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19416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当前宁波市就业形势分析报一一基于宁波市单位就业监测数据的分析黄秦波潘厉一,单位就业监测的数据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已经打破了过去正式,长期,稳定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灵活化,自由化等特点.传统的全面报表统计方法,由于统计范围,时限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调查,不利于决策者及时把握和调控就业形势.为探索新形势下的劳动就业统计方法,2004 年底开始,我们尝试开展单位就业情况监测调查.该调查借鉴美国劳工部的“现时单位调查制度“,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以样本调查数据推算总体.样本数量的确定以及总体推

2、算方案均严格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在保证推算精度大于 90%的概率下,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 10%以内.调查范围为宁波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共得到 2004 年四季度到 2006 年三季度八期数据.初始阶段,我们根据全市单位目录库名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 600 家左右的调查样本.2006 年起对调查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完善:一是修改完善统计程序,增加了同期数据逻辑检验程序和上下期数据比较检验程序,对不符合检验的数据及时复查,保障数据可靠性.二是扩大样本容量,重新确定 800 家左右的调查单位,并按工业,建筑业,批零贸

3、易,住宿餐饮,公共管理和其他服务业分类抽样,从而可以推算分行业数据.二,近期宁波市就业基本特征(一)就业总量1.我市各类单位从业人员总量总体表现出“波浪式“ 扩大趋势.截止 2006 年第三季度 ,我市从业人员总量为 312.06 万人,与 2004 年第四季度相比较,增加 15.36万人,增幅为 5.18%.图 1.就业总量变化趋势qL【】4,uu6【J2.从季度间增长看,2005 年,2006 年中二季度增长幅度分别为 3%和 2.97%,均高于其他季度,这说明第二季度是劳动力求职与单位用工的高峰期,再就业服务工作如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期,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就业结构1.分产业类型,从近

4、几个季度数据来看,产业间就业比例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迹象.(1)第二产业是我市吸纳就业的主体.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总量的 4/5 弱,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 1/5 强,第二产业单位就业变化曲线和总从业人员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见图 2.近几个季度大致平46/经济丛刊/2007/3生日稳,变化不大,这表明我市就业变动主要受第二产业影响.图 2.就业变化曲线(2)第一产业就业规模有限,第一产业的单位就业总量仅占 0.5%左右,说明我市种植,养殖,园艺等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龙头企业有待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多为个人和个体形式.2.从就业性别结构看,女性一直是我市

5、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各类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比例约占四到五成.但女性劳动力在建筑业,公共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单位中就业比例较低.3.从劳动力户籍构成看,外来劳动力逐渐成为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数据,近两年来我市各类单位中外来劳动力就业总量逐步增长,到 2006年三季度已经达到 136 万.4.从城乡结构看,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增加,从 2004 年底的 77 万人,逐步增长到 2006 年的 84 万人左右,占就业总量的 1/4.从本地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特征看:第二产业吸纳总量最多,占 80%以上;第一产业构成比例最高,本地农村劳动力占总就业量的40%一 50%,高于第

6、二产业的 28%.这说明就地转移仍是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三)从业人员素质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2006 年第三季度,各类单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为 13.56%(其中本科及以上占 4.99%,大专占 8.57%),高中( 含中专)占25.73%,初中及以下占 60.71%,成为从业人员总量的主体部分.2.外来劳动力和本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高中(含中专) 及以下学历从业人员占外来劳动力和本市农村劳动力的绝大多数,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4.39%和 93.77%,其中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 73.41%和65.74%.3.产业间劳动力素质差异明显.(1)从大专以上学

7、历人员分布看,第三产业单位占绝对优势.从绝对数量上来看,第三产业单位 24.17 万人,第二产业单位 17.98 万人,第一产业单位 1561 人.从相对比例来看,第三产业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为 37%,高于第一产业的 10.1%和第二产业的 7.3%.,(2)从总体素质看第二产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 7.33%,比重仍然偏低,高中(含中专)比例所占比重为 24.45%,初中及以下比例为 68.21%,仍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3)行业间从业人员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一是工业和建筑业吸纳了大部分高中及以下劳动力就业

8、.工业和建筑业高中(含中专)学历从业人员分别为 186.91 万人,40.30 万人,分别占高中学历及以下从业人员总量的 69.29%和 14.94%.二是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仅为 8.89%,比宁波市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低近 5 个百分点.三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公共管理和社会团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高达 51.16%,整体素质远远超过宁波市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和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表 1:行业间从业人员各学历层次所占比重各学历层次所占比重(%.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上(中专)及以下工业 2195,O223.8O68,99第=产业建筑

9、业 2-285,6227.4664,63批零贸易业 7.4323,0436.7032.82住宿餐饮业 l_257,6438.7752,34第三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团体 25.5125,8525.7022,93其他服务业 18,OO21.3228.3132-36三,我市经济运行状况对就业影晌分析为分析宁波市经济运行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将本次劳动就业监测所得的 2004 年第四季度至 2006 年第三季度的单位从业人员总量以及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作为就业指标,选择一定的经济指标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就业弹性分析.经济指标主要从 5 大方面加以选择,共计选出 16 个指标:(1)国民经济类指标:GDP,

10、财政总收入,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非农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等七个指标;(2) 投资类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对外贸易类指标 :口岸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47/经济丛刊/2007/3OOOOOOO00OOOO0OOO0OOO0OOO00OOOOO0OOO50505O533221l口总额等三个指标;(4) 金融类指标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5)居民生活类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等四个指标.(一)简单相关分析通过计算上述指标与就业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得出以下结果:1.除第二产业生产

11、总值,工业生产总值以外,国民经济类指标与就业总量的相关系数大多较低,反映出第二产业作为我市经济主体对就业的影响力.2.对外贸易类指标与就业总量的相关系数均较大,其中出口总额对从业人员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体现出我市港口城市的外向性经济特点.3.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数与工业总产值,口岸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均较大.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达 0.776,说明我市以制造业(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该领域就业的增长;出口总额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影响最显着,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 0.801,表明出口对第二产业就业有显着影响.4.第三产业就业与第三产业总产值,城镇

12、居民人均收入,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等指标的相关系数较大.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第三产业就业的相关系数达到 0.827,体现出第三产业就业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支出的密切关系.(二)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分析显示:从 2004 年第四季度至 2006 年第三季度,工业生产总值每增长 l%,可拉动就业总量增加 0.083%,第二产业就业增加 0.1%:出口额每增长l%,可拉动就业总量增长 0.084%,第二产业就业增加0.07%;人均服务性消费每增长 l%,第三产业就业相应增加 0.03l%.结果表明,由于当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活服务性产业领域,就业容纳能力有限,我市就业仍然主要依

13、靠第二产业(工业)及其制成品出口拉动.四,保障就业形势稳定的政策建议当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对我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就业特征将形成冲击.同时,由于进出口贸易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争端,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等外部环境影响,对稳定就业形势也存有不确定性.再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市的劳动力供给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面对上述的压力,我们必须制定出积极对策.1.必须保持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从监测数据看,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吸纳了 78%以上的劳动力,工业产值的就业弹性达到 0.083.可见,要维持就业形势的长期稳定

14、,必须保持我市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坚持发展壮大临港大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拉动就业.2.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调查数据看,工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相当部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的状况.在土地,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种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难以持续发展,必须强化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要做大作强国际贸

15、易,优化贸易结构.我市港口优势明显,制造业比较发达,具有发展#1-贸的特殊优势.从调查数据看,我市就业与出口总额高度相关,出口总额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达到 0.097,外贸已经成为我市就业的重要支撑因素和就业变化的敏感性因素,但对外贸易受国际市场波动,贸易保护政策等影响,也成为拉动就业的不稳定因素.要通过构建国际采购中心,境内外贸易中心和国际国内交易平台,扩展国际销售,配送,采购和贸易功能;要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要探索建立外贸形势监测预警机制.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当前就业分布看,我市还没有明显出现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三产业仍以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今后,要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工程咨询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技术支持,促进服务业与港口工业良性互动发展,使之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动力.(责任编辑: 段亚男)作者单位: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大学48/经济丛刊/200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