪建立了独立的苏丹国家。这次起义坚持近 20 年 ,沉重地打击了英

    38、帝国主义 ,给予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巨大的鼓舞。教师归纳本次起义的特点,一是以宗教为外衣,以“圣战”为号召。“马赫迪”原意为传说中伊斯兰教的救世主,起义的领导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是马赫迪,有利于发动民众,驱逐异教徒 ,即英殖民者。二是规模巨大,战果辉煌。曾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英殖民头子戈登 ,就是在喀土穆之战中被打死的。三是持续时间长,坚持了近二十年。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1)抗意战争的胜利。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濒临红海的埃塞俄比亚成为英、法、意三国争夺的目标,意大利逐渐占了上风。 1889 年 ,国王 孟尼利克二世继位后 ,适应人民的要求,消除了封建割据,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

    39、家,为抗意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1890 年 ,意大利篡改条约并宣布埃塞俄比亚归它“保护”,激起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极大愤慨。1895 年意大利公然入侵,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组织了11 万人的军队 ,多次打败意军。1896 年的阿杜瓦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迫使意大利在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上签字, 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并交付大量赔款。意大利投降。()抗意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是因为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属于正义的卫国战争;二是因为孟尼利克二世团结了国内各个阶层。特别是人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三是因为意大利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力量较弱的一个,相对好对付些。

    40、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非洲惟一取胜的一次民族自卫战争。它不仅保卫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而且为非洲各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1拉美国家独立后的状况(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年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取得胜利,拉美地区普遍建立了共和国,但此后各国并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原因是:( 1)大地产制的阻碍和考迪罗体制的制约经济上 ,大地产制的发展。大地产制在拉美独立运动前,西、葡殖民统治时期已经形成,拉美独立后 ,土生白人的一部分因为是独立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控制各国政权, 封建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 ,反而进一步扩大。在大地产制下,每个庄园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其单一作物制的生产与销售,多受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控制。庄园中的劳动者大多数是佃农、有的类似奴隶。大地产制是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最新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列强瓜分世界》教案1.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195829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