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899904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质教学设计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七年 级语文短文两篇 优质教学设计范文陋室铭通过赞扬简 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 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莲 花的喜爱以及对 “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 洁品质的追求。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 级语文短文两篇 优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科书分析: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 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 两篇文章。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 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 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 和陋室 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 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

2、 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 对莲花的喜 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 洁品质的追求。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 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 赏品味。 ”同 时要求: “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并能 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 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 过程中,既要引 导帮助学生通 过自主学 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 发出自己的体会, 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 “新手 ”,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 简单方法之外,他 们对于文言

3、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 继续积 累知识内容的基 础上,打开思 维,领悟文字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 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 导学生思考和感悟。4.虽然跨越不同 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都表达了 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 实际的教学 过程中,需要 侧重于让学生理解 “物”后的 “志”。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 经过半年初中 语文的学 习,在初中文言的知 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 积累。另一方面也 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 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 调动起来

4、, 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 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 维,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并通 过适当的激励,来 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 课程的学 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 见的文言虚 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 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教学重点: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 课文梳理, 积累文言知 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 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教学准备:学生需要提前 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师提前准 备

5、好相关 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 乐。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 导入,知人 论世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 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 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 时的规定,他 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 县是个 趋炎附势的小人,他 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 难他,策知 县先叫刘禹 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 兴地撰写了一 联贴于房 门: “面对 大江 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 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 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 门调至城北 门,住房由三 间缩小到一间半,而 这一间半位于得 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 杨柳。刘禹 锡

6、见 到此景,又作一 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 历阳心在京 ”。策知 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 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 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 连搬三次家,刘禹 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 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 请人刻于石上,立在 门前,气得策知 县哑口无言, 这篇文章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 习的陋室 铭。 (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 )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 “陋室 铭”三个字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 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过渡语:接下来,就 让我们一起来 读一读,看看 这篇激励了刘禹 锡的 “陋室 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7、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展示任 务:先自由 诵读,再请同学个人 读。 ( 至少要指 导学生读 4 边,由浅入深, 渐渐通过诵读让 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 铺垫 。)2.反馈指导:(1) 初读,读准字音。德馨 (x n)苔痕 (h n) 鸿儒 (r )案牍 (d )西蜀 (sh )(2) 再读,读出节奏 (个人读 )(3) 范读,示范朗 读 。(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 观感受 )(4) 齐读,巩固 强化。 ( 师生共读 )3.小结:文言文的学 习,诵读是第一要 义 。同学 们在学习文言文的 时候,要善于通 过诵读,把握文章的 读音、节奏,从而 进一步理解

8、和感受文章。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 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 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 进一步把握 这篇文章的内容。2.出示任 务:四人小 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 ( 每人一句,先按照 “读-重点字 词 -翻译”,共同解决翻 译问题 。然后再以 “一人 读句子,一人解 释重点字 词,一人翻 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 书写重点字及其 释义 ”的模式,准 备做展示。梳理 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 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 选取两个小 组,先后 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示,其他同学随 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

9、要重点 强调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出名 ,有名 )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散布很 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无 竹之乱耳 (用于主 谓 之 间 取消句子独立 )无 竹之乱耳 (动词 活用 为 使 动词 ,使 受到犹乱 )无案 之 形 (动词 活用 为 使 动词 ,使 感到 累 )何陋之有 (倒装 标 志)3.小 :通 过刚 才同学 们 小 组间 的合作,我 一起掌握了 这 篇文章中的重点字 以及重要的句式, 于 文内容我 们 已 有了较为 充分的了解,下面 我们进 一

10、步思考 些内容,看看作者通 过这 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样 的情感。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1.导语 : “陋室 ”的 “陋”与“不陋 ”体 在何 处 ?作者又 为 什么 “陋室 ”写“ ”呢 ? 同学 们思考一下几个 问题 。(屏幕 示思考 题 )2.展示任 :(1) 在 读 的 程中,你 认为 哪两个句子最能体 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德馨 ”具体体 现 在哪些方面 ?分 是从那些方面 说 明的 ? 合你 们 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 满 感情地描 绘 陋室,可 见 作者是一个怎 的人 ?(4)处 在今天 这 个社会中,作 我 如何看待作

11、者的 种生活 度 ?(5)作者的高 洁 傲岸的 节 操和安 贫乐 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 体 出来, 这 是什么写法 ?3.反 指 :(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2) “苔痕上阶绿 “到 “无案牍 之 形 ”;从“ 境、交往的人、 爱 好”方面 进 行 明的。(3) 高洁 傲岸,安 贫乐 道(4) 学生讨论 后自由 表 解,教 引 学生择 善而从,特 别强调 不追求物 享受,而 注重道德修养的 侧 面。(5) 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 别 的事物表达和抒 发 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 这 种手法含蓄隽永,深刻。4.小 :文章通 过

12、生 地描述 “陋室 ”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了 “陋室”“不 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 贫乐 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 傲岸的道德情操。五、作业 布置1.笔 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 。2.尝试 运用 “托物言志 ”手法写一篇 100-150字的小短文。板 第二课时一、 片激趣 入1.导语 : ( 展示 莲 花 )莲 花,自古以来就被人 们 看作是美 丽 圣 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 颐 尤其喜 欢莲 花,那么他 为 什么喜 欢莲 花呢 ?我 们 今天一起来学 习 他的爱莲说 。2.任 展示:(1) 欣 赏莲 花, 说说 你 得 花美在哪里 ?反 指 :外形漂亮, 人以素 的感觉

13、。出淤泥而不染。(2) 我 们 学 的 美 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 指 :“接天莲 叶无 碧 ”、“小荷才露尖尖角 ”(设计 目的: 让 学生回 忆 所学 过 的写 莲 花的 句并展 件: 针对 写 名句 进 行解 , 学生对 本 有初步的 认识 。(3) 题目: “ ” 目解 题。反 指 :“ ”,一种 问题 ,既可以 明议论 ,也可以用抒 感情, 还 可以叙事,都是 了 明一个道理, “ ”,就是借写 莲 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渡 :接下来,就 让 我 一起来 读 一 ,看看作者 为 什么那么喜 欢 “ 花 ”?二、朗读课 文,初步感知1.展示任 :先自由 诵读 ,再 请 同学个人 。 (

14、至少要指 学生 读 4 边 ,由浅入深, 渐 通 过诵读让 孩子 们进 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 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 铺垫 。)2.反 指 :(1) 初 读 - 准字音 (个人 读 )蕃 (f n) 淤 (y )濯(zhu )亵 (xi )鲜 (xi n)(2) 再 读 - 出 奏 (个人 读 )水 草木 / 之花,可 者 / 甚蕃。晋 / 陶渊明 / 独 菊。自 / 李唐来,世人 / 甚 爱 牡丹。予/ 独 / 莲/ 之/ 出淤泥 / 而不染,濯 / 清 涟 / 而不妖,中通 / 外直,不蔓 / 不枝,香 远 / 益清,亭亭/ 净 植,可 远观 / 而不可 玩焉。(3) 范 读 -示范朗 读

15、 (老 师读 )配 , 化 学生带 来的第一主 感受(4) 齐读 -巩固 化 (师 生共 读)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1.导语 :接下来, 我 们 通 过对 文章的梳理, 进 一步把握 这 篇文章的内容。2.出示任 :四人小 组 ,分工梳理文章内容 ( 每人一句,先按照 “ -重点字 词 -翻 ”,共同解决翻 译问题 。然后再以 “一人 读 句子,一人解 重点字 ,一人翻 译 全句,一人准 上黑板 写重点字及其 释义 ”的模式,准 备 做展示。梳理 过 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 的地方,要 注出来。 )3.反 指 导( 选 取两个小 ,先后 行小 组 合作梳理成果展示,其他同学随 时质

16、疑, 补 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 认。 )(1) 重点字 词; : 陶后 有 (少, 读 x n) 芳草 鲜 美,落英 缤纷 (艳丽 , 读 x n)之: 水 陆 草木之花 ( 的) 予独 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 用于主 谓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 中通外直 ( 外面,外表 ) 遂与外人 隔( 以外 )出: 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 从出来 ) 不复出焉 (出去 )远: 香远益清 ( 远播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距离长 )(2)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 ,长枝蔓,生枝杈 ) 香远益清 (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小结:通过刚

17、才同学 们小组间的合作,我 们一起掌握了 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 词以及重要的句式, 对于课文内容我 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 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 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样的情感。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1.导语:作者 “爱莲 ”的哪些地方呢 ?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 问题。(屏幕显示思考 题 )2.出示任 务:(1) 作者写 莲花,可是文章开 头并没有从 莲花写起,在写 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人们对这 些花的 态度,分 别是怎样的?(2) “菊”和 “牡丹 ”分 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 这里为什么先写它 们?(3) 作者把 莲比作君子,

18、那么 “菊 ”和“牡丹 ”分别 比作什么人呢 ?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 “莲”的哪些地方 让作者最 为欣赏,作者 为什么 “爱莲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1) 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 、菊 (陶渊明独 爱) 、牡丹 ( 世人甚爱 )。(2) 菊:清高避世,品格高 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 艳丽,雍容 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 衬莲,用菊正 衬莲,突出 莲的高贵品质。(3) 菊 隐逸者 惜 ;牡丹 富贵者 厌。(4) “出淤泥而不染 ”(洁净 ,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 “濯清 涟而不妖 ”(低调谦逊 ); “中通外直

19、,不蔓不枝 ”(正直通达 ); “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高洁,孤傲 )(5)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 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 样追逐功名富 贵,他要在 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 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4.小结:作者以 “莲 花 ”自喻 ,把莲花和菊花、牡丹 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 读后感。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 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 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教

20、学重难点:重点:(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 疏通文言 语句,分析文章内容。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预习朗读课文,看 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 简介2.关于 “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 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 别读、集体 读等。2.请学生逐句翻 译课文。掌握重点 词语 。3.提问: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

21、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 喻、对偶起兴,以虚 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 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陋室 ”二字扣 题。 “德馨 ”二字 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 层意思,一 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 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 “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 “可以 调素琴, 阅

22、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 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 “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 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 类比,引古 贤之名定证 “陋室 ”,意在以古代名 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 贤的志趣和抱 负。9.提问: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 ;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 认为,九夷 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 简陋了。此 处引用孔子的话证 “陋室 ”说明 “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3、”遥相呼 应。把个“陋 ”字 彻底翻了 过来,达到 “不陋 ”的最完美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 洁做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 鲜明、格 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 胜炙人口,久 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 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 ”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第二课时爱莲说 ( 周敦颐 )一、预习朗读课文,看 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 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 议论,都是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 师范

24、读,学生 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 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4 提问:作者描写 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 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现。作者用 “菊 ”和“牡丹 ”来作正 衬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 “独”字,表 现了作者什么 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 “独”字,都表 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莲又与陶渊明的 爱菊又有所不同。态度。但 “我”爱6.提问: “我”爱莲 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

25、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 说说作者写 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1)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 “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 洁, “灌清 涟而不妖的 质朴 ;(2)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正直,写她 “香。远益清 ”的芳香 ;(3) 从风度方面:写她 “亭亭 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 亵玩 ”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 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 为一种高 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 “菊”“牡丹 ”“莲”比 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 隐士,把牡丹比 喻象征成富 贵的人,把 莲花比喻象征成

26、君子。9.提问:作者 对“爱菊 ”“爱莲 ”“爱牡丹 ”的态 度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 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 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 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 艳丽,比作富 贵之人,作者 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 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 态。而 对爱莲 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 拟为人的品 质,以莲的形象比 拟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以 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 对这种生活 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

27、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 衬托手法,突出了 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 议论结 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 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 “铭 ”“说”这 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 ”的语言。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 文,体味 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诵读法、批注法、 “知人 论文”探究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 迈的气概。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 洁

28、品质,并把其化 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导语设计设计 1:( 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 诸多文化 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 们或者以豪 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 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 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 锡的“陋室 ”。下面 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 进 “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设计 2:( 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 说南湖, 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 ?(红船,南湖菱 ) 南湖还有一种特 产,就是 “南湖菱 ”。谁 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 “菱角 ”,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 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

29、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 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菱”与 “灵 ”相通,据 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 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远在唐朝的 时候,嘉 兴就孕育了一个充 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 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 纪轻轻 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 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 诗与白居易 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 齐名。我们小学里就学 过他的一首 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30、山水翠,白 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 习他的一篇文章 陋室 铭。设计 3:( 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 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 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 历来为文人墨客 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 “涉江弄秋水, 爱此荷花鲜 ”和白居易的 “冷碧新秋水,残 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 边 ”分 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 “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 别样红 ”则抒写了 满湖荷花 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 颐在南康郡做官 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 块四十余丈 宽的池塘种 莲。他凭 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 赞美莲花的传

31、世名篇 爱莲说 。设计 4:( 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 总能引起人 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 质,也经常引起人 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 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 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 颐的名篇 爱莲说,看一看作者 对莲花的品 质作了怎 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 样的心志。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 “铭 ”这 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 ”的语言。 (重难点 )学习过程1.题解:当 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 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 门,面江而居。刘禹 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 对联贴于

32、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 辩。 ”这 个举动 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 锡的住所由城南 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 间缩小到一 间半。新宅 临河,杨柳依依,刘禹 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 对联: “杨 柳青青江水 边,人在 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 调到城中,而且只 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 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 锡想,这狗官也 实在太不像 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 乐,于是, 愤然提笔,写下了 这篇陋室 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 权书碑勒石,立于 门前,以示 “纪念 ”。陋室,是刘禹 锡的室名,就是 简陋的房子。一正房,

33、两 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 书“陋室铭 ”三个字, 现在安徽和 县仍保存着。的文字,后来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颂德或警戒自己1.准确朗 读全文,要求: 读准字音,如 “馨 ”、 “牍 ”。 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 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名为陋室 铭,为何结尾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 “陋”是 书房的形陋,而 结尾处的 “陋 ”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 紧扣前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 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34、 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 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朋友的 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 洁傲岸的情 怀。 “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 ”,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 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 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 这是作者向深 处开拓主 题。采用 类比,用历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 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 扬天下,只要我 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 诸

35、葛亮、杨子云那 样被后人景仰。 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 传说中,山中有神仙, 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 这里运用 类比的手法,意在 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 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 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 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 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 寻味的写作特点。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 语句:“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想象句中之

36、景,用 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 阶上长满青苔,可 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 门旁长满青草,可 见环境的荒凉冷落。 “上”字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 说什么。 “入”字则 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 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这里采用 拟人手法,把苔 藓青草写活了, 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 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 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 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 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鸿儒 ”可换 成“群儒 ”吗?“金经”可换为 “五 经”吗?明确: “鸿 儒”不可换成 “群儒 ”,因 “群儒 ”无大之 义,显得太多了。 “金 经”也不可 换为 “五 经”,因作者当 时受贬,思想

37、上有些消沉,想从佛 经上找到某种寄托, “阅金 经”正是作者当 时感情的折射。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 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 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 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 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 讲究声律的表 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 联句之末用韵母、声 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 时便于吟 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2.学生有 节奏地自 读全文,体会韵律 节奏之美。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 “托”的对象是 “室”,表 现的是作者不 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 贫乐道、

38、重 视自身修养的志趣。1. 背诵陋室铭。2.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 红尘的宁静和 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 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 饮酒、梁 实秋雅舍、李 乐薇我的空中楼 阁。3.仿写一篇 铭示例(一):交友 “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 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 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 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 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 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 “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运铭国不在大 ,技高成名 ,人不在多 ,参与就行 .斯是奥运 ,众星如云 . 队员现绝 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 ,场下叙友情 .可以破 记

39、录 ,论输赢 ,有拼搏之雄姿 ,有交流之文明 .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 .国人云 : 看我奥运 .4.结 束 :刘禹 锡 一生 坚 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 ,历经 坎坷。但是 一 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 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 经 哪里掩饰 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听到,从那 陋室里, 来一个不 羁声音 生活可以 困,精神不可潦倒。背景介 绍 ,可小组 合作完成,然后再分别汇报 , 效果更好。 文特点: 这 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可指名朗 ,在此基 础 上同桌 讨论 、交流。 比:类 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 间 的 似,借助 体的特征,通

40、过联 想来对 本体加以修 饰 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比的作用:就是借助 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 显 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 强 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 者的 想。类 比的逻辑 推理能引起 读 者丰富的想象和 烈共 。在文学中, 类 比属于比 范畴 ,与明 、 隐喻紧 密相 连 ,但又同中存异。 比是 扩 展式的比 喻,所涉及的两事物 间 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 ,各各 对应 ,形成 推理的前提。可以分 组 合作,教 师补 充完善。就是作者通 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 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 顽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 说是作者将通 过视觉 得到的物

41、像,运用理性的思 维方式,不断地 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达到精神 层面的享受。有许多散文 创作者认为,意境 纵然是由对具体物像的刹那触动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 还需要不断的提 炼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 块璞玉,必 须经过 石匠的精心雕磨,才会成 为真正的宝玉。所以散文意境的 创设一般要 经历感应、孕育和激 变三个阶段。陋室铭( 托物言志 )1.(1 3 句 ) 比喻起兴,引出陋室。2.(4 7 句 ) 写景叙事,描写陋室。3.(8 、9 句 ) 古贤自比,表明心志。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 “说 ”的特点 ;(重点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 难点 )学习过程1.板书课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注意 “颐 ”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 “口”,不能写成 “臣 ”字。 “莲 ”是上下 结构, “艹 ”应在 “连 ”字之上。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 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 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 议论。所以后来人 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 统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