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满洲里市第三中学 陶秋艳,设计理念:,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物质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课题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下面我将结合本课题内容对怎样通过创设情景、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学法指导
2、,教法分析,说课程序,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即通过宏观性质研究其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学重点:,教材分析,教学难点:,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
3、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 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鉴于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教材图表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微观构成形象化,抽
4、象问题生动化;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引导并帮助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法分析,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原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怎样表示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内容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是化学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主动参与建立原子微观模型的过程,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阅。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
5、方法。,学法指导,回顾与思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学过程,原子构成的教学,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布置作业,教学片段,“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 , 17661844),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
6、J.Thomson ,18561940),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原子有核,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三)第一部分教学 原子的构成,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粒子(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1)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发生了偏转;(3)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弹了回来。,根据试验现象讨论:,大多数带正电的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
7、?少数带正电的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相对来说,原子核外的空间是否很大?,学生阅读课本P71页,通过动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四)分享收获,强化思想,升华,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 有哪些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原子的构成还 想知道些什么?,结束,(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本节课我利用卢瑟福通过“粒子轰击金箔”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视角去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不断的发现问题、研
8、究新问题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设计出比较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3.课堂上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后反思,不足之处:,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充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学生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