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912910 上传时间:2021-04-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短文两篇之答 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短文两篇之答 谢中书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 词语,理解 课文大意。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 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 导学生感受作品 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 语言的精 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师生共同 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 诵为突破口

2、,指 导学生美 读课文 ;在反复 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 ;激发学生的想象,再 现画面,引 导学生感受文章的 诗情画意 ;深入研 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1.古人云 “仁者 乐山,智者 乐水 ”。山水景物曾 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 记忆库 ,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 丽山河的 诗文。 (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 书、湖心亭看雪等 ) 今天我 们又将一起欣 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 谢中书书。(以回忆诗词导 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帮助他 们入境。 )2.学生自己 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书即书信,古人的 书信

3、又叫 “尺牍 ”或日 “信札 ”,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有关作家作品介 绍:齐高帝曾 经召陶弘景 进宫陪伴太子 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 ( 今茅山 )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 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 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 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 轻风吹拂松枝, 发出 “沙沙 ”的声响 时,他就像听到 fllI 乐一样如痴如狂。有 时,他竟一人 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 “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 陈郡阳夏人,曾作中 书鸿胪 ,所以称之 为谢中书。陶弘景 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

4、南山水之美,笔 笼山川, 纸纳四时,文辞清 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把书写标题及解 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 师从旁补充,意在 强化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 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 读节奏。2.教师有感情地背 诵全文。3.教师提问:根据你 们学习文言文的 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 :翻译记忆 法 (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 为丰富的画面方便 记忆 );举纲张 目法 (抓住文章脉 络记诵 ,就能条理清晰地 记住全文内容 );关键词句记忆法( 抓住句中一些关 键的字词带动全句

5、的 记忆 )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 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 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师:学无定法,关 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 们不妨用 这些办法来学 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 课的学习定下主 调,以 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 标,旨在引 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 诵的心理,同 时指导学生学 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 译记忆 法,初背全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 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 师预留的地方。2.教师明确重点字 词。五

6、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 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 若不能背可以 读文)(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 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 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1.理清短文 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师:有的同学 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 还需努力。 为了方便 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 样的思路来写的。“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 “共谈”概说人人皆 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 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 “实 是欲界之

7、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 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 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 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 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 “高峰人云 ”,再俯瞰 “清流 见底”,复平看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 “晓 ”与“夕”两 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2.合作学 习,赏读语言,美 读全文。 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 绘美景, 赏析重点 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 诵短文了,可是我的 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 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 让它焕发出生命。 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 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集

8、体交流各小 组讨论 成果, 创造意境,描摹美景。“高峰人云,清流 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 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 “高峰人云 ”。峰,其形峻峭 ;入云,高人天 际 。山下是 “清流 见底 ”。水流迤 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 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 。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 辉,众彩 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 间杂其中,就如五彩 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 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 锦幛,上有 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 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 绚丽动 人。“晓雾 将歇,猿 鸟乱鸣 ;夕阳欲 颓,沉 鳞竞

9、跃 ”。早晨,先是白 雾缭绕 ,继而是如絮如 带,再而是似烟似 缕,最后不 见雾纱 ,只见晨曦,猿啼 鸟鸣,众音 齐会,生机勃勃。傍晚, 红日西沉,暮 霭罩山,飞鸟归 林,猿猴息 树,山色 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 鱼飞跃 而出,静中见动,寂中 现响,别具意趣。 各自在音 乐中尝试美诵全文。(这一环节旨在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引 导学生走 进文字,理解文章所 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 ,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小组接龙训练 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 赛。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 诵全文。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辅助手段:教 师提

10、供一些 乐曲供学生自由 选择。3.在评点中自然 总结出文中所体 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 个 “美”字,是山川 风物的客 观形态,也是作者 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 “实 欲界之仙都 ”,将在山水之中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 态表露无疑。 “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 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而作者却能 够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 诵读来调动学生 诵读的热情,同 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 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 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六、布置作 业1.背诵短文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师生共同 赏读,在熟 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 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的思想感情。杂微妙一、检查预习 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大声朗 读课文,借助 页下注释,读准字音。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 认为值 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 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教师提示一些重要 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 民。念:想 遂:于是,便至:到 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12、也。盖: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考虑到本文篇幅不 长且难于理解的字 词不多,因此本文 对于文言基 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 这样可以有更多的 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 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 的了解。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 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 ”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 时。2.教师补充对苏轼 的看法。师:关于 苏轼,刚才大家都 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 应该说

13、 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 乐,而我 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 过日子,却 说人生无趣。看来他 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 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 乐。今天我 们来学 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 课的时候大家能从 苏轼这 里获得使人生快 乐的真 谛。(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 学生了解 苏轼 ,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 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 苏轼是中国文学 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 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 发他们阅读 文学作品的 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 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 ?如何理解 “闲 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

14、轼以犯人身份 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 亩荒地经营 。有 诗日: “不令寸土 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 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 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 为口忙 ”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 为糊口奔忙。他是 闲人吗?大致明确 “闲人 ”的含 义。“闲人 ”,即清 闲的人, 这里并非是指 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 杂的意味。这里的 “闲 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从文中哪些 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 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色人 户,欣然起行。见“月

15、色如 户”,则“欣然起行 ”, 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 民。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 民?补充资料: 张怀民, 1083 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 类的小官,但心胸坦 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 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字显示出 “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 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 “忙 ”来说 的,由于 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 时公务缠身。一个

16、“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 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 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直接从 “闲人 ”一词 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 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 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 师要努力 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1. “一切景 语皆情语 ”,有 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一 “月 ”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 处 。学生

17、想象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 ”,一泓 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 ;继写水中之物, “藻、荇交横 ”, 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 ;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 ”可以推想 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 ;写月又不 浓墨重彩,而是 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 实美妙绝伦。3.学生背 诵此句。(这一环节旨在引 导学生在反复的 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 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 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1.王国维

18、说: “一切景 语皆情语。 ”作者描 绘的美景中哪一个 词最能体 现出作者当 时的心情呢 ?读写景句子。抓住 “空明 ”突出心的干 净、澄澈如水。2.心静如水,多好的 评价啊。 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 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丛中蛙鸣一片。 院外遥 闻几声狗吠。 几处纳凉人笑 语阵阵 。 空中流 萤飞舞。(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 见,因为苏轼 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 这 4 句中任何一句添加 进去,都打破了 这种气氛。作者在 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 样宁静、深 远。3.指导朗读,学生 尝试有感情地背 诵全文。 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19、、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 有感情地背 诵短文。(这一环节旨在探 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 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 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 过交流、争 论、思考、分析、 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 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 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 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 现实生活中,其 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 为什么我 们的眼中却不曾 发现这样 的美景 ?常人有什么 杂念呢 ? 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 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 “天下熙熙,皆 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 ”,世人往往利欲熏心,

20、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 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 “闲”啊。我 们来看看外国人 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2000 年,法国世界 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 忧黎民,勤于政 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 间,他直言敢 谏,不惧 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 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 杂念,遂有 闲心领略江山 风月,写下无数 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现在让我用三句 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 师罗丹说的: “美,是到 处都有的 !”这 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 苏

21、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三句, 苏轼告诉我们,要 “胸中廓然无一物 ”。 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德国有位大 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中到 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 们能好好地去 领略生活。阿 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 们只是匆匆而 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 边插了一个 标语牌,上写大字: “慢慢走,欣 赏啊! ”在此,我也送 给大家一句 话: “慢慢走,欣 赏啊 ! ”让 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 们人生的路 标

22、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 诗意的人生。4.全班有感情地背 诵全文。(本环节主要是想 唤起学生的体 验,让学生感受到人 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 产生共鸣。最后的小 结旨在引 导学生明确美是无 处不在的,关 键是用什么 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 样的方式去 发现 。启 发学生能以正确、 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 业1.诵读两篇短文。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教学目标1、反复 诵读 ,读出文章韵味 ,并积累一些文言字 词 。2、品味文中意境 优美的写景句子 ,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感悟作者的人生 态度。学情

23、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 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适合学生的 诵读学习 。学生 经过近两年的学 习,对于文言文的 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 习方法 ,但对文言文 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 ,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 怀的文言文 ,讲解本文时 ,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 维,并努力 创设情景 ,以诵读为 主,激发学生兴趣 ,教给学生学 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 读中品、 读中悟。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意境 优美的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 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 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 团圆 ,要么暗示着分离 ,总能给人一种

24、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 这正迎合了 历代文人的雅 兴 ,所以 ,文人学者 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 怀 。同学 们 ,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 怀的诗句吗 ?指名吟 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 ,读出文言味道。1、播放音 频朗读。 2、生自由 读 ,显示初读要求。 3 、指名 试读 ,并指名 评价 (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 进行点评 ) 。4 、师指导读 ,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 读,全班齐读。三、译读课 文 ,积累文言 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 文,标出疑难字词 。 3、生质疑。 4、师检测 。(1) 重点文言 词 ,抢答。 (2) 重点 语句理解。

25、指名翻 译 ,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 全文。四、赏读课 文 ,体会写景之妙。过渡 :齐读标题 ,并指名 说说标题 的意思。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 ,究竟是怎 样的月色 让原本打算睡 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学生自 角度 赏 析,师 巡 并 予适当的指 导 。 (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富有表 力的字 角度 ,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 赏 析。 (2) 闭 目想象当 庭院中的景象 ,感受文字 成的 “画面”,用“步于中庭 ,目光所及 , ” 的句式来描 月景 图 ,品析文章写景的妙 处 。3、交流提升 :假 :当

26、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 偏离。比如 ,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 , 这样 描 “步于中庭 ,目光所及 ,皎 的月光洒 整个庭院 ,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 错纵 横。 ” 归纳 方法 :翻 译 入手 ,扣 展开。如扣 “如”“空明 ”、“交横 ”等 。同 提示 这 里用到 层层 比 的修辞手法。假 :学生的想象 薄。例如 , 从字面翻 译 。 归纳 方法 :调动 感官 ,合理想象。如从 静、明暗、点面、 线 条等角度 ,调动视觉 、听 觉 、触 、心中的感 觉 等感官来描 文字绘 成的 “画面 ”之美。4、朗 指 导:放慢 速 ,放低 语调 。 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五、品读课 文,感悟作者心境

27、 过 渡 :试 想在 这样 清幽宁静的 环 境中散步 ,作者的心情如何 ?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吗 ?(这时 学生 应该 能品出欣喜和悠 闲 )此 再 顺势 引 导 :但 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 , 实际 上作者当 的内心情感要更复 杂 。文中就有一句 话 抒 了作者的情感 ,找出来并体会一下。1、出示抒情句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 ?但少 闲 人如吾两人耳。2、 简 介作者 苏轼过 渡:如此才 华 横溢的 苏轼 在政治上有怎 样 的遭遇呢 ?3、 联 系背景 , 看 视频 学生以小 组为单 位开展合作学 习 。探究 :理解 “ 人 ”的含 义?谈谈你的感受。4、交流展示小 学 成果 , 引 提升 ,

28、突破 难 点 :提示 : 生活清 。 当 因 乌 台 案被 贬谪 到黄州担任 团练 副使 ,但不得 “ 公事 ”,是一个有 职 无 的 闲 官。 张怀 民也是被贬谪 到黄州 ,挂了一个 闲职 。他 “无 竹之乱耳 ,无案 之 形 ”,所以清 。 情雅致。有 情雅致的 :并不是所有清 闲 的人 ,都会有如此雅 兴 。 现 代生活中有很多 闲 人 ,他 宁愿把时间掷 在搓麻将、玩游 戏 之上 ,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 赏 月的。可 见, 里的 闲还 是 “ 适 ”的 、“ 情雅致 ”的 。5、 结 合上面的学 习 收 ,朗 读课 文,读 出文章的情味。朗读指 1) 拉 字音 ,品味情感。如 : “念-

29、无与 为乐 者”,有一点寂寞之感 ; “盖-竹柏影也 ”,有一点 兴奋: “但-少 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一点感慨。2) 放慢 语 速 ,放低 语调 。 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3) 节 奏 快 ,淡淡喜悦。如 :月色入 户 ,欣然起行。 ( 寄情自然 , 月 喜 ,月色如水 ,庆 幸喜悦。 )怀 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见 到好友 ,竟也没睡 , 致大增。 )盖竹柏影也。 ( 融 自然 ,心情 适 ,恍然大悟 ,心情 畅 和。 )( 新 课标 要求 “欣 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 ”,在“ 努力做到知人 论 世”,鼓励学生 “ 极地、富有 意地建构文本意 义

30、 ”。 了突破本文 “解 读作者复 杂 情感 ” 一 难 点 ,遵循 “三个一 ”理念 :一个基本切入点 -闲 人,观 照写作背景 ;一 人文心灵 :关注人性需要 ;一双自己的眼睛 :尊重多元解 读)六、推荐 阅读苏轼 的 词 水 歌 渡 :苏轼 抒 的作品 有一篇 许 多,老 大家推荐一首老 师 挺喜 的 词 。 苏轼 在中秋月 之夜抒 发对 胞弟的思念 ,并表达 对 天下 所有离 的人的美好祝愿。 ( 欣 画 视频 朗 )七、 堂小 结 同学 们 , 记 承天寺夜游不 仅 是一幅清 淡雅的水墨画 ,是一 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 颗 恬淡的心灵去欣 赏 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 ,更是一种 饱经忧 患仍然 对社会和人生保持 热 情和 积 极 取的人生 态 度,是一种 “ 辱不惊 , 看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 漫 天外云卷去舒 ”的 旷 达情 尽管千年的 空相隔 ,使我 们 无法与 苏轼 握手相 拥 ,但人性中豁达、 乐观 等美好的心 却是我 共同的追求 !漫漫人生 长 路,我 也 会遭遇逆境 ,身 低谷 ,那 时 , 你 住承天寺夜游 , 住 苏轼 。愿我 们 的心灵永 澄澈明 净!愿我 们 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