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901741 上传时间:2021-03-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是利用生物学原理达到骨折端复位与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一项治疗技术,它既非内固定, 也不是外固定,实际上是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固定方法,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 1995 年 5 月至 20xx 年 12 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 78 例,获得满意效果,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8 例,男 52 例,女 26 例,年龄 1258 岁,平均年龄 31.5 岁,股骨干骨折 17 例,胫腓骨骨折 51 例,肱骨干骨折 6 例,尺桡骨骨折 4 例;开放性骨折 32 例,闭合性骨折 46 例;新鲜骨折 71 例,陈旧性骨折

2、7 例;骨不连 5 例;伴桡神经损伤 1 例。2 方法经手术切开复位 69 例,闭合复位 9 例,对于骨不连患者,先切开暴露骨折端,切除断端硬化骨,打通髓腔,复位并植骨,固定钳维持固定后再分别穿入螺钉或钢针,安装外固定支架。3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 24 年,术后 812 周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 骨折部位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肿胀消退,无感染,外观无畸形,摄片示骨折对位,对线均达到功能或解剖复位,骨痂连续,骨折线模糊,患肢功能基本恢复,弃拐行走,生活自理并能承担轻工作,成功率达到 95.4 ,出现钉道感染 8 例,经局部处理及应用抗生素后痊愈。4 护理4.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外固定支架的

3、结构及性质不了解,从而对其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 我们针对患者这种心理, 把外固定支架拿至患者床边,介绍其结构, 固定原理及其优越性,说明应用该固定支架后能早期进行伤肢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愈合时间,而且可避免常规内固定手术痊愈后,取内固定物的痛苦。 并且将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以此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心理,取得积极配合。4.2术后护理4.2.1 针道感染护理: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中常见的并发症。必须十分重视, 严重的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应用此方法治疗。这也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早期没有被推广的原因。 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一般有 4 枚以上固定螺钉或钢针。 术后早期针

4、道护理,针道周围用于敷料轻轻遮挡,以防污物流入。若填塞过紧,分泌物排泄不畅,反易感染。针道后期护理,一般可用于敷料轻轻遮挡针道,亦可单纯用 75 酒精滴针孔, 23 次/ 日,同时密切观察针孔有无红、肿、分泌物及发热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加强局部换药。遇有针道严重感染的病人,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加强局部护理,保持引流通常,加强全身支持只及抗感染治疗。本组发生针道感染8 例,均经上述处理及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后痊愈。4.2.2观察固定结果,定时检查螺丝有无松动,及时扭紧螺母,以保证外固定支架对骨折端的牢固固定。4.2.3功能锻炼,骨折外固定之的优点是固定牢固,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加强功能锻炼, 但由于患

5、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 往往不愿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 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 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这尤其多见于股骨骨折的患者, 由于股部肌肉丰富, 针道在肌肉内的距离差,严重影响了大腿肌肉收缩,往往轻轻活动,就引起患者的剧痛。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的干扰,加强主动肌肉收缩的训练。 同时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强,术后 2 天可做肌肉及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要轻柔, 35 天后进行主动运动,以肢体关节的伸屈为主, 活动强度以伤口疼痛能够耐受为宜,下肢骨骨

6、折病人, 术后一月 X 线片与术后第一次 X 线片比较若骨痂生长,固定可靠,同时耐受疼痛可扶双拐下地行走;适应后改扶单拐乃至弃拐行走, 812 周后 X 线片示骨折处有连续骨痂生长,且塑形良好,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则可拆除外固定支架。5 讨论外固定支架具有设计合理,选材考究,术后允许再调整等特点。固定角度的可调性是骨外固定的优点。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可改变角度,实施了早期的牢固稳定术后期的弹性固定。 术后不需其它外固定保护,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 克服了 1、2 期骨折愈合方式的缺点,支持了“第三种”愈合方式的观点。通过调节外固定支架,除给骨折端恒定生理应力以增强断面间的摩擦力,增加固定稳固性, 缩小新生骨细胞的爬行距离外,由于应传统外固定,术后第 2 天待疼痛或减轻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 使骨折端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作用, 以促进局部血循环, 激发骨折端新生骨细胞生长,减少骨折并发症。_1 、徐莘香。长骨固定的新进展与新概念。中华骨科杂志。1991.11.(3):2182 、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学。 391399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