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937375 上传时间:2021-04-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春节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对于春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那你想更多的了解春节吗?下面是精心的“春节手抄报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我们哦。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2、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xx 年 5 月 20 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

3、”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

4、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究竟除夕有什么习俗呢?首先是: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 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 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 . 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

5、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关于除夕有什么习俗还有很多, 其次是: 春节我国的广大地区有请钟馗进家门的习俗,春节期间钟馗是门神、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

6、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 “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 子 “扁食”。明朝万 年 沈榜的宛署 :“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 :“初一日正旦 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

7、能出自蒙古 。清朝 ,出 了 如“ 儿”、“水点心”、“煮 ”等有关 子的新的称 。 子名称的增多, 明其流 的地域在不断 大。民 春 吃 子的 俗在明清 已有相当盛行。 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 12 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 吃, 正是 正月初一的伊始,吃 子取“更 交子” 之意,“子” “子 ”,交与“ ” 音,有“喜 ”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初一: 日旧 在元旦 画吉辟邪祈福。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初四:猪日祭 神。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 多禁忌:“送 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 气”,初五的垃圾

8、“ 土”,倒掉就“送 出 ”。五路 神生日,有“接 神”的 俗。初六: 日“送神”的日子,店 开始复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 俗,是“火的生日”。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 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图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